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9-0166-04
[Abstract] The structured designof physical educationcontentin nine-year coherentschool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romthe perspective of big concepts.Firstly,the structured desig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ntent in nine-yearcoherent schools is basedonthetheories ofbig conceptteaching,curiculum integration,andcore physical iteracy.Thesetheories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and guidance for optimiz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Then, it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a high degree offragmentation,inadequateconnection between school sections,disconnection from students' growth needs,and teachers'lack of understandingand implementation ability.Inresponse tothe above challenges,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establishing the core big concept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constructing a spirall ascending content system,designing cross-school-section thematic units,andestablishingan evaluation standard mainly based on big concepts, so as to achieve a systematic, coherent and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Keywords] Big concept teach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Core literacy in physical education; Nine-yearcoherent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社會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體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培養(yǎng)意志品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年一貫制學校涵蓋小學和初中兩個重要教育階段,連貫且系統(tǒng)的體育教學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的身心發(fā)展需求,因此,九年一貫制學校的體育教學愈發(fā)凸顯其重要性。然而,目前體育教學內容碎片化、學段銜接不緊密、脫離學生發(fā)展需要等因素制約著體育教育質量。大概念教學理論、課程整合理論、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理論等為破解上述難題提供了新視角。大概念教學注重在核心概念指導下建構系統(tǒng)化知識體系;課程整合理念強調不同學科與學段間的緊密聯系;體育核心素養(yǎng)理論主要著眼于學生的全方位成長。該研究旨在探索大概念視域中如何結構化地設計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使其系統(tǒng)化、連貫有效。
1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在大概念視域下的結構化的理論基礎
1.1大概念教學理論
大概念教學理論作為一種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教學理念,在教育領域備受關注。大概念并非簡單的知識片段,而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統(tǒng)攝性和遷移性的核心觀念,能夠有效整合碎片化知識。在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中應用大概念教學理論,可避免體育知識的孤立講解,不再僅僅局限于動作技巧與規(guī)則的傳授[1]。例如,以運動時的力學原理這一核心概念為基礎,教師可將田徑中的跑步方式、籃球中的投籃技巧以及體操的平衡技巧等不同體育項目的知識串聯起來。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獲得特定的運動技能,還能深入理解體育知識的實質及其內在邏輯,促進知識的遷移。當學生面對全新的體育情境時,能夠運用已掌握的大概念分析和解決問題,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進而提升全面的體育素養(yǎng),為終身學習體育奠定堅實基礎。
1.2 課程整合理論
課程整合理論致力于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有機融合,以實現教育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自標。在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中,課程整合理論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一方面,體育與健康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跨學科知識。例如,體育訓練中的運動生理學知識涉及人體能量代謝和肌肉運動原理,與生物學科緊密相關;在體育比賽的數據分析中,如對運動員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需要運用數學學科的知識。課程整合理論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機整合到體育教學中,使學生對體育活動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另一方面,課程整合理論還能促進體育與其他學科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上的分享與互補2。例如,信息技術學科可通過視頻分析和虛擬訓練等方式輔助體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的團隊合作和競爭意識等內容,也能對德育和智育等教育領域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課程整合理論使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不再局限于單一體育技能的傳授,而是轉變?yōu)槎鄬W科交叉、知識和能力相互促進的綜合性教育,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3體育核心素養(yǎng)理論
體育核心素養(yǎng)理論是隨著教育改革不斷發(fā)展而形成的重要概念,強調在體育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體育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運動能力是指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時所表現出的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性等身體運動能力,以及對運動技能的掌握和應用能力[3]。通過系統(tǒng)的體育教學和訓練,學生的運動能力能夠不斷提高,從而更好地參與各種體育活動,享受鍛煉帶來的樂趣。健康行為的核心是關注學生對健康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以及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學生要懂得合理的飲食搭配、科學的作息時間以及運動損傷的防治知識,并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體育品德則是指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和精神風貌,如團隊合作、拼搏進取、尊重對手、遵守規(guī)則等。在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中落實體育核心素養(yǎng)理論,能使體育教學目標更加清晰。教師在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良好的體育品德,促進學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健康奠定堅實基礎,充分體現體育教育的育人價值。
2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在大概念視域下的結構化面臨的挑戰(zhàn)
2.1現有教學內容碎片化嚴重
目前,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中存在較為嚴重的教學內容碎片化問題,亟待解決。當前,體育教學內容往往被分割成一個個相互獨立的知識點和技能點,缺乏系統(tǒng)性與連貫性。
以小學階段為例,體育課程可能主要以簡單的體育游戲,或跳繩、踢鍵子等基本動作教學為主。這些內容大多是獨立項目,彼此間未形成有機聯系。學生僅機械地學習每個動作,卻未能深人理解它們之間的共性與內在邏輯[4]。進入初中階段后,盡管教學內容有所深化,涉及的運動項目和技能更為復雜,但各項目之間依舊相互獨立。例如,籃球教學側重于投籃、運球、傳球等技能訓練,卻很少將這些技能與其他球類運動技能進行對比和關聯,也未從更宏觀的體育概念角度進行整合。這種碎片化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難以構建完整的體育知識體系,不利于他們對體育知識和技能的進一步理解與掌握。學生可能出現知識遺忘較快、難以將所學技能應用到實際運動情境中的問題,因為他們學到的只是零散的碎片知識,并未真正掌握體育知識的精髓。這不僅會影響體育教學效果,也無法滿足學生對體育學習更高層次的需求,阻礙其體育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2.2學段之間銜接不足
九年一貫制學校涵蓋小學和初中兩個主要學段,但在體育教學內容方面,各學段之間的銜接明顯不足。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以趣味性和基礎性為主,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和基本運動能力[5]。課程設置多為簡單的體育活動和游戲,教學目標相對基礎和寬泛。而進入初中后,體育教學的難度和要求迅速提高,課程內容向更加專業(yè)、系統(tǒng)的運動項目和技能訓練轉變,教學目標更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和體育技能的專業(yè)化培養(yǎng)。
這種學段之間的較大差異,使得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時面臨較大的適應困難。一方面,小學階段未能為初中體育學習提供足夠的知識和技能準備,學生對一些基礎體育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鞏固不夠深入,導致初中階段難以跟上教學進度。例如,小學階段對運動損傷防治知識只是簡單提及,而初中學生參與更激烈的體育活動后,對該方面知識的需求增加,但由于基礎薄弱,學生往往難以應對。另一方面,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體系在學段之間的連貫性不強。小學體育教學多采用游戲化和趣味性的教學方法,而初中階段則更傾向于專業(yè)化的訓練方法,這要求學生需要一定時間來適應這種變化。
2.3教學內容與學生發(fā)展需求脫節(jié)
當前,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與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脫節(jié)。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學生身心特點的變化,學生對體育的需求日益多樣化。然而,目前的體育教學內容往往過于強調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如田徑、籃球、足球等,而對一些新興的、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如輪滑、攀巖、瑜伽等,涉及較少。這導致部分學生對體育課程缺乏興趣,無法充分調動其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6]
此外,教學內容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學生在身體素質、興趣愛好和運動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但體育教學往往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和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例如,對于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某些高強度的體育項目可能會讓其望而卻步;而對于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簡單的教學內容又無法滿足其發(fā)展需求。
2.4教師對大概念教學的理解和實施能力不足
在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向大概念視域下的結構化推進過程中,教師對大概念教學的理解和實施能力不足成為關鍵挑戰(zhàn)。大概念教學注重從整體上構建知識體系,強調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與傳統(tǒng)體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存在較大差異。
許多教師已習慣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即按照教材內容單一地傳授和培養(yǎng)技能,對體育知識的整體結構和內在聯系把握不夠。因此,在面對大概念教學時,他們難以認識到大概念的意義,無法準確提煉體育教學中的大概念。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能只是孤立地教授籃球的各項技能,而不能將這些技能整合到球類運動基本原理這一大概念之下,導致學生難以形成對球類運動的整體認識。
在實施大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面臨諸多困難。大概念教學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要求較高,需要教師能夠以大概念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設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然而,目前許多教師在這方面經驗不足、能力欠缺,不知道如何將大概念融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中。
3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在大概念視域下的結構化設計策略
3.1確立體育學科核心大概念
在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中,確立體育學科核心大概念是實現教學內容結構化的關鍵起點。體育學科包含豐富的知識和技能,其核心大概念應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統(tǒng)攝性和遷移性,能夠將零散的體育知識有機融合的關鍵觀念。例如,“運動能力的提高和發(fā)展”可作為核心大概念,它涵蓋身體素質(如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的培養(yǎng)、各類運動技能(田徑、球類、體操等項目技能)的掌握以及運動策略(比賽中戰(zhàn)術運用、自我調控等)的運用。確立這一核心大概念后,教師可圍繞它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體育項目和活動背后有共同目標,即提高運動能力。又如,“體育與健康的關系”也是核心大概念,它將體育活動與人體生理健康(如心肺功能增強、肌肉骨骼發(fā)育)心理健康(緩解壓力、增強自信心等)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團隊合作、人際交往等)緊密聯系起來。確立這樣的核心大概念能使學生從更宏觀角度理解運動,不再將運動僅視為身體活動,而是促進自身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3.2構建螺旋上升的內容體系
構建螺旋上升的內容體系是實現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結構化的重要策略。小學階段體育教學內容應從簡單、基礎的體育活動和游戲人手,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和基本運動能力。例如,通過跳繩、踢犍子、簡單隊列練習等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身體動作,了解動作基本規(guī)律和習慣。隨著年級升高,進人初中階段,教學內容應在小學基礎上逐步深化和拓展,增加運動項目復雜性和難度[7]。以籃球教學為例,小學階段可能只是簡單拍球、傳球游戲,初中階段則會深入到籃球戰(zhàn)術配合、比賽規(guī)則應用等方面。在身體素質訓練方面,小學階段注重基礎體能游戲,初中階段則開展較為系統(tǒng)的力量、耐力和速度專項訓練。同時,對于一些體育知識和技能,應在不同學段中反復強化和提升。例如,運動損傷防治知識,小學階段讓學生了解受傷基的本常識和簡單處理方法,初中階段則進一步深入闡述運動生理學原理,并提出更專業(yè)的防治措施。這種螺旋上升的內容體系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使學生在反復學習和深化理解過程中逐步提高體育知識水平和能力,避免教學內容簡單重復和脫節(jié)問題,保證學生體育學習的連貫性和遞進性,為學生長遠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3.3設計跨學段的主題單元
設計跨學段的主題單元是實現大概念視域下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結構化的有效途徑。主題單元應以體育學科為核心,打破學段界限,有機融合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例如,以團隊運動的協作與較量為教學主題,小學階段學生可參與簡單團隊活動,如拔河、接力比賽等,在團隊合作中初步體驗合作樂趣和意義,培養(yǎng)團隊意識和基本合作技能。進入初中階段后,可引入更復雜團隊運動,如籃球、足球比賽等,深人探討球隊內部戰(zhàn)術配合、角色分工以及如何在比賽中保持良好心態(tài)和體育精神等。在這個主題單元中,不同學段教學內容相互關聯且逐步深化,共同服務于“團隊運動的協作與較量”這一核心主題。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能對不同學段相關內容進行連續(xù)而深人的學習和理解,形成較為系統(tǒng)和綜合的認識。此外,跨學段主題單元還可整合不同學科知識,如在體育活動中融入數學的數據分析(對運動成績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生物的人體結構知識(運動對人體各器官的作用)等,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獲得更豐富知識體驗,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同時加強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實現教育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目標。
3.4制定基于大概念的評價標準
制定基于大概念的評價標準是確保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結構化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傳統(tǒng)體育教學評價通常只注重學生技能水平和身體素質測試成績的評價,而忽視學生對體育知識整體認識和應用能力的評價?;诖蟾拍畹脑u價標準則更加全面和綜合。在知識與技能方面,不僅要考核學生對具體體育項目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考查他們能否將這些技能與體育學科核心大概念相聯系,能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籃球技能評價中,除考查投籃、運球等基本能力外,還應關注學生對籃球運動在提高運動能力和促進團隊合作等大概念的理解。在過程與方法方面,評價要關注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程度、學習態(tài)度、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觀察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團隊運動討論,能否與隊友進行有效溝通和合作。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評價應考慮學生的體育興趣、體育精神的培養(yǎng)以及對體育與健康關系的正確理解。通過制定這樣的基于大概念的評價標準,可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促進教學目標實現,同時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方向和反饋信息,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和掌握體育學科核心大概念,提升體育綜合素養(yǎng),推動大概念視域下體育教學內容結構化的持續(xù)改進和發(fā)展[8]
4結語
以大概念視域對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內容進行結構化設計,是促進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立體育學科核心大概念、建構螺旋上升的內容體系、設計跨學段主題單元、建立以大概念為依據的評價標準等舉措,能夠有效解決當前體育教學內容面臨的諸多問題。此舉既有利于實現體育教學的系統(tǒng)化與強連貫性,又能夠較好地適應學生發(fā)展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顏海玉.新時代渭南市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育狀況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22.
[2]陳鑫鑫.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初銜接課程現狀的調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3]張成麗.H區(qū)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資源配置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8.
[4]殷春郁.深圳市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安全風險現狀及防范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17.
[5]施斌.蘇州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體育現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6]段帥.影響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的因素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5.
[7]李艷海.昆明市九年一貫制農村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資源現狀及整合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3.
[8]田風虎.影響濟南市九年一貫制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人文因素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