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shù),具有天然的“跨學科”優(yōu)勢。透過鏡頭,觀眾得以看見人類學、心理學、哲學、歷史等世界的豐富面向,從而聆聽關(guān)于人生的更多種解答。本期,就讓我們跟隨不同學科背景的作者步伐,了解看電影的更多角度吧。
《拍電影的人類學家》
作" " 者:保羅·斯托勒
譯" " 者:楊德睿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5年1月
定" " 價:85元
內(nèi)容簡介:
讓·魯什是世界上最多產(chǎn)的民族志影片大師,在人類學與電影兩個領(lǐng)域皆作出巨大貢獻。同為人類學家的作者保羅·斯托勒重新走過前輩魯什的桑海之路,躍入當?shù)貧v史、政治、社會變遷、法術(shù)與神靈附體的真實之中,為讀者講述了魯什及其影片的故事。本書不僅有介紹魯什的生平與貢獻,也不忘交代他所描寫的族群——尼日爾的桑海人——的社會文化向度。循著魯什的“真實電影”和“共享的人類學”,我們將走向一種對電影更為深刻的理解。
《24幀心理密碼》
作" " 者:魏知超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9月
頁" " 數(shù):347頁
定" " 價:69.8元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作者是實驗心理學博士、知名影評人魏知超,他以4000+部電影的觀影經(jīng)驗和前沿心理學研究成果加持,抽絲剝繭,引領(lǐng)讀者轉(zhuǎn)換視角,探索電影中的心理奧妙。讀者不妨把本書當作一本“推理小說”來閱讀,書中等待被破解的不是什么離奇命案,而是影視行業(yè)內(nèi)外的各式“心理謎題”——有些謎題關(guān)于電影人,有些謎題關(guān)于電影情節(jié),有些謎題則進入到類型片的范疇。讓我們一睹心理學如何啟發(fā)電影創(chuàng)作,電影又是如何照進人類的心靈世界?
《最后的講義:電影即哲學》
作nbsp; " 者:[日] 大林宣彥
譯" " 者:陳博騰
出版社:海峽書局
出版年:2022年5月
頁" " 數(shù):208頁
定" " 價:46元
內(nèi)容簡介:
如果這是你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你會講述什么?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明的接棒人大林宣彥通過本書,為觀眾講述了其一生的電影哲思。這個在銀幕上為自己人生畫上句號的老一代電影人,在癌癥晚期仍拄著拐杖上臺,只為講述其畢生對電影的反思與領(lǐng)悟。打開這本書,你會聽到他“最后的講義”:看電影這件事,不單是一種欣賞行為,更可能成為一次嶄新的生命體驗,從而重塑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看電影,學歷史》
作" " 者:蔣竹山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3月
頁" " 數(shù):384頁
定" " 價:49元
內(nèi)容簡介:
《荒野獵人》中萊昂納多舍命捕獵的海貍是北美殖民地早期的經(jīng)濟命脈?《和食之神》結(jié)尾一閃而過的味精才是日本料理傳遍世界的真正功臣?致力新文化史、全球史研究的學者蔣竹山,以電影為引子,通過本書為讀者展開二十三堂生動的歷史課。時而抽繹歷史片段,探究人類感官與歷史記憶間的微妙關(guān)聯(lián);時而延伸觸角,聚焦性別、環(huán)境、大眾史等前沿熱點。透過五光十色的影像故事,探索電影里沒說的那些歷史。(整理 小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