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小學后,學生面臨從以游戲為主向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這標志著他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成長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不僅要適應教學方式的變化,還將結識性格各異、特點不同的新朋友,建立新的集體關系,迎接人際交往等方面的重要挑戰(zhàn)。因此,幫助一年級學生學會與同伴和教師有效交往,順利適應新的學gt;和生活環(huán)境顯得尤為關鍵。針對這一現(xiàn)實需求,《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人學教育的學習主題應引導學生“喜歡與同學、老師交往”,以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這一指導思想為小學人學教育指明了方向。
基于此,筆者以教材中的《拉拉手,交朋友》一課為例,展開深入探討,旨在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擴大交往圈,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從而更快速、更有效地融入集體生活,適應新的人際環(huán)境。
一、構建多元情境,強化交往體驗
一年級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初期,主要以直觀思維為主,較難理解抽象的概念。對此,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情境,將抽象的交往規(guī)則和技巧應用于具體可感知的交友情境中,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這些規(guī)則和技巧。
(一)營造生活情境
道德與法治課程主導的學習方式是“向生活學習”,包括生活的三個維度:過去的生活、當下的生活和未來的生活?!斑^去的生活”為學生適應“當下的生活”,展望“未來的生活”奠定了基礎。新生在幼兒園時期雖然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交往經(jīng)驗,但尚未將其提煉成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教師可通過“回望\"的方式,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使其成為教學中極具意義的教學資源。
基于此,教師以“我的好伙伴\"為主題,設計了“說說我和新朋友的故事”的生活情境。具體如下:課前,學生回憶和新朋友認識的小故事,并將其畫在調查單中的“友誼花”上(如圖1);課中,教師通過點擊屏幕上的“友誼花\"轉盤,隨機選擇一位學生分享他的“友誼花”上的小故事;交流過程中,教師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如“聊著聊著成了新朋友,玩著玩著交了新朋友,學著學著有了新朋友\"等,幫助學生提煉出交友方法。
通過這樣的生活情境,學生的交往經(jīng)歷被不斷喚醒和挖掘。在教師的幫助下,他們又把“交往”這件事從抽象的友誼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畫面,從而發(fā)展為適應人際交往的實踐智慧。
親愛的小朋友們:
你們好!進入小學以來,你有沒有交到新朋友呢?讓我們回憶一下和新朋友在一起的快樂事吧!★我和新朋友是 (怎么)認識的,我來畫一畫和新朋友在一起的快樂事。(請畫在下面的友誼卡里面哦?。?/p>
(二)創(chuàng)造游戲情境
游戲具有獨特的價值,它契合兒童認知的特點和學習需求。通過構建游戲化情境,設計趣味性、體驗性強的活動作為載體,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索,引導他們將所感所得延伸到課后的交友生活之中。
在話題二“好友大搜索\"中,教師設計了“友誼花兒朵朵開\"的游戲,帶領學生開展現(xiàn)場的交友體驗活動。游戲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的游戲中,當全體學生一起念到“友誼花兒開幾朵\"時,他們就要根據(jù)教師報出的數(shù)字迅速拉攏身邊的同學一起抱團。隨后,學生和抱在一起的同學互相介紹自己,結識新朋友。經(jīng)過多次游戲后,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不少新朋友。接著,開啟第二階段的游戲。此時,全體學生一起念“友誼花兒開,哪朵花兒愛___ (興趣愛好)”,根據(jù)興趣愛好尋找志趣相投的新朋友,并圍成圈分享。在同一游戲情境中,通過兩個階段的不同玩法,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掌握了“介紹自己\"和“尋找共同愛好”兩種交友方法,切身體驗到交友的快樂與滿足感。
二、設計多種任務,培育交往觀念
教師應緊密結合一年級學生的交友特點和經(jīng)驗,設計多樣化的任務,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交友活動,激發(fā)他們結識更多新朋友的熱情。
(一)問題驅動任務
探究任務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和體驗交友活動,使他們主動獲取知識,鍛煉思維能力,提升核心素養(yǎng)。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多層次的問題,營造濃厚的探究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一年級學生普遍喜歡聽故事,優(yōu)秀的故事不僅能突破他們生活經(jīng)驗的限制,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還能引發(fā)情感共鳴。教師可以圍繞故事的關鍵情節(jié)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深人探究與思考。例如,教師可利用《螢火蟲找朋友》的故事,通過設置兩個層次的問題來開展探究任務。第一個層次: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尋找小螢火蟲沒有找到朋友的原因,幫助小螢火蟲思考結交好朋友的辦法,使學生從“螢火蟲\"的角度初步感知同伴之間需要互助和友愛的道理。第二個層次:教師請學生在小組內輪流分享自己因幫助他人而結為好友的故事,思考成為好朋友的原因,談談幫助朋友的感受。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從自身角度再次體會互相關愛的意義。借助這兩個層次的問題探究,學生實現(xiàn)了視角的轉換,并在故事的啟發(fā)下反思自身交友行為,深化對交友規(guī)則的理解與認同。
(二)銜接課堂內外
學習內容不僅要“從生活中來”,更要“回到生活中去”?!墩n程標準》明確指出,應鼓勵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拓展視野,提升能力,實現(xiàn)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課后布置與交友相關的實踐任務,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交友空間,幫助他們突破“就近交友”的局限,逐步擴大交友圈,結識更多新朋友。
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參與“網(wǎng)小魚\"游戲,已經(jīng)結識了不少興趣相投的新伙伴。為了促進彼此間的交流,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做交友操:“我的愛好是___,我們一起點點頭;我的愛好是,我們一起握握手;我的愛好是__,我們一起碰碰拳;我的愛好是__,我們一起拍拍手。\"學生邊念邊做,初步認識了有共同興趣的新朋友。然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難以讓學生與這些志趣相投的新朋友進行更深入的交往。為此,教師在課后安排了“愛好對對碰\"的交友任務,邀請擁有相同興趣的學生互相展示作品、表演特長,加深彼此間的交流與了解。通過這樣的課后實踐任務,學生不僅能夠持續(xù)學習和運用交友技巧,還能在多次分享和互動中體會到同伴交往的意義與價值,從而促進了情感的共鳴和積極人際關系的建立。
三、搭建多樣支架,提升交往能力
對于一年級新生而言,入學階段是形成與陌生人交往的觀念與技能的重要時期。但在這個階段,同時也會產(chǎn)生諸多問題,如交往羞怯、就近交友、不愉快的交往行為等。這些真實存在的問題正是教學中亟須突破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應嘗試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困難,盡快適應并融人新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
(一)增強信心,促進交友意愿
有學者認為,道德教育應當關注以學生作為主體的道德生活實踐。學生不僅是道德教育的主體,同時也是自我發(fā)展的主體。學生的體驗是獨特而開放的,不同的學生會產(chǎn)生不同的體驗。這些體驗也是學生產(chǎn)生情感、形成道德的基礎。在班級中,常有一些學生因害羞或自我保護而不敢主動與人交往。教學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搭建情感支架,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往機會。
例如,在自我介紹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注意到小潔獨自坐在座位上,顯得緊張且害羞。于是,教師走過去,耐心地關心和詢問小潔的感受。征得她的同意后,教師主動牽起她的手,走到講臺前。
師:我是王老師。小潔,你愿意和我成為朋友嗎?
小潔(小聲):我愿意。
師(和小潔握握手):很高興認識你!還有哪些小朋友也愿意和小潔交朋友呢?
(很多同學熱情地舉手)
生(伸出手):小潔,我是小冬,我屬狗,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嗎?
小潔(回應握手):你好,我是小潔,我也屬狗。
針對小潔這樣內向害羞、交往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主動幫助她建立友誼,給予她情感上的支持。通過全班同學真摯而熱情的交友邀請,小潔的緊張情緒得到緩解,體驗到交友的快樂。這將顯著增強她的交往信心。
(二)反思行為,了解交友規(guī)則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充分發(fā)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改善功能,以促進學生發(fā)展,改進教師教學。搭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支架,能夠幫助一年級學生在適應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反思自身的交友行為,逐步養(yǎng)成交往規(guī)則意識,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在實際的交往中,有些學生由于缺乏交往技巧,常會出現(xiàn)一些不愉快的行為。教材中,繪本故事《交朋友》講述了小狗因為不會交往而陷人“為啥大家不理我\"的交友困惑中。教師可借用該繪本故事,組織學生圍繞“怎么做才能交到好朋友呢”展開討論。學生首先在小組里討論解決辦法,隨后戴上頭飾,通過表演的方式展示他們的交友策略。表演結束后,教師邀請其他小組使用評價表(如表1)對該小組所表演的交友方法進行評價,探討其合理性與可行性。同時,學生還可聯(lián)系自身經(jīng)歷,補充分享自己交朋友的好辦法。通過這樣的評價活動,學生不僅被引導反思自身在交往中的行為問題,還在交流與評價中逐漸形成了初步的交友規(guī)則意識,有效實現(xiàn)了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入學教育中開展一年級學生的人際適應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應重視并設計以學生為本、以友愛交往為主的教學策略,積極引領學生通過交往開啟新的成長階段。這一過程加深了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增進了他們對他人的理解,促使他們順利融入了新的環(huán)境。總之,以提升人際適應能力為目標的入學教育,不僅是學生適應環(huán)境的起點,更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和良好社會行為的奠基石,能夠助力他們未來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孫彩平.怎樣上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浙江省杭州市和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