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姊妹節(jié),也被稱為苗族吃姊妹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藏在花蕊中的節(jié)日”。每年春暖花開之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各地苗族青年男女,采摘姊妹花和一種紫樹葉浸染糯米,蒸成五彩姊妹飯,并下田撈魚過姊妹節(jié)。
臺江縣施洞鎮(zhèn)坐落在清水江畔,是苗族集中聚集區(qū)?!笆┒础毕得缯Z,意為石洞,又稱郎西。施洞鎮(zhèn)自古為黔之重鎮(zhèn),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商賈云集,更是周邊十里八鄉(xiāng)苗族同胞重要節(jié)日的聚集地,每年節(jié)日多達19個,如正月初一撈魚節(jié)、二月初二敬橋節(jié)、三月十五姊妹節(jié)、四月初八敬牛節(jié)、五月二十五龍船節(jié)、七月吃新節(jié)等。其中,苗族姊妹節(jié)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苗族姊妹節(jié),當地苗語稱為“壟嘎糧”,“壟”意為吃,“嘎”意為飯,“糧”意為實現姊妹、朋友相聚的心愿。
苗族姊妹節(jié)的來源,當地有一首民歌大意是這樣描述的:“我們原來住東方,那里水天連成片,姑娘多得起堆堆,年年都吃姊妹飯。為了逃生向西遷,長別出嫁的姊妹,不知哪年才復還。我們來到新地方,我們還要邀起來,年年來吃姊妹飯,不忘我們姊妹情?!?/p>
由此可見,很早以前苗族早已有姊妹節(jié),其源可追溯到原始母系氏族及母系社會,苗族姊妹節(jié)由婦女集體策劃、主持、參與,傳承,由母親口傳心授,并以固定時間相聚,一代一代傳承至今。
一年一度的苗族姊妹節(jié),剛成年且沒有銀飾的姑娘,父母就為其忙碌起來,父親忙著籌錢為姑娘打造銀飾或購買銀項圈,母親則急著為姑娘刺繡花衣,有時節(jié)前幾個月甚至從年頭就開始忙碌。
整個活動中,姑娘們都以獨特的打扮裝飾、巧妙的歌詞、多情的標記符號和優(yōu)雅的舞美舞姿參與各項活動,吸引異性以尋求稱心如意的愛情,從而確立自己終身的婚戀生活。
節(jié)日臨近,姑娘們備制五彩姊妹飯,五彩中的綠色代表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紅色象征昌盛發(fā)達,黃色象征五谷豐登,紫色象征紫氣東來,白色象征純潔愛情。節(jié)日中捉魚、吃魚是姊妹節(jié)一項重要禮儀。姊妹節(jié)即農歷三月十五日當天,天剛放亮,姑娘們就梳妝打扮與后生下田捉魚戲水,或說或唱。
節(jié)日即將結束時,姑娘們懷著種種心愿,用竹籃或毛巾等器具,把五彩姊妹飯裝在其中,并放上有意義的信物標記送給年輕小伙,表達心中情意。
如果飯里藏著松葉,代表針線,暗示后生們以后要回贈姑娘繡花針和花線;如掛竹鉤,暗示用傘酬謝,掛幾個鉤則送幾把傘;若放兩個相互套著的竹鉤,則表示希望日后多與姑娘來往。
中午,在母親的幫助下,姑娘們頭戴銀冠,耳戴銀環(huán),頸掛銀項圈,身穿花衣配銀片,手戴銀鐲,腳穿繡花鞋,從幾十里外到老屯寨參加第一天的踩鼓,第二天又到施洞的楊家寨踩鼓,第三天又集中到偏寨。從姊妹節(jié)的各種禮儀習俗來看,是以姊妹為主,她們是這一節(jié)日的籌劃者和組織者,男子們必須按姑娘們的意見行事。姊妹節(jié)期間,每至夜幕降臨,遠方的后生到姑娘寨子固定的“游方”場,以吹木葉、口哨方式發(fā)信號,邀約姑娘們會集,雙方通過情歌你唱我答或我唱你答,一來一往,互相溝通,如情投意合,雙方對歌對到月落坡。
如果放香椿芽或芫萎菜,表示姑娘愿與后生成婚;放棉花,則暗示姑娘很思念后生;放棉花和芫募菜,則表示急切的成婚心情;如果飯里放上了辣椒或大蒜,則暗示以后不愿再來往或絕交,表示沒戲。
世界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jié),有著無比驚艷的浪漫與風情。
(來源: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