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江邊原有一家造紙廠—。我的老家就在東邊的,父親是造紙廠的一名工人。造紙廠已停產20多年了,廠房改作他用。來到銅官窯古鎮(zhèn),我會情不自禁去造紙廠舊址看看,那里有我難以忘懷的過去。
20世紀60年代,沿襲過去手工作坊生產黃草紙(土紙)。造紙廠沒有圍墻,四面八方皆可進出。那個年代,銅官窯古鎮(zhèn)誓港街沒有文娛場所,星期日和寒暑假,四周鄰居的伙伴經常去造紙廠內玩耍。有的觀看黃草紙生產,有的看碾池的水牛蒙著雙眼做事。黃草紙生產方法簡單。首先將稻草置入石灰水池中浸泡一周,然后將稻草撈出,裝入蒸汽甑。蒸汽甑是木質的圓柱形,下面是一座煤灶,灶上放一口大鐵鍋(俗稱龍槽鍋)。灶里煤火熊熊,火苗直往上蹕,龍槽鍋的水燒得沸騰,蒸汽往上冒,用來蒸煮稻草。稻草在石灰水中浸泡后,再經過高溫蒸煮,草中的纖維全部軟化,接著倒入圓錐形花崗石鑲嵌的碾池。水牛(黃牛耐力不行)拉著1000多斤重的花崗石碾硤在碾池做圓周運動,將池中蒸煮后的稻草碾碎。為了防止牛亂跑,還要用黑布蒙住牛的雙眼,使牛乖乖地繞著碾池打圈。稻草經過4個小時的碾壓成了紙漿坯。紙漿坯用稀布孔袋裝著挑到湘江邊的碼頭,放在洗紙漿的架上,用長柄木榔頭插入袋中不停地捅,用石灰水清洗干凈后,將其挑回倒入水槽。
我父親的工作就是在水槽抄紙。他把雙手衣袖擼到腋窩,雙臂浸在水中,將水槽中的紙漿抄勻黏附在竹簾上,然后慢慢地將竹簾托出水面,就形成了一張黃草紙。一次次,依序將出水的黃草紙疊好,待有約一米高,用木杠桿壓去水分,然后一疊疊搬去太陽光下,一張張揭起,攤在平地上曬干,就成了黃草紙成品。
為了幫助父母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四鄰年齡相仿的伙伴,放學后就去碾池,牽著勞作后休息的水牛去山腳、沼澤地、水田邊吃草,賺點微薄工錢補貼家用。有一年暑假的一天,我們幾個伙伴,騎在牛背上,趕著牛群到吃青草。夏天氣溫高,水牛見到水塘就直往塘里沖,控制不住。幸好我們從小就學會了游泳。人坐在牛背上悠然自在,牛群仰著頭慢慢地游,在塘中消暑。有的牛嘴里含了一口青草,不停地咀嚼;有的牛張開口“唉,唉—”嚎叫。牛背上的伙伴異口同聲唱著山歌:
哪有壯牛不耕地,哎
養(yǎng)家人哪有不掙錢;
人生哪有不辛苦,哎
年輕先苦老來甜…
水塘上空,回蕩著牛唉聲和山歌。
太陽下沉快接近地平線了,伙伴們趕著牛群從水塘上岸,送到紙廠的牛棚拴好,才回家吃晚飯。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用紙質量要求提高,以竹、木為原料生產出的潔白、光滑而柔軟的生活用紙,逐漸代替了表面粗糙而質硬的黃草紙。
編輯/歐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