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大單元教學的優(yōu)勢明顯,可以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整合與應用。而模型建構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在大單元教學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為此,高中化學教師應轉變思維,在大單元教學中積極引入模型建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化學概念,直觀感受化學物質的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化學綜合素養(yǎng)。
一、模型建構在高中化學大單元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促進知識整合應用
高中化學知識具有復雜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大單元教學,能夠將有關知識進行整合與匯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建立完整的化學知識框架。而模型建構能夠把零散的化學知識連接起來,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系統(tǒng)化,便于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例如,教師教學“化學反應原理\"大單元時,通過模型建構,將吸熱反應、放熱反應、化學鍵的斷裂與形成等知識整合在一起,能夠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指引學生從微觀、中觀、宏觀等多層面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在傳統(tǒng)化學課堂,學生過于依賴教師,不愿意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使得思維能力發(fā)展緩慢?,F(xiàn)如今,模型建構打破了這一現(xiàn)狀,在建構化學模型過程中,需要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分子結構”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構分子結構模型,針對原子的成鍵特點、空間構型等因素,在課堂上進行思考與設計,加深學生對分子結構的理解,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結合,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
(三)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化學教學需要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改變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避免學生被動學習,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模型建構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充滿趣味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制作模型、小組合作探究等活動,全體學生都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化學知識。而且模型建構過程比較直觀,有利于降低化學學習的難度,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素養(yǎng)。例如,教學“有機化學”大單元時,師生一起制作有機物分子的球棍模型,增強了師生互動效果,確保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模型建構在高中化學大單元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明確單元主題,建構核心模型
在高中化學大單元教學中,只有明確大單元主題,掌握關鍵知識點,才能建構核心模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瘜W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把握大單元的主題脈絡,科學規(guī)劃教學方向,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的本質和規(guī)律,為學生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化學反應原理\"大單元涉及的知識點眾多,包括反應類型、反應熱計算、反應速率等。而化學平衡是化學反應原理中的關鍵概念,將“化學平衡\"確定為核心主題具有重大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這一主題建構核心模型,系統(tǒng)地理解化學反應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以及影響這種平衡的各種因素,有效突破化學重難點,為后續(xù)的大單元學習做好鋪墊。在建構化學平衡的概念模型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引導者角色,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主動學習,使課堂教學更高效、更和諧。首先,分析化學平衡的建立過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化學反應實例,幫助學生了解反應物與生成物如何趨于穩(wěn)定,從而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其次,探討化學平衡的特征。通過對比非平衡狀態(tài)和平衡狀態(tài)的化學反應,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化學平衡的特點,體會化學平衡的價值。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析溫度、壓強、濃度等因素,理解這些因素變化對化學平衡產生的影響,使學生建立起更加完整的化學平衡模型。最后,教師可以借助動態(tài)圖像加深學生的印象,展示化學反應從開始到平衡的整個過程。教師要適時提出一些探究問題,如\"溫度變化時圖像中的曲線會發(fā)生什么變化”,使學生逐漸掌握化學平衡的本質。
(二)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深入分析模型
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課堂情境是模型建構的重要方式,能夠激勵學生深入分析模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化學模型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瘜W教師要結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從大單元教學的目標出發(fā),讓學生在課堂情境中探索,使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例如,教學高中化學“原電池\"大單元時,這部分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以手機電池的工作原理作為案例,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充滿好奇和期待。手機是學生日常接觸頻繁的物品,其電池的工作原理自然會引起他們的關注。接下來,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如“手機電池為什么能夠持續(xù)為手機供電”“原電池中有哪些關鍵的組成部分”,引導學生思考原電池的構成要素,并結合新的情境進行分析,初步建立原電池模型,切實感受到化學知識的實用性。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模型,教師可以借助動畫演示的方式,指導學生思考電子和離子的流動方向,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電子在導線中的流動,以及離子在電解質溶液中的遷移,從而實現(xiàn)變抽象為具體。在課堂情境中,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他們將手機電池的工作原理與原電池模型相對應,運用已建構的原電池模型做出分析,加深對正負極、電解質溶液的理解。此外,教師也可以拓展一些知識,比如鼓勵學生思考如何提升原電池的性能,以獲得更大的功效。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化學課堂充滿活力。
(三)開展小組合作,共同完善模型
大單元教學與單一知識點教學不同,更考驗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有些大單元知識較為煩瑣,僅憑學生一人難以理解,很容易打消學生的積極性。此時,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通過分工合作、交流討論和質疑問難,讓學生共同完善模型,提高化學學習的效率。例如,教學“有機化合物”大單元時,教師可以建構起“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與性質”模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學生的特長和興趣進行分工,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模型的建構。在合作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得到鍛煉。對于擅長收集資料的學生,教師讓他們查閱各種有機化合物的資料,尤其是結構特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等,使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對于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學生,教師讓他們負責模型建構的工作,根據(jù)收集到的資料,建構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模型,為合作提供重要的基礎;對于熱愛動手實踐的學生,教師讓他們負責實驗驗證,設計一系列與有機化合物相關的實驗,驗證模型的正確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地思考、嘗試和調整,進一步了解有機化合物的性質與結構之間的關系。如果實驗結果與模型預測相符,就證明模型建構成功;如果實驗結果與模型預測不符,小組成員就需要共同分析原因,對模型進行調整和完善。這種團隊合作能力不僅在化學學習中十分重要,而且會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
(四)借助信息技術,動態(tài)展示模型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在教育領域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化學大單元教學中,信息技術為模型建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工具,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動態(tài)展示化學模型,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大單元教學的效率。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虛擬實驗室等技術手段,呈現(xiàn)出更加逼真、形象的模型。例如,教學“分子結構\"大單元時,分子的立體結構是非常重要的知識,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往往依賴于圖片和文字,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此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通過動畫演示的方式,展現(xiàn)分子的三維空間結構,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原子的排列方式、鍵角大小等,對分子的性質形成全面、系統(tǒng)的認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反應的機理。其次,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探究。在日常學習中,化學模擬軟件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學生可以使用軟件進行實驗模擬,不僅安全可靠,而且方便高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化學模型的認識。例如,教學“酸堿中和\"時,教師通過模擬軟件調整酸堿的濃度、體積等參數(shù),鼓勵學生認真觀察反應過程中pH值的變化、溶液顏色的改變等,對不同條件下的實驗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豐富的在線資源,如在線化學數(shù)據(jù)庫、教學視頻網(wǎng)站等,讓學生在這些平臺中認識更多的化學模型,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增強學習動力。學生在平臺中與其他同學或教師進行交流,分享自己在模型建構過程中的心得,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五)利用實驗探究,創(chuàng)新應用模型
化學是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實驗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有效手段,更是學生創(chuàng)新應用模型的關鍵。在高中化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探究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讓學生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應用模型,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以“物質的制備與性質”大單元為例,教學難點是眾多物質的制備方法以及豐富的性質。很多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都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化學教師應該精心設計一系列與單元主題緊密相關的實驗,鼓勵學生親身實驗,探究不同物質的制備過程,體驗化學反應的奇妙。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們紛紛活躍起來,有的觀察物質的外觀,有的觀察物質的狀態(tài),還有的觀察物質的顏色,真正實現(xiàn)了“理實”結合,深化了對模型的理解。學生運用已建構的模型進行分析,對反應原理、裝置原理和操作原理等方面有了了解,逐步養(yǎng)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當進行氫氧化亞鐵的制備實驗時,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氧化還原反應的原理建構模型,預測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和問題。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將鐵鹽和堿進行反應來制備,但是需要控制反應條件,注意防止氫氧化亞鐵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教師可以組織頭腦風暴,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模型進行完善,思考如何采取措施防止氧化的發(fā)生,實現(xiàn)學以致用。此時有的學生提出在無氧環(huán)境下進行實驗,教師要表揚學生的主動發(fā)言,然后讓學生嘗試改進實驗方法,設計新的實驗方案,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
綜上所述,模型建構在高中化學大單元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其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展。在未來的教學中,化學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模型建構,展現(xiàn)出大單元教學的整合性、系統(tǒng)性特點,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化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大單元學習中受益,推動高中化學教學不斷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康桐.模型建構在高中化學大單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文理導航(中旬),2024,(6):58-60.
[2]張婷婷.培養(yǎng)高中生化學思維模型建構能力的實踐研究[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3,(6):125-127.
[3]王三華.模型認知與建構在高中化學中的價值探討[J].亞太教育,2023,(2):178-180.
[4]陳花.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化學課堂發(fā)展性評價模型建構與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22.8(17):128-131.
(作者單位: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qū)第二中學)
本文系2023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中小學系列重點課題“新高考模式下化學教學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23JZD04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