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打算定居下來,那么第一件事當(dāng)然是找房子。好像沒有租房中介這一行當(dāng),不過有網(wǎng)上同城服務(wù)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發(fā)布自己的供需信息,轉(zhuǎn)賣閑置物品或者租房。我們先從平臺上看好房源,然后聯(lián)系房東過去看房。
這里不得不抱怨一下印度的城市規(guī)劃問題。在印度,如果不問人也不用谷歌地圖的話,你很難僅僅通過地址就找到某個地方。印度的門牌號形同虛設(shè),酒店之類的可以通過谷歌地圖搜索到,但如果要找別人的住家,通常有兩種方式:第一,到了附近后,打電話給對方,讓對方實時導(dǎo)航;
第二,到了附近某個地標,等著對方來接你。自己硬找的話一定會“鬼打墻”。
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城市缺乏規(guī)劃,社區(qū)建設(shè)雜亂無章,私有制寸土不讓,明明很近的直線距離,常常不得不繞道而行;第二,印度大多數(shù)地方都沒有路牌和門牌號標識,很多時候,地址寫的都是“在 x× 附近”“在 ×× 對面”,對不熟悉當(dāng)?shù)氐娜藖碚f,那是相當(dāng)不友好。
我們總共看了五六套房,最后綜合考慮面積、便利性、環(huán)境等方面因素,選了一棟新建的私宅公寓。私宅就是私宅,公寓就是公寓,私宅公寓是什么呢?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的,但私有制不代表你可以為所欲為。首先,無論你要建什么,都需要先拿到村委會的批文;第二,你可以建成公寓的式樣,但各個單元的產(chǎn)權(quán)不能分割出售一說白了,就是不能自己開發(fā)房地產(chǎn)買賣。
在我住的這個城市,一般中產(chǎn)階級都有自己獨門獨戶、帶院子的小樓,但很多人家里的大房子一半都是租出去的。他們在蓋房子的時候,會留一個樓層專門用來出租,有單獨的樓梯和大門,每月收點房租,不無小補。而我租的公寓,整棟樓都是用來出租的,房東另有住處。說是公寓樓,其實也不過3層樓共6戶人家—雖然只有3層樓,卻已經(jīng)是方圓百米的制高點了。前面講到的那個村委會批文,每一層樓都要有獨立的批文,并不是自己想建多高就能建多高。
我租的公寓大約80平方米,2室1廳2衛(wèi),月租折合人民幣不到1000元。據(jù)左鄰右舍說,這個價格算是比較貴的。然而就我看的幾套房比較下來,這個價格在當(dāng)?shù)剡€是比較合理的。這樣一套公寓如果帶產(chǎn)權(quán)的話在當(dāng)?shù)氐氖蹆r是三四十萬元人民幣,一年1.2萬元的租金,租售比在 3% 左右,相對還是比較低的。房東建這棟3層公寓的成本大概是70萬元,如果全部租出去,一年收入7萬元,至少也要10年才能回本,算不上好的投資項目。
如果是在德里、孟買、班加羅爾、金奈之類的一線城市,房租則要貴得多,一千多元錢或許只能租到一個小居室。我小舅子在德里為了省錢,都是跟人合租。在孟買,一套小公寓月租金達到人民幣三五千元很普遍,跟國內(nèi)的一些大城市差不多。因此,相對低廉的房租價格決定了這里的生活成本不會太高。當(dāng)然,這邊居民的收入水平自然也比不上一線城市。
敲定房子以后,下一步就是添置家具和電器。在印度租房有個特點:房間通常不帶任何家具、電器,租客要自備家具、熱水器、燃氣灶、空調(diào),甚至吊扇。我們的房東給裝了吊櫥、衣柜、吊扇,其他的東西都得自己買。在印度的大城市也找得到一些可以直接拎包入住的出租房,但這些房子通常都是租給外國人或海外歸國的印度富人,價格往往比市價高幾倍。
(摘自貴州人民出版社《在印度看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