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熱浪襲人,酷暑難耐,人們總會采取各種方式避暑。殊不知,不僅人如此,動物也紛紛亮出其獨特的高招躲避高溫,以求自保。
昆蟲與水生動物的避暑智慧
夏天,若細聽蜂巢,會聽見連續(xù)不斷的“咝咝”聲一那是工蜂高速扇動翅膀的聲響。為給蜂巢降溫并保持空氣新鮮,工蜂需不停地扇動翅膀,將濁氣排出、新鮮空氣送入。因翅膀扇動速度極快,肉眼只能看見工蜂背上有一層灰色薄霧。若此時將小蠟燭靠近蜂巢,燭光會立刻被強大氣流撲滅,可見蜂巢附近氣流之強勁。
在非洲一些河流湖泊中生活著肺魚。當夏季烈日曬干湖水,肺魚便鉆進濕潤的淤泥里,將身體縮成一團,夏眠3\~4個月,待雨季來臨再蘇醒活動。
昆蟲與水生動物的避暑智慧
撒哈拉沙漠的大蜘蛛能在沙丘中挖出深約30厘米的圓柱形深井,并在井口織密網遮擋陽光,自己躲在井下納涼。非洲沙漠的蝰蛇則會將整個身子鉆入沙土,僅露出眼睛,既可避暑又方便等待獵物。
非洲沙漠的蝸牛會縮進殼里,鉆到沙礫中“睡大覺”,待天氣轉涼再活動;南非的樹魚在盛夏爬上樹權陰面,一睡就是一個多月;南非西部的野兔子因體內脂肪豐厚,怕熱畏寒,所以在7\~8月幾乎不進食,而是躲在洞穴中酣睡。
特殊習性與大型動物的應對之道
夏季時,海參的食物一海底小生物會到海面繁殖,海參因無食可覓,便以“夏眠”方式度過饑荒。
狗在悶熱天氣常把舌頭伸出口外,借助舌頭散發(fā)體內熱量、調節(jié)體溫;非洲的夏眠狗(如非洲野犬)在三伏天會找涼爽處一睡就是20多天;馬達加斯加島的豪豬主食蚯蚓,因炎夏蚯蚓絕跡,也會夏眠至夏天結束。
在澳大利亞的沙漠中,袋鼠找不到陰涼處時,會站在電線桿的陰影下等候日落。
駱駝的抗高溫絕技
與多數動物通過降溫避暑不同,駱駝的妙法是“升高體溫”:當體溫超過 41°C 時,駱駝便停止出汗,減少體內水分消耗,待晚間天氣涼爽后,隨著沙漠溫度的下降,駱駝的體溫也會下降。駱駝體溫最高可耐受 46°C 。
動物避暑策略可歸納為三類一生理調節(jié)(如駱駝體溫耐受)、行為適應(如袋鼠躲在陰影下避暑)、生態(tài)休眠(如肺魚夏眠),這些生存智慧展現了生命對極端環(huán)境的精妙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