中圖分類號:S225:91十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553(2025)08-0192-10
Abstract:Thecotton planting in Xinjiang generallyadoptedfilm mulch planting.How tohandlecottonstraw before collecting plastic filmresiduehadbecome the biggest chalenge afterautumn harvest,with respect to this problem,a back-throwing typecotton straw shreddingand throwing device was designedforfilm residue recycling device.The high-speedrotating shredding kniferolerin the shredding devicedrovetheflailknife toshred thecotton stra standngon theground.Under the action of the throwing device,theshredded coton straw wasthrown out atacertain height and distance towards therearof the machine,soas torealizetheuniformreturnofthecotton straw tothefieldand create conditions forthesubsequentresidualfilmrecoveryprocessInordertoverifythefeasiblityandactual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design of key components of thepost-throwcotton straw crushingandthrowing device,the field experimentwascarriedout withthegrindingrolerspeed,toolgroundclearanceandmachineforwardspeedas experimental factors,and thequalified rateand droprateofcoton straw shredding length as experimental indicators.The Box—Behnken Design response surface optimization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the predicted optimization values, andthe optimization values were verified.The validation test showed thattheoptimal working parameter combinationof the device was as follows:the speed of the crushing knife roller was 2 400r/min ,the forward speed of the machine was 5km/h ,the ground clearance was 60mm ,and the qualified rate of the cotton straw crushing length was 97.56% ,the experimentalresults wereconsistentwith thepredictedoptimizationvalues,indicating thattheafter-throwingcottonstraw crushing and throwing device met the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and conformed to the relevant standards.
Keywords:cotton straw returning;residue plastic film recycling; shreddng device;throwing device; back-throwing type;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0 引言
新疆位于中國西北,由于干旱少雨且光熱資源充足,已成為中國棉花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qū)。隨著棉花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新疆地區(qū)產生大量棉秸稈資源,現(xiàn)階段應當合理有效地解決棉田秸稈問題[1]。新疆棉花種植采取鋪膜密植,若棉田秸稈無法及時有效處理,將影響后期地膜回收[2]。棉秸稈通常進行離田和還田使用,新疆地區(qū)大部分棉秸稈是進行機械化粉碎還田,可實現(xiàn)抗旱保、增加土壤肥力和優(yōu)化土壤結構,最終提高作物產量,同時還可以防止棉秸稈因就地焚燒而產生的環(huán)境污染[3]
國外鋪膜種植使用可回收利用的高強度地膜,因此,國外主要解決農作物莖稈問題[4]。Jankauskas等[5]研制了一種適用于聯(lián)合收割機上的秸稈粉碎裝置;Ramulu等設計了一種水稻秸稈粉碎與旋耕聯(lián)合作業(yè)機,粉碎裝置和旋耕裝置通過可調節(jié)機架連接在一起;Singh等設計了一款拖拉機懸掛式秸稈粉碎還田機,可粉碎小麥秸稈和水稻秸稈。國內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技術發(fā)展成熟,符合當?shù)剞r業(yè)生產需求的技術和工藝[8]。盧勇濤等[9]設計的雙側輸出式秸稈粉碎還田機,機架前置Y型雙螺旋棉秸稈粉碎裝置,雙側輸送裝置設置在機架中間,便于粉碎后的棉稈落入絞龍輸送槽后被有效推送至未作業(yè)壟行。王學農等[10]研制的懸掛式棉秸稈還田及摟膜聯(lián)合作業(yè)機采用后拋式秸稈粉碎原理,碎棉秸稈在甩刀和氣流的雙重作用下被拋送至機具后方。以上機型存在秸稈拋撒不均勻以及秸稈拋撒特性差等問題。
綜上,本文設計一種結構簡單以及性能可靠的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布置在殘膜回收裝置前端,碎棉秸稈在拋送裝置的作用下以一定高度和距離越過殘膜回收裝置向機具后方拋送,并均勻平鋪在地表,實現(xiàn)膜稈分離,為后續(xù)殘膜回收創(chuàng)造作業(yè)條件。
1整體結構與工作原理
1.1 棉花種植模式
新疆棉花種植普遍采用膜下滴灌技術,種植模式為“一膜三帶六行”,棉花行間距為 660mm ,棉花株距為 100mm ,地膜寬度為 2 050mm ,鋪設后的地膜寬度為 1 800~1 900mm ,種植模式如圖1所示。
圖1棉花種植模式Fig. 1 Cotton planting patterns1.地膜2.滴灌帶3.棉花
1.2 整體結構
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布置在殘膜回收裝置前端,與殘膜回收裝置組成聯(lián)合作業(yè)機,形成一個牽引整體,如圖2所示。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由粉碎裝置、拋送裝置和傳動系統(tǒng)組成,如圖3所示。
圖2聯(lián)合作業(yè)機
1.牽引架2.變速器3.防雜板4.粉碎裝置5.帶傳動6.仿形輥7.拋送裝置8.松土齒9.挑膜滾筒10.脫膜滾筒11.機架12.升降系統(tǒng)13.液壓油缸14.地輪15.收膜裝置16.拋送通道
圖3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 Fig.3Shreddingand throwingdevice
1.3工作原理及技術參數(shù)
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與殘膜回收裝置配套使用,形成一個牽引整體,采用三點懸掛方式與拖拉機掛接,拖拉機通過傳動系統(tǒng)分別給粉碎裝置和拋送裝置提供動力,機具工作時,粉碎刀輥高速旋轉帶動鉸接在刀輥上的甩刀將立于地表的棉秸稈反復切割、粉碎和揉搓直至棉秸稈成為碎段狀,碎棉秸稈在粉碎腔內氣流和甩刀的雙重作用下被拋入拋送裝置內,拋送軸高速旋轉帶動鉸接的排風刀將碎棉秸稈拋向拋送通道,碎棉秸稈沿著拋送通道被拋向機具后方,實現(xiàn)棉秸稈均勻還田。此種作業(yè)模式讓碎棉秸稈沿著拋送通道越過殘膜回收裝置向機具后方拋出,為后續(xù)殘膜回收裝置創(chuàng)造“潔凈”膜面工作條件,技術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主要技術參數(shù) Tab.1 Main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back-throwing type cotton straw shredding and throwing device
2粉碎拋送裝置關鍵部件設計
2.1 粉碎裝置設計
粉碎裝置是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的關鍵部件,主要由粉碎刀輥、組合式甩刀、刀座、刀肩和定刀等組成,如圖4所示。
圖4粉碎裝置
1.定刀2.機架3.變速箱4.傳動軸5.帶傳動 6.殼體7.粉碎刀輥8.限深輪
2.1.1 甩刀設計
為提高棉秸稈粉碎質量,粉碎裝置采用動、定刀支撐粉碎切割方式。粉碎機構為組合甩刀和定刀,組合甩刀鉸接在粉碎刀輥上,定刀焊接在粉碎腔內壁,粉碎甩刀和定刀的相互配合形成支撐粉碎,可以減少粉碎過程中棉秸稈的滑移,從而提高棉秸稈的粉碎質量。
目前常見的秸稈粉碎甩刀主要有錘爪型、直刀型和彎刀型,其中彎刀型又可以分為Y型、L型以及L改進型[11]。L改進型刀片的秸稈撿拾性能較好,但粉碎性能較差;直刀有較好的粉碎性能,但撿拾性能相對較差。利用L改進型刀片的撿拾性能和直刀的粉碎性能組成組合式甩刀,既有L改進型甩刀的撿拾性能又有直刀的粉碎性能[12]。兩把L改進型刀片對稱分布,直刀安裝在2把L改進型刀片中間,3把甩刀通過刀肩與刀座進行固定,結構如圖5所示。
刀片的厚度也是設計的主要指標之一,不同刀片的厚度會造成刀片不同變形量,也會間接產生不同的粉碎效果。當?shù)镀穸冗^厚,其質量相應增加,轉動慣量變大,進一步增加機器耗能;當?shù)镀^薄時,強度要求達不到設計標準,刀片在工作過程中極易因碰撞而發(fā)生扭曲變形。甩刀型刀片厚度大多為 4~6mm ,因此,設計刀片厚度為 5mm 。
圖5甩刀結構
Fig. 5 Structure of swing knife
1.L型刀片2.直刀3.螺母4.螺栓5.刀座6.刀肩
L改進型刀片結構的主要參數(shù)是彎折角,即刀片正切面與側切面之間夾角,彎折角的不同會造成組合甩刀在工作時刀片變形的不同。當彎折角過大時,會造成組合甩刀切割阻力增大、磨損程度加劇以及易在工作過程中發(fā)生扭轉變形;當彎折角過小,刀片彎折部分與秸稈接觸,此時粉碎質量高,但刀片彎折部分容易纏繞棉秸稈纖維,長期作業(yè)易導致裝置內部堵塞。
在設計L改進型刀片的彎折角時,確定刀片厚度為 5mm ,以刀片4種彎折角度 120°,125°,130° 和 135° 為優(yōu)化角度,對刀片施加 800N 的載荷[13],對4種不同彎折角的L改進型刀片分別進行力學仿真分析,其工作過程中的變形情況如圖6所示??梢钥闯?,隨著彎折角度增加,刀片變形量逐步減少。綜上,最終選定L改進型刀片彎折角為 130° 。L改進型刀片不同彎折角度的變形量如表2所示。
表2變形量Tab.2Deformationamount
2.1.2甩刀的排列數(shù)量和排列方式
1)甩刀的排列數(shù)量。在相同的作業(yè)速度、粉碎刀輥轉速和作業(yè)幅寬等工作條件下,甩刀數(shù)量過少,棉秸稈無法充分粉碎;甩刀數(shù)量過多,則機器消耗功率過大、制造成本高,不利于棉秸稈的順利拋出,容易發(fā)生堵塞。甩刀數(shù)量 N 計算如式(1)所示[14]。
N=CL
式中: c —甩刀安裝密度,片 mm
L 機具作業(yè)幅寬, mm 。
對于Y型甩刀,排列密度為 0.02~0.04 把 'mm ·對于直刀,排列密度為 0.05~0.07 把/ mm 。根據棉花的種植要求,確定工作幅寬 L=2100mm 。本次設計甩刀為組合式甩刀,相對于L改進型甩刀增加了直刀,可以適當減少甩刀數(shù)量,最終選取組合甩刀密度 c= 0.02組/ mm[15] ,由式(1)計算得組合甩刀共42組。
2)甩刀排列方式。甩刀合理排列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粉碎質量;減少機具振動、動平衡性能好;不易堵塞粉碎裝置;不會發(fā)生漏割、重割現(xiàn)象。螺旋線排列、對稱排列和交錯平衡排列是常見甩刀排列方式[16]。在設計甩刀排列方式時,不管采用哪種排列方式都應使粉碎刀輥滿足以下要求:粉碎刀輥軸向受力均勻、滿足動平衡要求;兩相鄰甩刀徑向夾角要盡量大,避免發(fā)生堵塞。
綜上,設計采取雙螺旋線排列,在同一條螺旋線上的兩組甩刀之間的升角為 52° ,靠近粉碎刀軸端面的距離為 150mm ,單條螺旋線上相鄰兩把甩刀相距105mm ,排列方式如圖7所示。
2.1.3粉碎刀輥轉速
1)有效切割棉稈所需的粉碎刀輥轉速 n1 。取甩刀端點P點坐標表示為式(2)。
式中: Vr ——甩刀前進速度, m/s t′ 時間,s;ω 粉碎刀輥角速度, rad/s :r 粉碎刀輥半徑, mm l? 甩刀組長度, r+l=265mm 0則P點軌跡方程如式(3)所示。
引入甩刀線速度和機具前進速度之比λ,可以直觀地反映秸稈粉碎效果。
式中: Ve —甩刀線速度, m/s 。
由式(3)~式(5)可得 P 點的軌跡方程為余擺線。
當 Vr,ω,r,l 變化時, λ 也相應變化。當 λ?1 時,粉碎刀片運動方向與機具前進速度一致,刀片只進行一次粉碎,漏切嚴重;當 λgt;1 時,粉碎刀片運動軌跡為余擺線,粉碎有重合部分[17]。
由《農業(yè)機械設計手冊》可知,有一定剛度的秸稈無支撐切割最小速度 Vmin=48m/s ;根據速度矢量合成原理,建立如圖8所示的速度矢量合成圖[18]。
式中: Va ——甩刀端點絕對速度, m/s 。
當甩刀運動到最低點時機具前進速度和甩刀線速度方向一致,此時棉秸稈切割速度最大,即滿足無支撐切割要求的切割速度
Va=Ve+Vr≥48m/s
取機具前進速度 Vr=5km/h ,由式 (7)~ 式(9)可求得滿足有效割棉秸稈的粉碎刀輥轉速1680r/min 。
圖8速度矢量圖
Fig.8Velocityvectordiagram
2)粉碎刀輥工作轉速 n 。粉碎刀輥在工作中的實際轉速需要大于 n1 ,考慮實際工作過程中其他因素的影響,即 n=(1.2~1.5)n1=2016~2520r/min 0
2.2 拋送裝置設計
為給后續(xù)的殘膜回收提供空檔時間,設計的拋送裝置采用獨立排風刀式拋送機構來提升粉碎甩刀拋送來的碎棉秸稈越過殘膜回收裝置。拋送裝置主要由拋送刀軸、殼體、排風刀和拋送通道等組成,如圖9所示。機器正常工作時,拋送刀軸高速旋轉帶動軸上安裝的排風刀,將粉碎甩刀拋送來的碎棉秸稈拋向拋送通道,在排風刀和氣流的雙重作用下由拋送通道均勻拋撒于已回收過地膜的地表,該裝置可以實現(xiàn)拋送和粉碎的雙重功能。
圖9拋送裝置結構
Fig.9 Structure of throwing device 1.機殼2.排風刀3.拋送通道4.拋送軸
當拋送裝置的排風刀接到粉碎甩刀拋送來的碎棉秸稈,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碎棉秸稈沿著排風刀向刀尖前端運動,堆積在排風刀前端,由于排風刀前端與殼體之間縫隙很小,碎棉秸稈被排風刀輸送到一定位置時,沿排風刀前端畫出的圓弧切線方向拋向拋送通道,碎棉秸稈在排風刀速度分解如圖10所示。
圖10碎棉秸稈速度分解圖
碎棉秸稈離開排風刀時矢量速度計算如式 (10)~ 式(13)所示。
式中: Vp —排風刀拋出碎棉秸稈速度, m/s Vm 一 碎棉秸稈在排風刀上移動速度, m/s :Vmx 、 Vmy -碎棉秸稈在排風刀 X,Y 方向速度, m/s :ω1Ω 拋送刀輥角速度, rad/s 5 1 排風刀圓周速度, m/s :r1 弧形出料倉半徑;l1 排風刀投影長度, mm Y 排風刀彎折部分與排風刀徑向角, (°) α 拋送角, (°) 。
由式 (10)~ 式(13)可知,拋送碎棉秸稈的方向由拋送角 α 決定, α 主要取決于排風刀片彎折角 δ 、排風刀長度 l1. 拋送刀輥轉速。
2.2.1 拋送裝置外殼設計
拋送裝置外殼形式對拋送軸在拋送裝置內產生的氣壓、拋送效果以及工作效率產生重要影響。
1)外殼設計。拋送軸外殼采用蝸殼形式,排風刀頂端與拋送裝置外殼間隙為 10mm 。當排風刀接到拋送來的碎棉秸稈時,由于離心力作用,碎棉秸稈在排風刀片表面移動而堆積在排風刀片頂端。由于排風刀頂端與殼體的間隙很小,碎棉秸稈被移向弧形拋送通道。
為使碎棉秸稈從空中越過“待收膜區(qū)”,并均勻地向機具后方拋撒,拋送通道出口需要有一定高度并向后下方延伸,若拋送通道向后延伸距離太短則會導致碎棉秸稈落在殘膜回收裝置上,若拋送通道太長則會導致通道堵塞。根據整機配置要求,拋送通道設計如下:拋送通道上壁面采取兩段弧,兩段弧的曲率半徑分別為 R1=3 200mm,R2=3 300mm ;拋送通道下端到拋送軸中心距離 L′=2850mm 。
2)出口面積。拋送通道出口面積大小與碎棉秸稈能否順利拋出密切相關。出料口面積太小,碎棉秸稈之間摩擦損失增大,碎棉秸稈與拋送通道壁之間的摩擦損失也相應增大,會增大堵塞的可能;出口面積太大,會造成氣流速度下降而影響拋送性能。拋送通道入口面為長方形,向排出口逐漸縮小。
采用充滿系數(shù) K 表示拋送通道內碎棉秸稈充滿情況[19],計算如式(14)所示。
式中: ΔV1 ———單位拋送通道體積內碎棉秸稈體積, m3
ΔV2 ——單位拋送通道體積, m3 :
Q 裝置作業(yè)效率, kg/h
Δl -碎棉秸稈在拋送通道內位移, m :
棉秸稈密度, g/cm3 :
vav 拋送通道內碎棉秸稈平均速度, m/s
s 拋送通道進料口面積, m2
K 一充滿系數(shù) ?,K 為 0.017~0.09 ,一般取 0.05
該裝置作業(yè)效率為 910kg/h ,拋送通道內碎棉秸稈平均速度為 22.5m/s ,棉秸稈密度為 0.6g/cm3 ,由式(14)計算得出弧形拋送通道進口面積 S=1.26m2 。因拋送通道入口為長方形且向排出口逐漸縮小,結合裝置設計尺寸,確定拋送通道出口面積為 0.26m2 。
2.2.2 拋送軸設計
1)排風刀設計。拋送裝置的拋送軸上安裝排風刀,排風刀鉸接于拋送軸刀座并可自由擺動,高速旋轉的排風刀與弧形出料腔壁相切。排風刀的結構采用可更換的J型刀片,其鏟形面作用面積大,可對碎棉秸稈進行拋送和風送。刀片采用 65Mn 制造,排風刀前端與棉秸稈相接處部分開了刃口,較為鋒利,秸稈剪切能力增強,可對拋送來的粉碎長度不合格的棉秸稈進行二次粉碎,使棉秸稈粉碎質量提高,排風刀結構如圖11所示。
圖11排風刀結構
2)排風刀安裝方式。排風刀采用交錯平衡安裝方式,拋送刀軸圓周上均勻分布6把排風刀,相鄰兩條軸向上的排風刀呈交錯平衡排列,共計安裝75把排風刀,如圖12所示。
圖12拋送軸安裝圖
Fig.12Installationdiagramof throwshaft 1.拋送刀軸2.排風刀3.直刀軸4.平墊圈5.開口銷
2.2.3拋送通道安裝高度及安裝傾角
1)拋送裝置安裝角度。碎棉秸稈離開甩刀時初速度為 v1 ,沿 X 軸、 Y 軸的分速度分別為 v1x,v1y ,碎棉秸稈速度分解如圖13所示。
式中: φ 棉秸稈顆粒離開甩刀時速度方向角, (°) 。
圖13碎棉秸稈離開甩刀到達排風刀時運動示意圖Fig.13Schematicdiagramofthemovementofcottonstrawwhenitleavesthebladeandreachestheexhaustblade
由于棉秸稈在拋送通道內的運動過程存在相互碰撞摩擦造成拋送高度降低的問題,因此,拋送裝置的最大拋送高度計算如式(16)所示。
式中: ?m —棉秸稈顆粒質量, kg ax,ay 棉秸稈分別在 X,Y 軸方向上的加速度, m/s2 。
碎棉秸稈離開甩刀到達拋送裝置排風刀前的運動軌跡如圖13所示,其動力學方程如式(17)所示。
式中: lx ——碎棉秸稈離開甩刀到達排風刀前在 X 軸方向上的位移, mm :ly -碎棉秸稈離開甩刀到達排風刀前在 Y 軸方向上的位移, mm ·t 一碎棉秸稈離開甩刀運動到排風刀的運動時間,s。
由式(17)可得碎棉秸稈的運動軌跡方程,如式(18)所示。
對式(18)求導可得拋物線在各位置斜率 k ,如式(19)所示。
碎棉秸稈隨粉碎甩刀做圓周運動,當運動到一定位置時,碎棉秸稈由粉碎裝置拋送口拋送至拋送裝置,根據甩刀的實際形狀,粉碎裝置出口傾角與水平面之間的傾角一般為 10°~40° 。由式(19)可知,碎棉秸稈在初始拋出位置斜率最大,可得粉碎裝置拋送口傾斜角度為 40° ,即拋送裝置安裝角度為 40° O
2)拋送裝置安裝高度。在實際作業(yè)中,棉秸稈的拋送實際上受到甩刀高速旋轉所產生的拋送力和甩刀高速旋轉產生的氣動力的雙重作用。在只考慮甩刀拋送力對棉秸稈的拋送作用時,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得式(2O)。
式中: H? —一拋送裝置安裝高度,即粉碎刀輥旋轉中心到拋送軸旋轉中心的距離, m :v2 1 到達排風刀前的瞬時速度,為使其具有拋送棉秸稈的能力,一般為 10~15m/s[19] n 拋送時棉秸稈與腔體內的摩擦、棉秸稈直接的碰撞、空氣阻力等摩擦損失系數(shù),常用 η=0.2~0.5 ,此處常取 η=0.22[20] 。
假設棉秸稈在水平位置時被甩刀拋起,考慮到粉碎刀輥的圓周速度與棉秸稈初速度的不同,則
v0=vsinφ=(1+μ)v1
拋送裝置安裝高度
式中: v0 ——甩刀拋送棉秸稈的理論始速, m/s 5μ T 粉碎刀輥圓周速度轉化為初速度 v1 的損失系數(shù), μ=0.55[20] U- 粉碎刀輥圓周速度, m/s 。
由式(22)可得,拋送裝置安裝高度 H=14.69m ,根據整機尺寸設計實際安裝高度為 0.6m ,如圖13所示。
3)拋送過程分析。如果堆積在排風刀頂端的碎棉秸稈直接從拋送裝置機殼外側拋出,那么碎棉秸稈將會沿著拋物線軌跡運動,如圖14所示。碎棉秸稈將會沿著自身的拋物線軌跡產生相當大的擴散。
圖14碎棉秸稈在拋送裝置內運動軌跡Fig.14 Movement trajectory ofcrushed cotton straw
此時碎棉秸稈在拋送通道內運動軌跡方程如式(23)所示。
式中: X1,Y1 —碎棉秸稈在 X,Y 方向位移, m :v3 中 碎棉秸稈離開排風刀時速度, m/s 5(204號 ? ——速度與地面間角度, (°) ;t1 一 -碎棉秸稈做斜拋運動時間,s。
由式(24)可得碎棉秸稈做斜拋運動的時間。
將式(24)代入式(23)可得碎棉秸稈運動最大位移
當碎棉秸稈從排風道拋送到彎曲程度不同的弧形拋送通道時,弧形拋送通道限制了碎棉秸稈原有的飛行軌跡,理論上最終拋送距離會減少 AA1 。
拋送裝置理論拋送高度計算如式(26)所示。
由于棉秸稈在拋送通道內的運動過程存在相互碰撞摩擦造成拋送高度降低的問題,因此,拋送裝置的最大拋送高度計算如式(27)所示。
H2=ηH1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式中: Hi —拋送裝置理論計算拋送高度, m 5H2 —拋送裝置實際真實拋送高度, m (204 v4 —碎棉秸稈離開拋送通道出口瞬時速度,m/s。
排風刀的圓周速度計算如式(33)所示。
式中: 一 拋送裝置拋送軸轉速, r/min 。
由式(28)計算得最大拋送高度 H2=7.2m ;由式(29)計算得拋送軸轉速 nτ=2 295.83r/min 。
由風速儀多次測量可知,機具正常工作,裝置內部不發(fā)生堵塞時, v4=20~25m/s ;聯(lián)立式 (26)~ 式(29)可得,排風刀的圓周速度 Vτ=56.47m/s 。
經過多次田間試驗,再結合殘膜回收裝置的設計要求,且拋送裝置的拋送能力須大于粉碎裝置的粉碎能力,最終設計拋送軸轉速為 2600r/min ;拋送通道安裝高度比拋送裝置安裝高度 H 略高 10~20cm ,即可讓碎棉秸稈越過殘膜回收裝置,最終確定拋送通道安裝高度 H3 為 0.8m 。
2.3 傳動系統(tǒng)設計
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傳動系統(tǒng)與殘膜回收裝置分別獨立設置,整機由拖拉機牽引。機器工作時,由拖拉機提供動力,通過傳動軸將動力輸出至變速器,變速器將動力傳遞至機具前進方向的左右兩側,左側為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的動力系統(tǒng),左側輸出軸上安裝帶輪,再通過皮帶分別將動力傳遞給粉碎裝置和拋送裝置,帶動粉碎刀輥和拋送軸的轉動,實現(xiàn)棉秸稈的粉碎和拋送還田作業(yè),如圖15所示。
該帶傳動系統(tǒng)結構簡單、緊湊,傳動效率高、功耗低,可以滿足棉秸稈粉碎和拋送所需轉速。
3 田間試驗
3.1 試驗條件與設備
2021年10月29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某農場試驗地開展試驗。試驗棉花品種為中棉所60,棉稈平均含水率為 22.5% ,根部平均直徑為 15.6mm ,試驗地土壤含水率為13.95% ,土壤硬度為 3.6~6.4kg/cm2 ,拉拔阻力為235~705N ,棉花種植模式為 660mm+100mm 。
試驗設備: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盤尺、轉速表、秒表、直尺、三爪拉馬、油漆和電子天平。
3.2 試驗方法
經過多次試驗可知,影響試驗的因素主要是粉碎刀輥轉速、離地間隙和前進速度等。粉碎刀輥轉速太快,機器功耗大,粉碎刀輥轉速太慢,棉秸稈粉碎效果不理想;離地間隙太高,粉碎后留茬高度不符合標準,離地間隙太低,甩刀容易碰到硬物造成損壞;機具前進速度太快,棉秸稈無法得到充分粉碎,機具前進速度太慢,工作效率太低。根據前文設計以及前期試驗,確定粉碎刀輥轉速為 2 200~2 600r/min ,離地間隙為 60~ 100mm ,前進速度為 4~6km/h. 。本試驗采用響應面優(yōu)化分析,采用Box—BenhnkenDesign試驗設計方案,以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為評價指標,對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的粉碎刀輥轉速、離地間隙以及前進速度進行研究[21],試驗因素和水平如表3所示。
表3試驗因素和水平Tab.3Test factorsand levels
試驗前需規(guī)劃好機具行進路線和作業(yè)距離。在機具作業(yè)前面設置 20m 緩沖區(qū),最終確定機具作業(yè)距離為 90m 。根據試驗因素和水平、國家標準中秸稈粉碎還田機作業(yè)性能試驗方法對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進行性能測試,試驗內容為測定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在機具的每個行進方向的測量區(qū)等間距選定3個試驗區(qū),每個試驗區(qū)隨機測定 1m×1m 的面積,撿拾 1m×1m 面積內所有棉秸稈稱重,從中挑選出粉碎長度不合格(長度 gt;200mm 的棉秸稈稱重。
式中: Fni —i測點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 % Mzi 1 i 測點棉秸稈總質量, kg Mbi —i測點不合格棉秸稈質量, kg Y1 —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 % 。
3.3 結果與分析
利用Box—BenhnkenDesign進行三因素三水平試驗,共進行17組,試驗方案及結果如表4所示。
表4試驗設計方案及響應值Tab.4 Test design scheme and response value
根據表4試驗數(shù)據,利用Design—Expert軟件進行多元回歸擬合分析,建立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的響應方程式,如式(32)所示。
Y1=97.67+2.60X1-1.29X2-1.99X3+ 0.0775X1X2+1.03X1X3-0.09X2X3- 7.11X12-2.02X22-0.1855X32 (:
為研究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與粉碎刀輥轉速、前進速度、離地間隙之間關系,利用Design—Expert將結果生成三維曲面響應圖,更直觀地觀察試驗因素對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的影響。
回歸方程方差分析如表5所示,模型 Y1 的 P 值小于0.01,表明回歸模型高度顯著;失擬項大于0.05,無失擬項存在,表明這回歸方程擬合度高,此模型可以優(yōu)化分析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的工作參數(shù)。
刀輥轉速 X1? 機具前進速度 X2 離地間隙 X3 對響應值 Y1 影響的響應面曲面圖如圖16所示。圖16(a)為機具前進速度 X2 在0水平時,粉碎刀輥轉速 X1 和離地間隙X3 對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 Y1 交互作用的響應面圖,可以看出,隨著粉碎刀輥轉速的增加,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先上升后降低;隨著離地間隙的增加,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逐漸降低,粉碎刀輥轉速對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的影響更加顯著。圖16(b)為機具離地間隙在0水平時,粉碎刀輥轉速 X1 和機具前進速度 X2 對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 Y1 交互作用的響應面圖,可以看出,隨著粉碎刀輥轉速的增加,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先上升后降低;隨著前進速度的增加,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先緩慢上升后緩慢降低。圖16(c)為粉碎刀輥轉速在0水平時,機具前進速度 X2 和離地間隙 X3 對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Y1 交互作用的響應面圖,可以看出,隨著前進速度的增加,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先緩慢上升后緩慢降低;隨著離地間隙的增加,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逐漸緩慢降低。
表5回歸方程方差分析Tab.5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equation
圖16交互因素對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的影響 Fig.16 Influence of interaction factors on qualified rate of the length of cotton stalks after crushing 從試驗因素對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的響應值變
化幅度可知,各試驗因素對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影響的比重:粉碎刀輥轉速最高、前進速度次之、離地間隙最低;且總體影響因素趨勢為粉碎刀輥轉速偏高,前進速度適中,離地間隙偏高。綜上,隨著粉碎刀輥轉速增加,在單位面積內棉秸稈受打擊的次數(shù)越多,棉秸稈越碎。
3.4參數(shù)優(yōu)化與驗證
為使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的試驗指標達到最優(yōu)值,即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要高,根據交互因素對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的影響可知,要獲得較高的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需要粉碎刀輥轉速偏高、前進速度適中以及離地間隙偏高。根據實際大田作業(yè)條件及響應面分析,利用Design—Expert軟件進行優(yōu)化分析,試驗因素約束:粉碎刀輥轉速為 2 200~2 600r/min ,前進速度為 4~6km/h ,離地間隙為 60~100mm ;評價指標: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為 100% 。優(yōu)化的最優(yōu)工作參數(shù)組合:粉碎刀輥轉速為 2 458.90r/min ,前進速度為4.55km/h ,離地間隙為 60mm ,綜合響應面最大,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為 99.44% 。
為驗證軟件優(yōu)化結果的準確性以及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的作業(yè)性能,按照預測的優(yōu)化結果進行驗證試驗,設定最佳作業(yè)參數(shù)組合:粉碎刀輥轉速為2400r/min ,前進速度為 5km/h ,離地間隙為 60mm ,試驗進行3次,試驗結果取平均值。如表6所示,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為 97.56% ,與預測的優(yōu)化值誤差為 1.9% 。該預測模型具有準確性,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設計符合要求。
表6驗證試驗結果 Tab.6Measured resultsfor verification
4結論
為解決棉秸稈粉碎還田裝置拋撒不均且容易發(fā)生堵塞的問題,研制出一種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該裝置可一次性完成棉桿粉碎、拋送。
1)粉碎裝置采用動定刀支撐切割,甩刀采用2把L改進型刀片和1把直刀構成的組合式甩刀,共計42組組合式甩刀。采用雙螺旋線排列在粉碎刀輥上,粉碎刀輥設計的轉速為 2 016~2 520r/min 拋送裝置設計,外殼采用蝸殼形式,拋送通道出口面積為 0.26m2 ,拋送機構采用獨立排風刀機構,采用75把J型排風刀,采用交錯平衡安裝方式,拋送裝置的安裝高度為 0.6m ,拋送軸轉速為 2600r/min ,最大拋送高度為 0.8m 。
2)利用Box—BenhnkenDesign試驗設計方案,以棉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為評價指標,對后拋式棉秸稈粉碎拋送裝置的粉碎刀輥轉速、離地間隙、前進速度進行研究。應用Design—Expert軟件預測優(yōu)化值,通過驗證試驗得到機具最佳工作參數(shù)組合:碎刀輥轉速為 2400r/min ,機具前進速度為 5km/h ,離地間隙為60mm ,棉桿粉碎長度合格率為 97.56% ,提高棉桿粉碎長度合格率。
參考文獻
[1]周欣,喻晨,王釗英,等.探究棉花殘膜殘稈回收技術運用[J].現(xiàn)代農業(yè)研究,2021,27(9):7-9.
[2]胡凱.錘片式棉秸稈粉碎還田與膜稈分離機理的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4.
[3]蒙瑞祥.我國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J].鄉(xiāng)村科技,2021,12(8):121—122.
[4]劉曉亮.秸稈粉碎還田機新型刀片的設計與試驗[D].長春:吉林大學,2012.
[5 ]Jankauskas V,Abrutis R, Zunda A,et al. Wear study ofstrawchopper knives in combine harvesters[J].AppliedSciences,2023,13(13): 7384.
[6]Ramulu C,Pateriya R N,Naik MA,et al.A residuemanagement machine for chopping paddy residues incombine harvested paddy field [J]. Scientific Reports,2023,13(1):5077.
[7] Singh A,Dhaliwal IS,Dixit A.Performance evaluationof tractor mounted straw chopper cum spreader for paddystraw management [J].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Research,2011,45(1):21—29.
[8]宋雅婷.1XHJ—1600型臥式香蕉假莖粉碎還田機關鍵部件的優(yōu)化設計與試驗研究[D].三亞:海南大學,2016.
[9]盧勇濤,王吉亮,曹肆林,等.雙側輸出式秸稈粉碎還田機設計[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9,40(2):13—18.Lu Yongtao,Wang Jiliang,Cao Silin,et al.Design ofbilateral output type straw chopper[J]. Journal of Chinese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2019,4O(2):13-18.
[10]王學農,陳發(fā),張佳喜,等.懸掛式棉秸稈還田及摟膜聯(lián)合作業(yè)機研制[J].新疆農機化,2007(2):4,15.
[11]付雪高,李明,盧敬銘,等.秸稈粉碎還田機甩刀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1(1):83-87.Fu Xuegao,Li Ming,Lu Jingming,et al. Research on thecutter of straw crushing machine to field[J].Journal of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2O11(1):83-87.
[12]馬強.秸稈飼料收獲機粉碎室流場分析與試驗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21.
[13]洪佳.棉稈粉碎及地膜隨動集條機設計與試驗[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yè)大學,2022.00(0):1—10.Qin Kuan,Cao Chengmao,Liao Yishan,et al. Designand optimization of crushing and throwing device for strawreturning to field and fertilizing hill-seeding machine [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Engineering,2020,36(3):1—10.
[15]胡凱,王吉奎,李斌,等.棉稈粉碎還田與殘膜回收聯(lián)合作業(yè)機研制與試驗[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3,29(19):24-32.Hu Kai,Wang Jikui,Li Bin,et,al.Development andexperiment of combined operation machine for cotton strawchopping and plastic film collecting [J]. Transactions of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3,29(19):24-32.
[16]章志強,何進,李洪文,等.可調節(jié)式秸稈粉碎拋撒還田機設計與試驗[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7,48(9):76—87.Zhang Zhiqiang,He Jin,Li Hongwen,et al. Design andexperiment on straw chopper cum spreader with adjustablespreading device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forAgriculturalMachinery,2017,48(9):76—87.
[17]由佳翰,陳學庚,張本華,等.4JSM—2000型棉稈粉碎與殘膜回收聯(lián)合作業(yè)機的設計與試驗[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7,33(10):10—16.You Jiahan,Chen Xuegeng, Zhang Benhua,et al. Designand experiment of 4JSM—2OoO type combined operationmachine for cotton stalk chopping and residual plastic filmcollecting [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Agricultural Machinery,2017,33(10):10—16.
[18]張佳喜,王學農,陳發(fā),等.秸稈粉碎還田、回收機刀輥工作參數(shù)的研究[J].新疆農業(yè)科學,2008(S2):139—144.
[19]史建新,陳發(fā),郭俊先,等.拋送式棉稈粉碎還田機的設計與試驗[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6(3):68-72.Shi Jianxin,Chen Fa,Guo Junxian,et al. Design and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he field straw chopper withthrowing cotton-stalk [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Oo6(3):68—72.
[20]張武軍,李凡,艾合買提江·司馬義.9QS-2.7型自走式青貯機拋送裝置的設計[J].新疆農機化,2014(4):20-22.
[21]薛黨勤,張林海,張佳喜,等.基于響應曲面法的移動式棉稈拔取力測試裝置設計及試驗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1,42(5):6—12.Xue Dangqin,Zhang Linhai, Zhang Jiaxi,et al.Designand experimental reserach of mobile cotton stalk pullingresistance testdevicebasedonresponsesurfacemethod[J]. Journalof Chinese 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2021,42(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