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朋友們另辟蹊徑之時,你也許會感嘆:“你真是不走尋常路!”尋常路,聽起來真是循規(guī)蹈矩,但其實,“尋?!边@個詞可不尋常呢!
在兩千年以前,尋和常是古人的長度單位。一尋為成年男子張開雙臂時兩中指尖之間的長度,大約是八尺。一常是兩尋,快快動腦筋計算一下,一常是多少尺呢?哈哈!是十六尺!
古人常以人體來劃分尺度。所謂“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意思就是,伸出手指能明確“寸”長,展開手掌能明確“尺”長,伸展手臂能明確“尋”長。不過,對于春秋時期的諸侯們來說,尋和常太短了,尋常之地是很小的地盤。因此,尋、常二字連用,有尺寸很小的意思。到了漢代,尋常也被用來表示普通、常見的空間。
在唐代,“尋常”一詞經常出現(xiàn)在詩人的筆下。最著名的莫過于劉禹錫《烏衣巷》里那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兩家是東晉時期的豪門,“尋?!痹谶@里的意思是平常、普通。時過境遷,當年王、謝兩家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普通百姓家中?!皩こ!奔耐兄娙藷o限的感懷,凝結著詩人對貴賤興衰的哲學思考一—王謝堂前也好,尋常百姓家也好,不過是燕子隨意挑選的棲身之地,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如今,我們已經很少用尋、常來表示長度,“尋常”一詞似乎只留下了平常的意思,但古人的智慧與詩意始終藏在這個詞語背后,留待后人探索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