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了許多充滿了智慧的人物,如曹沖、司馬光、西門豹等,這些人物身上表現(xiàn)出的智慧就是其獨特思維能力的體現(xiàn)。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文本中的智慧人物,以此作為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抓手。
一、在文本解讀中體察思維能力
智慧人物之所以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其所思所想有著與眾不同的思維活動。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文本解讀中細加體察,從中找到人物思維活動的軌跡。
1.在故事情境中體察
教材中的智慧人物總是在解決問題中體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智慧,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問題情境,通過追問人物為什么這樣做(說)以及這樣做(說)的好處等,體察其言行背后的思維活動。比如,四年級上冊的《西門豹》,這篇課文中的西門豹對巫婆與官紳頭子的懲治行為,充滿了智慧:西門豹在調(diào)查民情后發(fā)現(xiàn)巫婆與官紳頭子互相勾結,以給河神娶媳婦為名騙取錢財?shù)満Π傩?;西門豹沒有直接派人把巫婆與官紳頭子抓起來懲辦,反而提出參加給河神娶媳婦的活動;西門豹在活動現(xiàn)場以新娘不漂亮為借口,先后讓巫婆、官紳頭子去給河神“說一聲”,并把他們投進了河水中。這樣的言行既懲治了巫婆、官紳頭子,又讓老百姓受到了教育。西門豹在這一舉動背后思考的是:如果直接把巫婆、官紳頭子抓起來懲辦,老百姓長期以來畏懼河神的心理并不能因此消除,鄴地的治理還會遇到重重阻力,所以找到巫婆、官紳頭子為害一方的根源,才是根治鄴地的關鍵;這種尋找解決問題深層原因的方法,體現(xiàn)的正是西門豹獨特的思維活動。在文本解讀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智慧人物言行背后的思維活動,才能更好地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2.在行為對比中感受
人物的思維活動是著不見、摸不著的,為了有效地體現(xiàn)人物的思維活動,作者在文本中往往采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表達,達到突出人物智慧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對比表達,仔細品讀,從中感受到人物的思維活動軌跡。比如,三年級上冊《司馬光》,這篇課文的作者描寫了有人失足跌入甕中的險情發(fā)生后,司馬光和其他人的不同表現(xiàn):原本在院子里游玩的一群兒童,嚇得一下子都跑開了;司馬光的表現(xiàn)很不同,他不僅沒有離開,而且在現(xiàn)場找到了解決的方法,即用大石塊把甕砸破,讓水流出來,甕中的人得救了。這樣的比較,凸顯了司馬光具有沉著、鎮(zhèn)定的品質(zhì)和善于利用身邊條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充分顯示司馬光在那一刻的所思所想。學生在閱讀課文時也能夠像司馬光那樣思考問題,思維能力就能夠得到發(fā)展了。
二、在聚焦表現(xiàn)中突出思維能力
課文中的智慧人物的智慧不是貼標簽的結果,而是盡顯在人物的言行之中。因此,教師在
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言行進行體會、品讀,在探尋人物的思維策略與路徑中發(fā)展思維能力。
1.探尋人物所用的思維方法
在涉及智慧人物的課文中,人物總是通過自身的言行顯示其智慧,其中最值得探尋的顯然是人物使用的思維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探尋能夠體現(xiàn)人物智慧的有效思維方法。一是轉(zhuǎn)換替代法,當有些問題無法直接解決時,可以通過轉(zhuǎn)換替代的方法來解決。在《曹沖稱象》中,由于大象的重量超出了一般人能夠提起、抬起的范圍,稱出大象的重量就成了難題。曹沖提出了一個聰明的方法,即把大象趕到船上記錄船的吃水線,再搬運石頭到船上,也壓在同樣的吃水線上,最后一一稱出船上石頭的重量,合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曹沖這一做法就是化整為零、等量代換的思維方法。二是知己知彼法,所謂“知”是透徹地理解和把握,這樣就能夠找到對方的不足而發(fā)現(xiàn)己方的優(yōu)勢,從而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能夠在三天內(nèi)完成造十萬支箭的任務,在于他懂得天時、地利、人和,不僅能夠利用自己這一方的各種有力因素,而且能夠把握對方曹操生性多疑的特點等,這些就是諸葛亮在一開始就想到了的具體情形。
2.解析智慧運用的深層原因
課文中人物的智慧運用并非都是諸葛亮那樣深謀遠慮,往往是人物在瞬間作出的選擇;這樣的智慧言行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人剖析人物運用智慧的深層原因。比如,在《楊氏之子》中,孔君平是在楊氏之子父親不在家臨時想考考主人家孩子是否聰明,且是楊氏之子為客人擺出的水果中有楊梅時,突然提出“此是君家果”的問題,其中挖了一個語言方面的坑等著楊氏之子在不知情中跳進去,即無論楊氏之子回答“是”或“不是”都承認了自己所姓的“楊”與“楊梅”的“楊”是一樣的。而楊氏之子在那個瞬間不僅發(fā)現(xiàn)了孔君平所挖的坑,而且通過“還諸彼身”的回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把皮球巧妙地踢回去了。楊氏之子有如此的言語智慧,在課文中是有表現(xiàn)的:一是開頭的表述“九歲”就有“甚聰惠”的美譽,肯定不是一次兩次表現(xiàn)出來的,而是一直有聰慧的表現(xiàn)才得以揚名;二是待人接物上很得體,大人不在家被喊出來接待客人,能夠主動擺上水果;三是在回復客人話語時,明知客人有為難的意思在里面,仍然以“未知”和“夫子”的表述為對方留足面子。
三、在設計活動中發(fā)展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具體的學習活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1.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人物的思維方法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中出現(xiàn)的智慧人物言行背后的思維活動。比如,教學《田忌賽馬》,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田忌在賽馬獲勝之后向齊威王推薦了孫臏,孫臏是如何向齊威王匯報自己幫助田忌獲勝的思維過程的”,引導學生站在孫臏的立場上,從文本中尋找體現(xiàn)孫臏智慧言行背后的發(fā)現(xiàn)與思考,使孫臏的思維過程得以清楚地呈現(xiàn)出來。
2.繪制思維導圖,理解人物的思維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呈現(xiàn)課文中的智慧人物的言行,使智慧人物的思維得以可視化。比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王戎采用的就是一種逆向思維:從常理來看,如果生長在路邊的樹上的李子很甜的話,一定會有人采食,不可能還是那種“多子折枝”的情形;現(xiàn)在,路邊的李樹居然還是“多子折枝”,足見沒有人采食,必定是苦李無疑。教師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呈現(xiàn)王戎的思維過程,就能夠理解王戎的思維方法了。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與路徑有很多,教師抓住課文中的智慧人物組織學生開展系列學習活動,既能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發(fā)展,又能開展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