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遼寧日報》“群山回唱”主題策劃推出后,報道組足跡遍及北京、吉林、黑龍江及遼寧省內(nèi)多地,先后采訪了20余位東北抗聯(lián)后代。他們,帶著家族的記憶與使命,成為“我和抗聯(lián)”特別征集活動的首批深情講述者。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擔當是最深的傳承。這些英雄的后人,正以各自的方式延續(xù)著先輩的榮光:他們身體力行,重走父輩戰(zhàn)斗過的白山黑水;他們言傳身教,宣講東北抗聯(lián)可歌可泣的壯烈史詩。
李兆麟之女張卓亞:
“我會一直講下去”
花白的頭發(fā),和藹的面容,言語間透著利落與堅定——這是李兆麟之女張卓亞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我父親是遼寧人,聽到故土的鄉(xiāng)音,格外親切?!泵鎸亦l(xiāng)記者的提問,張卓亞動情地說道。
李兆麟,原名李超蘭,1910年生于遼寧遼陽,是著名的抗日將領(lǐng)和民族英雄。
“父親犧牲時,我才一歲零兩個月。關(guān)于他、關(guān)于抗聯(lián),所有的故事都來自母親后來的講述?!睆堊縼喺f。從出生至今整整80年,張卓亞的生命始終與東北抗日聯(lián)軍這支隊伍血脈相連。這份連接,始于母親的述說:父親李兆麟自小聰慧,在書箱上刻下“運思出奇、橫掃千軍”的豪言;他畫過大禹治水圖,立志“將來也要學大禹,為老百姓做好事”。這些童年往事,如同種子,將“家國天下”的信念深深根植于張卓亞心中。
“父親心里裝的永遠是人民。作為烈士后代,我們肩負的責任,遠多于光環(huán)?!睆堊縼喺f。
退休,對張卓亞而言,是傳承使命的新起點。她的腳步更加奔忙:收集抗戰(zhàn)歷史、尋訪抗聯(lián)后代、整理珍貴史料……她將一段段塵封的記憶,化作一篇篇生動的文章、一場場感人的講座。這份執(zhí)著,點燃了下一代的火種。
母親張卓亞的堅守,深深影響著女兒王偉偉。2016年,王偉偉組織成立了東北抗戰(zhàn)研究會。每逢重大歷史節(jié)點,她都站在宣講一線,研究會連續(xù)多年獲評全國社科聯(lián)系統(tǒng)先進單位。兩代巾幗,以不同方式,共同守護著那段烽火記憶。
采訪臨近尾聲,張卓亞的目光依然堅定:“我會一直講下去,傾盡所有力量,讓東北抗聯(lián)精神永遠傳揚!”
楊靖宇之孫馬繼民:
“讓每個孩子都知道抗聯(lián)的故事”
“我的爺爺叫楊靖宇,但他其實不姓楊?!辈稍L伊始,馬繼民這句簡短的開場白,瞬間將我們帶回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生于河南確山。他是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和領(lǐng)導人之一,1940年壯烈殉國于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靖宇縣,是彪炳史冊的抗日民族英雄。
“雖然從未見過爺爺,但他高大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心里。”馬繼民回憶道。兒時翻閱連環(huán)畫,畫中威武的抗聯(lián)司令楊靖宇,總讓他心生敬仰。直到小學時,母親帶他走進烈士陵園,他才知道:畫中的英雄,就是血脈相連的親爺爺?!澳且豢?,爺爺?shù)男蜗笤谖倚闹凶兊脽o比偉岸,我渴望知道關(guān)于他的一切?!瘪R繼民說。
越是追尋爺爺?shù)淖阚E,馬繼民就越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堅持真理”,什么是“寧死不屈”。這份追尋,也讓他與爺爺為之戰(zhàn)斗、為之犧牲的白山黑水,結(jié)下了難以割舍的深情。
2005年,吉林省靖宇縣向馬繼民發(fā)出邀請,希望他擔任縣長助理。臨行前,母親的要求堅定而清晰:不領(lǐng)工資、拒絕商業(yè)代言,只為一件事——傳承爺爺?shù)母锩?。馬繼民鄭重應(yīng)允。
在馬繼民家中,珍藏著一塊意義非凡的“傳家寶”—— 一片歷經(jīng)歲月磨礪的樺樹皮。上面雖無文字,卻傳遞著“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的九字家訓。
“如今在靖宇縣,每個人都會唱《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路軍軍歌》,每個學生都能講東北抗聯(lián)的革命故事?!瘪R繼民說,遼寧是楊靖宇戰(zhàn)斗過的地方,未來他也會常到遼寧的大中小學校里去,講述楊靖宇的事跡,讓每個孩子都能唱響這首跨越時空的戰(zhàn)歌。
趙一曼之孫女陳紅:
“循著奶奶的足跡,
真正讀懂了趙一曼”
“這是我家珍藏的油畫,奶奶懷里抱著的,就是我父親。那之后,他再也沒見過母親……”陳紅輕觸手機屏幕,展示著一張珍貴的油畫照片。作為趙一曼的孫女、陳掖賢的女兒,她的生命早已與奶奶的傳奇緊密相連。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九一八事變后,趙一曼被派往東北,在沈陽等地領(lǐng)導抗日斗爭,1936年被捕后堅貞不屈,英勇就義,其事跡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
在四川宜賓翠屏山,矗立著一座趙一曼塑像。令人動容的是,這座塑像的原型,正是酷似奶奶的陳紅。陳紅家中珍藏著兩件無價之寶:一件是翠屏山塑像的微縮版;另一件更為珍貴——是父親陳掖賢當年在東北烈士紀念館親手抄錄的趙一曼遺書。這份手跡,承載著兩代人的思念與敬仰,被她貼身珍藏。
“小時候就知道奶奶是英雄,但年紀太小,還不能真正理解?!标惣t坦言。2005年,參與紀錄片《趙一曼》拍攝的經(jīng)歷,成為她走近奶奶的轉(zhuǎn)折點。循著奶奶的足跡,從奶奶的出生地四川走到白山黑水的戰(zhàn)斗與殉國之地,她才真正讀懂了趙一曼。“奶奶的遺書,字字泣血,大家都熟悉。但她的《濱江述懷》,更道盡了革命者的豪情與樂觀!”陳紅深情地朗誦起那首壯烈的詩篇:“誓志為國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
血脈之中,流淌著不變的囑托。趙一曼就義前對幼子的希冀,父親陳掖賢臨終前對女兒的叮嚀,都凝聚成一句樸素的家訓:“不要覺得自己是烈士后代就跟別人不一樣!”陳紅將此銘記于心,從不以烈士后代身份向組織提要求、給組織添麻煩。
退休后,陳紅開始致力于東北抗聯(lián)事跡宣講。多年來,她奔走于北京、上海、四川、東三省、廣東等地,身影活躍在部隊、機關(guān)、企業(yè)、校園,她將趙一曼和東北抗聯(lián)的故事刻進萬千聽眾的心田。最讓她心潮澎湃的是2021年,作為烈士后代代表,她站在了天安門廣場,親歷黨的百年盛典。
當威武雄壯的人民軍隊列隊通過天安門,陳紅在心中一遍遍默念,淚水盈眶:“奶奶,您看見了嗎?您和戰(zhàn)友們的熱血,澆灌出了今日盛世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