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乙丑八月朔閱,抵昏而罷。
這條閱讀記錄寫于上海圖書館藏善本《北齊書》卷三后。此本為明萬歷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刊北監(jiān)本,中有明代佚名者批注、圈點,并記錄了閱讀進度。天啟乙丑年,即明熹宗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八月一日便是此人記下第一條《北齊書》閱讀記錄的時間。上海圖書館還藏有一種明萬歷三十三年(一六〇五)刊北監(jiān)本《南齊書》善本,有同一人的批注、圈點和閱讀記錄,所有文字及圈點均用藍墨寫成。
如果稍稍留意明人留下的文字內(nèi)容,會發(fā)現(xiàn)其頗有特色,所有文字內(nèi)容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便是開頭所引的閱讀記錄。這種閱讀見于《北齊書》《南齊書》大部分卷末,一般采用“某年某月某日閱”的簡單形式,比如“乙丑八月初二閱”“乙丑九月廿三日閱”。有時也會記錄閱讀的地點、天氣,或者生活中的事件。比如“舟中閱”“雨窗閱”,八月中的“澍雨”,以及小病初愈,“頭風初好,岑岑而止”。
從閱讀記錄來看,這位明代人從天啟五年八月一日開始,到同年八月二十三日,讀完了《北齊書》。大概在九月中,開始閱讀《南齊書》,一直到“乙丑十月十九日,婁江道中閱竟”。在這近三個月的時間里,他有時一日閱一卷,有時一日讀多卷,偶爾也有未讀書,或未按卷次閱讀的時候。比如八月“二十日秋分,晴,有客至,小飲停閱”。十月八日先讀了《南齊書》卷四十,也要說明“偶先閱此卷,故在初八日”。
第二種文字是寫于眉端的批注,數(shù)量頗多。部分眉批是明人讀書所感、所想,既評價書中人物、事件,也評論史筆好壞。另一部分眉批則是為閱讀后的摘抄所做的標注,數(shù)量較多,值得特別關(guān)注。此類眉批大都十分簡潔,一般直接注明“抄”,或在“抄”字前后寫明摘抄后的分類。明人對《北齊書》內(nèi)容的分類十分細致,類目多達一百二十三種?!赌淆R書》中的摘抄大多不做分類,但所見類目也有二十五種。
從書中摘出的段落難免會有信息缺失,為此,明人還有第三種批注,即隨文加批。這些加批也有少部分涉及對人物、史事或史筆的評價,但更多的是補充摘抄段落缺失的年號、時間、姓名、官職等信息。不難想象,這些摘抄出的內(nèi)容會被整齊地謄寫在“征亂”“御人”“紀異”“天文”等不同類目下,并補出缺失信息,以便日后瀏覽。對此,莫棠在《北齊書》書首跋曰":
余獲明人評讀本兩《齊書》,既記其詳于《南齊》矣。案其歲月,蓋先閱《北齊》者,眉端分門標出,當時固因有所編纂而然。然今日從而讀之,殊便省記,足見前人讀書之善。惜乎一時難考其人也。莫棠又記。
這位明代人是否真是為了編纂才如此不厭其煩地分類摘抄,已不可知,但讀書方法之善,卻誠如莫棠所言。東魏、北齊政權(quán)是北魏東西分裂后的政治產(chǎn)物。其政治核心是高歡家族,軍、政中心在今山西太原與河北磁縣。從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五三四)自洛陽遷都鄴城,到北齊幼主高恒承光元年(五七七)為北周所滅,兩代歷史不過四十余年。唐人李百藥所著《北齊書》便記載了北魏末年到北齊滅亡這段歷史。這部史書雖為“二十四史”之一,但全書僅五十卷,篇幅不廣,地位與影響也難與《史記》《漢書》等名著相提并論。在唐人李延壽《北史》著成后,《北齊書》的流傳和閱讀更受影響,唐代中期以后,部分篇章逐漸亡佚。直到宋人刊刻時,用《北史》等書補充,才又成完秩,但其中僅余十七卷為李百藥原文。面對這樣一部幾乎“面目全非”的正史,這位明代人在閱讀時卻如此耐心、細致。這不免令人好奇,當他閱讀《北齊書》時,究竟在讀什么?
《北齊書》中,明人最感興趣的是兵略,摘錄最多。由于處于動蕩、分裂的時期,東魏、北齊的歷史中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明人摘抄時,特別留意作戰(zhàn)的謀略和方法。例如,高歡打算征討爾朱兆,先后四次揚言出兵,又四次中止。等爾朱兆放松警惕,高歡發(fā)動奇襲,直搗爾朱兆大本營,迫使爾朱兆自縊于赤洪嶺。又如段韶用火攻破北周栢谷城,獨孤永業(yè)增加馬槽數(shù)量迷惑敵軍,以及盧叔武論攻守之策,源彪獻守淮之方等,明人均加圈點,并一一摘錄。這種對兵略的興趣在閱讀《南齊書》時依然不減,看到垣崇祖以奇計退北魏兵時,還忍不住嘆一句":“妙!”
在戰(zhàn)爭中,常有一些神異之事。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五五五),蕭梁司徒陸法和等以郢城(今湖北武漢)降附,北齊遣司馬儼守城。司馬儼剛?cè)氤侵?,便受到蕭梁大都督侯瑱、任約的攻襲。司馬儼死守城池,侯瑱等不能克,便在長江上游造荻洪,阻塞航道,隔絕內(nèi)外,使郢城孤懸一境。當時,郢城內(nèi)有城隍神,司馬儼率士卒祈請護佑,荻洪竟被忽然吹來的大風和掀起的波浪沖斷,如此者三。司馬儼等以為有神靈相助,不禁大喜。明人摘抄此事并批注":“城隍之始?!背勤蛐叛鲈诖呵飸?zhàn)國之際大概就已形成(王濤":《唐宋時期城市保護神研究—以毗沙門天王和城隍神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版),《北齊書·慕容儼傳》雖不是“城隍之始”,卻是關(guān)于城隍神的最早記載。這位明代人對神鬼、信仰可能頗有了解,才能做如此判斷。
高歡微末時,有雙目失明的老婦人為其“暗相”,預(yù)言其終當顯貴(《北齊書》卷一《神武紀上》)。而高歡居住的團焦有赤氣,床上有赤蛇盤踞,種種異相也都顯示其并非常人。還有北魏洛陽永寧寺的火災(zāi),劉豐與司馬紹宗的死亡等,這些記載都被明人抄入了紀異類。
與紀異接近的,還有征亂、紀瑞、夢兆、天文等。明人所記的天文,并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關(guān)于宇宙、天體的學(xué)問,而是關(guān)于天象的解釋。比如歲星(木星)、熒惑(火星)、鎮(zhèn)星(土星)、太白(金星)匯集觜宿,并光芒璀璨,這是王者興起的預(yù)兆。據(jù)說高歡在信都(今河北衡水)起義時,便有此象(《北齊書》卷一《神武紀上》)。而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五四六),高歡西征關(guān)中時,卻有“死氣逆生氣”,這預(yù)示著出兵不利,且有害于大將。果然,高歡攻玉壁不下,班師還晉陽后大概兩個月,便去世了(《北齊書》卷二《神武紀下》)。明人從《北齊書》中摘抄的與天文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并不多,但從《南齊書》上、下兩卷《天文志》中,卻摘抄出大量內(nèi)容。這不禁令人疑惑,這位明代人究竟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抄出這些發(fā)生在他生活時代千年以前的天象呢?
在《南齊書·天文志》的批注中,這位明代人解釋了“成勾己”“合宿”“犯”這些現(xiàn)象,可見他是具備一定的天象知識的。但是對于某些現(xiàn)象,如老人星見、不同云氣的含義等,他還不甚了解。在《南齊書·天文志上》卷末的閱讀記錄中,他這樣寫道":
天啟五年九月廿三日閱。晴。
附記本年七月廿七日午時,月在張(旁小字:井)二十度,太白亦歷此度,并見于晝。早時,有人共見星突躍入月中。余見于午時者,月已離星約尺余。日、月、星并見,古所絕少。未審此何祥也。
又在下一卷《天文志下》關(guān)于熒惑的記載處批注:“天啟五年九月內(nèi),熒惑星光色閃爍四射,如是者已數(shù)月?!泵魅藦摹侗饼R書》中抄出的另一條天文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來自《段榮傳》。傳稱段榮“少好歷數(shù),專意星象”,曾通過觀天象,察人事,預(yù)料到北魏末年發(fā)生的大亂(《北齊書》卷十六《段榮傳》)。這位明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大概也留心星辰變化的各種現(xiàn)象。只是要像段榮這樣“觀于天文以察時變”,預(yù)見人生禍福吉兇,還需要專門的知識。
《南齊書》中夾有一張小紙條,上書“讀南齊書鈔”。不難想象,明人閱讀《北齊書》《南齊書》后的直接成果,就是《讀〈北齊書〉鈔》《讀〈南齊書〉鈔》。摘抄在閱讀中是很常見的行為,但在過去和今天,摘抄的意義大不相同。隨著科技和時代的進步,今天的人們在某種程度上前所未有地成為傳統(tǒng)社會的“外鄉(xiāng)人”,是過去的“他者”。當我們閱讀《北齊書》這樣的正史時,摘抄往往是問題的導(dǎo)向,是為了進一步了解那個時代。但明代人雖與北齊有著千年的時間間隔,卻在文化與知識方面享有某種共性。因此,對于明代人來說,《北齊書》不僅是歷史記載,更是重要的知識庫。
在古人的觀念里,兵法與天文、歷法、陰陽、占卜多有重合。這些知識往往需要專業(yè)授受,同時也要有經(jīng)驗性的實踐與學(xué)習(xí)。中國古代的王朝正史雖被梁啟超批評為“二十四姓之家譜”,但其中包含的政治、制度、學(xué)術(shù)、文化等內(nèi)容,卻是符合儒家士大夫的需求的。古人要熟讀兵書可能并不難,但真正上陣殺敵,運兵法于實踐者卻少之又少。像這位明代人這樣“紙上觀兵”,何嘗不是一次戰(zhàn)事觀摩?當他從正史中抄出一條條天象的記載,又如何不是對過往的“天象闡釋學(xué)”的經(jīng)驗性學(xué)習(xí)呢?說到底,以“二十四史”為主體的王朝正史,對于過去和今天的人們意義不同。漢唐間的士人好讀《漢書》,北宋曾鞏推崇《史記》,時代潮流和個人好尚雖不相同,正史閱讀卻是古代士人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蛟S我們也可以嘗試詢問:當古人閱讀正史時,他們究竟在讀什么?從知識史的視角,也許能為古人的閱讀行為以及史籍的流傳提供不一樣的理解。
這位生活在明代末年的佚名者,當然不僅僅只對軍事、天文、神異感興趣,他也關(guān)心經(jīng)、史、文學(xué),以及古人的為官之道。那么,閱讀兩《齊書》并寫下這批批注的佚名者是誰?經(jīng)考證,基本可以確定此人是出身蘇州吳江官宦之家的士人周永言。從家學(xué)傳承來看,吳江周氏重經(jīng)學(xué)、禮學(xué),擅長文學(xué),亦不排斥其他學(xué)問。周永言曾祖周用教諸子以理學(xué),自己好覽經(jīng)史,喜歡讀《易》,又擅長禮經(jīng)(《明周恭肅公行狀》,載《周氏族譜》)。其祖父周乾南則文章拔萃,又涉獵書畫、音律,擅長投壺、角弈,多有才藝(周兆南:《亡弟太學(xué)生涵春行狀》,載《周氏族譜》)。其父、兄對佛學(xué)頗有研究,兄長永年更以文才知名。不僅如此,明代吳江重視文教,亦尚鬼神,婚姻、營葬都要經(jīng)過占卜、堪輿,術(shù)數(shù)之學(xué)頗為流行(曹一麟等修、徐師曾等纂《嘉靖吳江縣志》,廣陵書社二〇一三年版)。由此觀之,周永言在兩《齊書》中圈點的世界,又何嘗不是與他生長、生活的家庭及鄉(xiāng)里社會遙相呼應(yīng)?
關(guān)于周永言,留下的記載很少。錢謙益稱永言、永肩“善小詞,工畫”(《周安期墓志銘》,載《牧齋有學(xué)集》卷三一),乾隆《蘇州府志》及《震澤縣志》皆著錄其《晚香齋詩余》一部,今已佚,《乾隆吳江縣志》收其《吳江竹枝詞》一首?!肚≌饾煽h志·文學(xué)傳》在周永年傳后附記永言、永肩":
弟永言字安仁,邑諸生。永肩字安石,國學(xué)生。崇禎末,并以薦授中書舍人。并能詩,與永年齊名,時號“三安”。永肩寫花草竹石亦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二十三冊,鳳凰出版社二〇〇八年版)
周永言批注兩《齊書》后二十年,大明王朝走向了終結(jié)。所謂“薦授中書舍人”,指周氏兄弟出仕南京弘光政權(quán)一事。但朱由崧的小朝廷不久便在清兵鐵蹄下飄搖而逝,周氏兄弟避亂,移居蘇州西山。又三四年,其兄永年逝。當周永言在讀書之余仰望夜空,觀察斗轉(zhuǎn)星移時,他是否也曾預(yù)見到明末的大亂,在面對“世際更移,人罹流散”(《先伯兄安期行略》)時更加坦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