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隋朝到清末,科舉共進行了一千多年,這是歷代讀書人出人頭地的最佳方式。
科舉考試的終點就是在京城舉行的會試和殿試。以明清兩朝為例,舉人要想中進士,必須到北京考試。這對于中原和江南的考生來說還不算難事,走路或者乘船,最多一個月就到了;但對于邊遠地區(qū)的考生來說,路上要走近半年時間,漫長的旅途還真是一種考驗。
清乾隆年間,廣東番禺有個考生叫,二十七歲中舉后,開始了進京趕考之路,每三年一次,從不間斷,也算是“資深考生”了。比較郁悶的是,直到四十二歲也沒考中進士。當年他父親又去世了,心灰意冷之下,他再也沒有北上趕考。但是,卻把自己歷次進京趕考的過程記錄了下來,還附上出行經驗和心得體會,寫了一部《公車見聞錄》,不但為后來的考生提供了“進京趕考指南”,還為后世研究當時的科考和風俗人情提供了詳細依據(jù)。
我們先來看看《公車見聞錄》里記載的廣東人進京趕考路線。
“約幫”
考生出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約幫”。過去社會治安不太好,路上蛇蟲猛獸也多,所以,考生們一般都相約一起走,路上好有個照應。當然,并不是人越多越好,一般來說三四個人最佳,再各帶一兩個仆人。
因為明清的會試都在春天,稱為“春闈”。二月初九之前,考生一定要趕到禮部報到。廣東的考生路途遙遠,所以他們要在前一年的冬天就出發(fā),路上可能要走三四個月。
考生們從廣州出發(fā),坐船逆著北江而上,經過清遠、連州、英德,到了韶關以后換船。《公車見聞錄》里還特別注釋,要換成淺底的小船才能繼續(xù)北上。然后經過韶關東面的太平關、始興口,在南雄上岸,開始走陸路,翻越南嶺。
“升車”“行舟”
林伯桐的經濟條件應該不錯,他雇了幾個挑夫挑行李,自己則乘坐一種叫“爬山虎\"的轎子,由四個人抬著翻過了南嶺。如此看來,林伯桐歷次趕考花了不少錢,不過最終都打了水漂。
到了江西之后,考生們順著贛江北上,進入鄱陽湖。在這里,他們有幾條路線可以選擇:既可以順著今天的京廣鐵路的路線走陸路,也可以走水路,乘船順長江而下,再沿著京杭大運河駛往京城。
走陸路的話,林伯桐在“就道”“升車”等章節(jié)對注意事項進行了詳細說明。比如住店,他們會先派一個同伴或者仆人,雇一頭驢子,在隊伍前幾十里打前站,遇到合適的店馬上把房間定好,以免房間數(shù)量不夠,大隊伍沒地方住。定好房間后,打前站的人就直接在店里等候大隊伍。
為了不耽誤行程,住店的時候,他們晚飯后就把所有的費用結清,只預留第二天的早餐錢不結賬。第二天起床、洗臉、吃早餐,然后扔幾個錢給柜臺,就開始趕路。
走水路的話,對船只的挑選尤其重要。在雇船時,他們先看船體是否完好,船身是否干凈;問清楚船夫幾個人,船上可住幾個人,覺得合適后再登船實地察看。上船后,他們會讓船家掀開船板,看看安頓書籍、衣服的地方是否干爽,睡覺的地方是否舒適,哪里可以生火做飯。這些細節(jié),考生們不厭其煩地跟船家一一確認,以免在旅途中發(fā)生糾紛。
考生們很聰明,不會一次性把錢全給船家,而是約定好走一段付一部分錢,這樣一來,船家的服務態(tài)度才能始終如一。
“用物”
有人會問,不怕店家或者船家謀財害命嗎?
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強盜、黑店敢搶過往客商,唯獨不敢碰官家和考生。謀害趕考的考生,傷害國家人才,罪行就不是謀財害命,而直接是殺官造反了。
朝廷也對趕考的考生進行特別保護。在出發(fā)前,考生都會領到一枚“火牌”。憑著“火牌”,考生可以向驛站申請免費的馬車。考生還可以領到一面黃旗,上面寫著“禮部會試”,可以插在馬車上或船頭,這既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特別關照。
對于路費,北京附近的考生,官府發(fā)白銀五兩,偏遠地區(qū)的發(fā)十兩。廣東的考生肯定是十兩,不過十兩銀子對于三個月的旅程來說肯定是不夠的,像林伯桐這樣的考生,進京趕考肯定是\"賠錢買賣”。
除了趕路,《公車見聞錄》里還特地寫了趕考路上的飲食等瑣事,比如少喝酒,少吃生冷食物,少勞累,要養(yǎng)精蓄銳,等等。
林伯桐雖然沒考上進士,卻也沒放棄學業(yè),最終成為粵東著名學者,還做過一個縣的學正。
(摘自2025年第1期《黨員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