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的畫風在“元四家”中是比較復雜的,這與他一生當中受到儒家、道家、禪宗以及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等多方面的影響密不可分。倪瓚在《良常張先生像贊》中寫:“非隱非仕,其幾其天。云不雨而常潤,玉雖工而非鐫。其據(jù)于儒,依于老,逃于禪者軟?”[倪瓚雖執(zhí)著于儒家思想,但也常到道家和禪宗中尋求解脫和安慰。清高孤傲的性格以及性格中特殊的潔癖也對他的繪畫風格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從而使其山水畫體現(xiàn)了一種與人生境遇相連的清逸、幽寂的味道。
一、據(jù)于儒,依于老,逃于禪
(一)據(jù)于儒
儒家美學強調(diào)美與善統(tǒng)一,認為藝術(shù)作品要集美和善于一身,即藝術(shù)形象和內(nèi)容都要足夠完善。倪瓚自小習儒,因此其在潛意識中接受了儒家美學的一些思想:善與美表現(xiàn)的更深層的內(nèi)涵是相輔相成的,善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起到規(guī)范的作用,只有在善的要求及規(guī)范下才能達到與美的和諧與統(tǒng)一。作為自小習儒之人,倪瓚一貫對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十分重視,有著盡善盡美、內(nèi)外兼修的典型的儒家思想觀念。
倪瓚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始終倡導儒家的“教化”一說,并堅持發(fā)揮作品“成人倫,助教化”的作用。儒家提倡的道德、仁義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如在畫竹的時候,他將所畫墨竹視為儒者的道德象征。他在《寫墨竹贈顧友善》中,將友人顧友善稱為“深身潔行讀書史,思友天下之善士”的“隱君子”[2,用所畫的竹來象征他的人格。同樣的,這種隱喻高尚品行節(jié)操的手法也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六君子圖》(圖1)中。圖中的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樹,它們疏密掩映、姿勢挺拔、樹干筆直地仁立著,如君子一般,因此畫家取名為《六君子圖》。這是對儒家思想的典型表現(xiàn),倪瓚所畫的六棵樹象征著如君子般的高尚人品。圖中可以看出,畫家對樹的前后關(guān)系的處理和筆墨的運用非常自然,描繪樹的局部形態(tài)時也尤為心細,而這種技法正是從嚴格的儒家倫理制度與道德秩序,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禮中衍生出來的。
(二)依于老
“依于老”是道家思想的體現(xiàn)。在倪瓚生活的元朝,不少文人士大夫加入道教尋求庇護。
圖1六君子圖倪瓚
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倪瓚曾在湖泖間泛舟時“玄冠野服(道士服),蕭散遷徐”[3]。由此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對倪瓚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對倪瓚人格與藝術(shù)審美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老子“無為而為”的哲學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在這里,無為的表面意思是無所為,但老子真正的意思并不是這么簡單,他主張無為的目的終究是希望有所為。在有無相互依存的中國畫中,所描繪的景物比較多的畫中必定是以有生無。但倪瓚的畫簡淡至極,畫中景物甚少,因此必定是以無生有。然而,難就難在以無生有,因為倪瓚的畫“無筆處尚有畫在,敗筆總不能藏”。在倪瓚諸多的傳世作品中,有一件大量運用留白的作品,即其在1355年所作的《漁莊秋霽圖》。倪瓚把近岸和遠岸徹底分開,并且故意把二者之間的距離拉長,在畫面的上、中、下各留出一片空白。中間部分的空白特別多,這也就成了畫面的主要部分。如果說一般的畫家是在畫面上畫實,那么倪瓚就是在畫面上畫虛,他作品中的實景成了虛的陪襯。畫面中的虛實相互依存,虛的部分在不著一筆一墨的情況下成為焦點,成就了無景之畫,從而達到了“無筆處亦有畫在”的妙境。倪瓚可謂深得老子哲學的精髓,把山水畫表現(xiàn)得簡樸至極。
莊子主張“法天貴真”,反對刻意和做作,提倡率性而為之,推崇的是自然,認為在人的情感表達方面,要的就是一種真誠的情感流露,無需任何的隱藏和隱瞞。倪瓚曾說:“坡曉畫法難解語,常形常理要玄解?!盵4]這證明了道家思想對蘇軾的影響之深,倪瓚也是深刻理解此中道理的,其對于莊子所說的“玄解”亦十分重視,認為平淡天真、率性而為才是真正的美。在談到繪畫的技法時倪瓚說:“寫松最易工致,最難士氣,必須率略而成,少分老嫩正反,雖極省筆,而天真自得,逸趣自多。”[5倪瓚所繪的《漁莊秋霽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前景中幾株稀疏的枯樹,其筆墨干凈、凝練,意境荒寒,整體表現(xiàn)極其自然。在用干筆皴的時候,倪瓚的心中已經(jīng)有了他所要畫的樹,他是意在筆先。沒有刻意追求什么風格,只是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與寂寞的心境融為一體,這是一種率性而為、真實的情感流露。倪瓚的作品中沒有直接表達因遭受挫折而頹廢之感,而是從莊子擺脫人世間的紛擾而實現(xiàn)逍遙無為的自由境界中求得精神的解脫。他將自己的精神與自然融為一體,因此他的作品富有生命力。
(三)逃于禪
倪瓚從幼時開始習儒,而立之年開始學道、研道,晚年經(jīng)歷生活的多種磨難后開始參禪悟道。倪瓚通過學習禪宗思想來逃避現(xiàn)實生活,尋找內(nèi)心的平靜,保持寧靜的心態(tài),從而過清凈的生活。
《幽澗寒松圖》是倪瓚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所作的。圖中表現(xiàn)的景物極其干凈、簡略,數(shù)量不多,在寂靜的意境中飽含孤獨的情感。遠山的用筆是淡墨枯筆,使得整個畫面著色很淡,突出了山石光滑、冰冷的感覺。畫面的正中用淡淡的干筆勾勒出幾株蕭疏之樹,其迎風而立,樹葉幾乎脫盡,旁邊有一灣瘦水,遠處是淡淡的山影。整個畫面突出的就是幾株枯樹,意境凄清蒼涼,具有一種冬天孤寒荒寂的韻味。倪瓚的內(nèi)心情感在紙上得到了宣泄和釋放,落在紙上的一筆一墨體現(xiàn)了其心靈的跳動、逸氣的抒發(fā)。倪瓚的這類作品體現(xiàn)了禪宗的魅力,畫中他將孤寂、冷逸、淡泊的狀態(tài)融為了虛幻的空寂。
在倪瓚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儒、道、禪三家思想對他的藝術(shù)美學思想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從中國的美學史來看,倪瓚的美學思想是陶潛、王維、司空圖、蘇軾這一系列的美學在元代的發(fā)展,并且他又取得了前人所不能取得的特殊成就。哲學視角來看,他對儒家的道德觀(仁義、美善)、道家的超自然觀(法天貴真)以及禪家的三昧(玄寂)進行了十分成功的結(jié)合,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異于前人的荒寒幽寂、簡淡蕭疏的美的意境。這種境界的基礎是儒家所崇尚的盡善盡美,同時由于汲取了道家的“法天貴真”而顯得率真、平淡,由于汲取了禪宗的“玄寂”而融入了一種與人生境遇相連的清逸、幽寂的味道。
二、倪瓚清高孤傲的性格對其畫風產(chǎn)生的影響
對倪瓚畫風產(chǎn)生影響的除了儒、釋、道等思想外,清高孤傲的性格以及性格當中特殊的潔癖也對他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面對當時的政治動亂,倪瓚隱退到一種自我獨處、遣興逸懷的境地,表現(xiàn)出一個真正文明人的態(tài)度。
一般情況下,倪瓚的繪畫作品中是很少有人物出現(xiàn)的。在現(xiàn)存的倪瓚作品中,紀年最晚的一幅是創(chuàng)作于1372年的《容膝齋圖》。若將倪瓚存世最早的《秋林野興圖》與其進行比較,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兩幅作品的構(gòu)圖與繪畫風格幾乎完全一致,且都包含山、石、水、樹木、茅亭。與《秋林野興圖》相比,《容膝齋圖》中唯一缺乏的便是人物。《秋林野興圖》的茅亭中有士人模樣的人物出現(xiàn),而《容膝齋圖》中式樣相仿的亭子中并未出
【】
現(xiàn)人物,這一變化,其實正好說明了倪瓚繪畫作品的變化一一從有人的活動到?jīng)]有人的活動的轉(zhuǎn)變。在這里,我們可以感悟到一種隱藏于畫中的情結(jié)。他的山水畫到了后期幾乎沒有人物出現(xiàn)在畫面中,原因就是他曾發(fā)出的“今世那復有人”的悲嘆。毋庸置疑,倪瓚所指的人一定是他認同的文人雅士,但是由于他身處動蕩的時代,與他交往的文人雅士后來和他一樣均遭劫難,棄地賣房,無處藏身?!把攀吭怆y,不忍去畫;俗人滿地,又不愿去畫?!币阅攮懙谋裕直芩兹瞬患?,更別提畫了。在這種情況下,倪瓚也只能在山水的世界里尋求精神寄托了。
抑情緒在潛意識里轉(zhuǎn)化成觀念或者思想,最終在他能夠駕馭的山水畫中找到了宣泄之處。
四、結(jié)語
作為中國畫史上獨具風格的重要代表,倪瓚將自己對人生和社會的獨特解讀融入繪畫當中,將率性而為、平淡天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倪瓚的一生中,其不但與有著不同宗教傾向和思想的文人交流,而且和同時代其他一些成就非凡的畫家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因此他的畫自然表現(xiàn)出受多種思想影響的特征和多種藝術(shù)風格的痕跡,在中國書畫史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潔癖對其畫風的影響
有關(guān)倪瓚的潔癖,長樂王賓撰寫的《元處士云林倪先生旅葬墓志銘》、蘇州周南老撰寫的《元處士云林先生墓志銘》以及張端撰寫的《云林倪先生墓表》中均有提及。周南老只簡單說其“性潔雅”[8],王賓所述則更具體一些:“性好潔,盥頮易水數(shù)十次,冠服著時數(shù)十次拂振。齋閣前后樹石常洗拭。懼俗士,避去如恐浼?!盵9]從這些史料來看,周南老、王賓以及張端均與倪瓚多有交往,并熟悉其家庭情況、生活習性以及為人之道,尤其是周南老和倪瓚的交往更深,因此他們?nèi)怂珜懙哪怪俱懼刑岬降摹皾嶑薄币徽f還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的。有關(guān)倪瓚潔癖的史料還有顧元慶的《云林遺事》:“其溷廁以高樓為之,下設木格,中實鵝毛。凡便下,則鵝毛起覆之,一童子俟其旁,輒易去,不聞有穢氣也?!盵0]由此可以看出倪瓚的潔癖秉性。
有關(guān)倪瓚的潔癖,很多書籍都把這當作他生活中的逸聞趣事來描述,用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很少有人把它與倪瓚的繪畫風格聯(lián)系起來。南京藝術(shù)學院劉偉冬教授表示,倪瓚過度追求干凈其實是一種心理障礙的表現(xiàn),他認為倪瓚特有的繪畫風格的形成不完全取決于他的人生經(jīng)歷,一部分原因就來自他患有的神經(jīng)癥,倪瓚的繪畫中所表現(xiàn)的簡淡蕭疏、去繁就簡、寒荒孤寂的風格與他的潔癖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1]。
縱觀倪瓚的畫作,《秋林野興圖》確實有些與眾不同,整個畫面構(gòu)圖飽滿,參天大樹枝繁葉茂。其創(chuàng)作于1355年的《漁莊秋霽圖》中的樹葉已明顯減少,到了后期,如1372年創(chuàng)作的《容膝齋圖》,已經(jīng)到了只有樹干沒有樹葉的程度。由此看來,倪瓚作品中樹葉從有到無的發(fā)展與他的心理變化是一致的,由潔癖引起的一些行為越到后來越容易受到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由此產(chǎn)生的壓
參考文獻:
[1]倪瓚.良常張先生像贊[M]//中國古代書畫家詩文集叢書:清閟閣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295.
[2]倪瓚.寫墨竹贈顧友善[M]//中國古代書畫家詩文集叢書:清閟閣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117.
[3]倪瓚.立庵像贊[M]//中國古代書畫家詩文集叢書:清閟閣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293.
[4]倪瓚.題畫竹[M]//中國古代書畫家詩文集叢書:清閟閣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114.
[5]溫肇桐.倪瓚研究資料[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1:2
[6]劉綱紀.倪瓚的美學思想[J].文藝研究,1993(6):116-131.
[7]
[11]劉偉冬.從外顯到內(nèi)化:倪云林繪畫圖式和風格成因[J].東南文化,2000(6):47-52.
[8]周南老.元處士云林先生墓志銘[M//盧輔圣.倪瓚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376.
[9]王賓.元處士云林倪先生旅葬墓志銘[M]//盧輔圣.倪瓚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375.
[10]云林遺事五則[M]//盧輔圣.倪瓚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371.
作者簡介:
郭萬紅,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助教。研究方向:中國畫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