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閏土》是一篇僅憑名字就能知曉主角身份的文章,節(jié)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故鄉(xiāng)》,生動刻畫了一位機敏勇敢的少年一一閏土的形象。魯迅先生通過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角色轉(zhuǎn)變,深刻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弱點,同時也將美好的期望寄托在了閏土這個角色中。作者1919年返回故鄉(xiāng),看到了封建政權(quán)對底層農(nóng)民的剝削,見識了真實世界的殘酷。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創(chuàng)作了悲涼又帶有希望之光的《故鄉(xiāng)》,其中少年閏土這部分內(nèi)容幾乎是全書最有希望之光的部分。文章以“我”的視角出發(fā),講述了“我”和少年閏土相識相知的回憶。語言簡潔,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人物和描寫情景,讓一位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下面,讓我們跟著魯迅的腳步看一看少年閏土的成長過程。
一、層層遞進的人物形象描寫
(一)閏土的外貌 一月光下的神秘少年
魯迅在《少年閏土》里對人物形象的描寫直觀具體,閏土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一個深藍色的夜晚,“紫色的圓臉,頭頂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簡短的句子中對閏土這個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和外貌特點進行了具體翔實的描寫。紫色的圓臉意味著閏土常在太陽下活動,也只有常年被太陽暴曬的膚色才會紅中泛紫,由此體現(xiàn)了閏土作為鄉(xiāng)下孩子的特點,也為后面鋪墊他樸實的性格作為預(yù)告。而氈帽在當時那個年代,一般是人們在干活時候戴的,因此也能看出閏土雖然年紀小,但已經(jīng)開始了勞作,更從側(cè)面反映了他的勤勞和懂事。最后,明晃晃的銀項圈則反映了父母對閏土的愛,魯迅緊接著也寫道:“這可見他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边@句話既是對前文的解釋,也從側(cè)面反映了閏土性格乖巧,否則不能得到父母如此寵愛。
魯迅用寥寥幾語就刻畫出了生動的小閏土形象,字里行間仿佛能看見他頭頂金項圈,手握鋼叉,站在西瓜地里,像一位守護寶藏的小英雄。他的皮膚被太陽曬得黑亮亮的,眼睛卻像星星一樣閃閃發(fā)光。這樣的閏土,和“我”這個整天待在書房里的城里孩子完全不同。他像一陣自由的風(fēng),帶著田野的香氣和海邊的浪聲,闖進了“我”的世界。魯迅先生只用幾句話,就讓我們“看見”了閏土。
(二)閏土的形象 田野里的“小超人”
真正讓閏土這個人物飽滿起來的,不是詳盡的外貌描寫等,而是在一次次的事件描寫中,把閏土塑造成了一個田野小超人的形象。
1.西瓜地里的“夜戰(zhàn)”
西瓜地里抓獐是整篇文章的高潮部分,文中寫閏土在夜晚的西瓜地里抓獵,通過語言、動作等描寫,塑造了一個鮮活、生動的農(nóng)村少年?!耙艿氖氢地i、刺猬、獐。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獵在咬瓜了?!蓖ㄟ^描寫背景,讓人意識到管西瓜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是“禍害”西瓜地的動物多,而且是在晚上,由此突出了閏土是個勤勞勇敢的少年。接著,作者描寫閏土的動作:“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查盡力刺去?!眲幼髅鑼懞喍?,卻突出了閏土果斷勇敢的性格。他的動作直接、反應(yīng)敏銳,手里握著鋼叉便刺向獵。雖然這次的刺渣并沒有成功,卻讓人物形象顯得更為鮮活。有如此熟練的動作,想必閏土平時一定經(jīng)常處理這些突如其來的小動物。同時,夜晚抓獵的故事還沒有完。抓獵活動結(jié)束,閏土向“我”介紹獵的特點和習(xí)性。面對遠離鄉(xiāng)村,對鄉(xiāng)村生活一無所知的“我”,閏土并沒有嘲笑和貶低,反而是耐心地給“我”解釋。這突出了閏土善良純真的性格,同時也讓人明白了為什么“我”會對閏土有好感,因為閏土是少年時期帶著“我”在鄉(xiāng)下游玩的好朋友,還是帶著“我”了解鄉(xiāng)村生活的好伙伴。
魯迅描寫這場夜晚刺查的活動時,將夜晚的西瓜地描繪成了閏土的“戰(zhàn)場”。深藍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沙沙作響的瓜葉下藏著圓滾滾的西瓜。閏土握著鋼叉,眼晴緊緊盯著田壟。突然,一只獠了出來!閏土像閃電一樣沖過去,鋼叉“察”的一聲刺進泥土。雖然獠逃走了,但這場“戰(zhàn)斗”讓“我”聽得入了迷。對“我”來說這樣的場景遙不可及,此前從未見過。但對閏土來說,這就是他的生活日常,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讓讀者仿佛跟著作者看到了這場“對戰(zhàn)”,看到了那個勇猛機智的少年閏土。
2.雪地里的“陷阱大師”
閏土的性格是通過多個事件集中體現(xiàn)的,如果說夜晚刺渣體現(xiàn)了閏土的機敏勇敢,那么雪地捕鳥就突出了他的善良和聰慧。捕鳥這事是“我”提出的,但是閏土并沒有因為怕麻煩或覺得“我”不聰明而拒絕,反而是先告訴“我”,要等到下雪天才能捕鳥。這個細節(jié)表現(xiàn)了閏土的善良,他拿“我”當朋友,愿意跟“我”一起玩,也愿意把他知道的那些自然知識都告知于我。此外,文中還通過對閏土捕鳥過程的描寫,體現(xiàn)了他是一個有生活智慧和經(jīng)驗的人。文中閏土敘述他捕鳥的過程,“雪地上掃出一塊空地”“用短棒支起竹匾”“撒下枇谷”“牽著繩子躲到遠處”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讓人仿佛看到了一個對捕鳥胸有成竹的少年。閏土的語言表達流暢,先后順序明確,不僅能知曉如何捕鳥,還在跟“我”敘述和介紹時也游刃有余。藍背、角雞、鴣他能認出每一種鳥。這些名字對“我”來說像天書一樣陌生,但在閏土嘴里,它們就像鄰居家的小貓小狗一樣熟悉。通過“我”的“無知”襯托閏土的智慧。通過雪地捕鳥這件事,塑造了一個聰明而又生動的少年形象。
3.大海邊的“寶藏獵人”
閏土生活在海邊,對海的認識要比“我”多得多。在有關(guān)大海的描寫中,作者重點突出了閏土的膈腆和可愛。文中閏土主動向“我”介紹大海,在海邊撿五顏六色的貝殼:紅的像火焰,綠的像湖水,條紋的像彩虹。他說潮汛來時,沙灘上會有跳魚,鼓著眼晴蹦出水面;退潮后,還能在石頭縫里找到張牙舞爪的螃蟹。這些故事都是閏土主動告訴“我”的,僅僅在我們熟悉了半日之后,“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因此便通過塑造閏土主動告知“大海秘密”這個故事,而表現(xiàn)他作為質(zhì)樸青年的一種特質(zhì)。他的膈腆和可愛都藏在這些與“我”分享的故事中,這些趣事成為“我”喜歡和依賴閏土的原因。作為《故鄉(xiāng)》這本書的節(jié)選,《少年閏土》只寫了少年時期閏土的故事,但是從整本書的角度來看,魯迅從細節(jié)處寫跟少年閏土的相處,著重塑造這個豐滿的鄉(xiāng)村少年形象,也為后面成年后再見閏土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三)閏土的精神世界 心里裝著大自然
作者不僅描寫了閏土的生活環(huán)境、性格和長相,還描寫了少年閏土的精神世界。閏土為什么知道這么多有趣的事?因為他從小就和田野、大海、星空做朋友。他不用背厚厚的書本,卻能讀懂自然的“語言”。這一切都跟“我”截然不同。因此魯迅通過塑造兩個極為不同的人物,用來突出少年閏土精神世界的豐滿。這也是塑造人物非常關(guān)鍵的一步一為其注入血肉。
文中描寫閏土教“我”分辨稻雞和角雞,告訴“我”夏天貝殼的顏色最鮮艷。這些知識不是從書里學(xué)的,而是他用眼睛觀察、用手觸摸、用心記住的。在田間地頭,閏土是書中“我”的老師,而“我”首次不是跟著書本,而是跟著另一個少年的眼睛學(xué)會看世界。
二、印象深刻的情景刻畫
(一)遠近順序 —月光下的西瓜地
《少年閏土》中有很多經(jīng)典的情景描寫,魯迅用白描的手法將人與景塑造得極為豐滿,那些對自然的描寫讓讀者對鄉(xiāng)村生活充滿了向往。
文章的高潮部分是閏土刺查,魯迅用情景描寫法開頭:“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段情景描寫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從天空到沙地到西瓜地,最后將重點落到人身上。這樣以遠近為順序進行情景描寫,加深了環(huán)境的縱深感,且這幾段話中著重強調(diào)了顏色,深藍、金黃、碧綠。用顏色的對比加強景色的飽和度。雖然語言簡單,但是內(nèi)容豐富,且呈現(xiàn)了畫面感。然后,銜接“期間有個十一二歲的少年”,讓人物入畫。作為一篇文章的開頭,這樣的情景刻畫讓人印象深刻。魯迅秉承著簡單而深刻的寫作風(fēng)格,寫景時,用最少的筆墨塑造了最為完整的景色。
(二)前后順序 一雪地捕鳥的早晨
文章出現(xiàn)的第二個具體情景是雪地捕鳥。對這一情景的描寫出現(xiàn)在與閏土的對話中:“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带B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庇捎谠摱沃饕情c土的語言,因此魯迅對其描寫并不像夜晚的瓜地那樣“濃墨重彩”,而是按照先后順序介紹了雪地捕鳥的方式。這種寫法對應(yīng)閏土的性格,讓景為人服務(wù)。如果將“瓜地刺獵”的描寫比作一幅畫,那么雪地捕鳥便像日記一般。通過這些細節(jié)性的情景刻畫,讓“我”與閏土的對話和經(jīng)歷顯得更為真實,也反映了閏土的聰明。
三、少年閏土形象的精神內(nèi)核
(一)勇敢比書本更珍貴
在《少年閏土》中,魯迅刻畫了一個十分勇敢的少年形象,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文中的“我”。“我”幾乎是一無所知,與閏土的聰明和能干相比,“我”經(jīng)?!爸豢匆娫鹤永锔邏ι系乃慕堑奶炜铡?。文中寫道:“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閏土是個鄉(xiāng)下人,“我”是個少爺,人物對比的背后是階級的對立,原本人們眼中“愚昧”的鄉(xiāng)下人在魯迅筆下是機智聰明的少年;而人們眼中“讀書習(xí)字”的少爺,則是一竅不通、只看得見四角天空的“我”。描寫這樣極致對比的人物,是魯迅對當時真正愚昧世人的一種嘲諷,同時也賦予了少年閏土極為可貴的精神內(nèi)核,與人人追求的書本知識比較,閏土的質(zhì)樸和勇敢更為可貴。
(二)友誼沒有“圍墻”
文中直接闡明兩個人物的身份,一個是主家的少爺,一個是家里幫工的兒子,身份的差別讓二者的生活環(huán)境有根本性的差異。從世俗的眼光看待,“我”跟閏土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但是在魯迅筆下,兩個少年作為故事的主人公,恰恰脫離了世故和世俗。兩個少年眼中并不存在等級觀念,少年閏土向“我”介紹了很多自已知道的東西,告訴“我”如何捕鳥、如何撿貝殼,以及自己以前經(jīng)歷過的各種趣事。魯迅將“反封建”“反愚昧”的希望寄托在了少年閏土身上。文中寫“我”與閏土僅半天就成為好朋友,更加說明地位和階級沒有阻礙兩個人的友誼。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文章結(jié)尾處,“我”的父親和閏土的父親各自將兩人鎖在屋里不讓見面,因此互換了幾次禮物后兩人便沒有了交集。與少年的赤誠相比,成人終究被世俗所影響。這樣的沖突讓閏土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強化了他單純、赤誠的性格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