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結策略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聯(lián)結策略,是指向推動思維發(fā)展的策略,或立足文本前瞻后聯(lián),或借助經驗理解感悟,或查找資料解決困惑,甚至可以拓展文本延續(xù)學習,建構起一個無形的知識網絡,不斷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筆者以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為例,淺談在詩文教學中如何運用聯(lián)結策略,生成在“做中學\"“用中學\"“創(chuàng)中學\"的課堂。
一、在感悟主題中建構\"聯(lián)結”
本單元以“家人\"為主題,由古詩《靜夜思》現(xiàn)代兒童詩《夜色》散文《端午粽》三篇課文以及語文園地構成一個古詩與現(xiàn)代詩相互碰撞、詩歌與散文相互交織的主題融合式學習單元?!坝H情”作為貫穿整個單元的情感線,唐詩《靜夜思》表達了游子對故鄉(xiāng)、家人的思念之情;兒童詩《夜色》充分體現(xiàn)了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之間溫暖的親情;《端午粽》傳遞了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外婆的關愛,體現(xiàn)了中國獨有的傳統(tǒng)文化與節(jié)日情懷。
基于以上分析,在“家是每個人最溫暖的港灣,家人是我們最好的陪伴\"這一大概念的驅動下,筆者緊扣“暖暖親情,伴我成長\"這一大單元情境主題,在單元內部建構聯(lián)結,建構一體化進階式情境學習任務一制作暖心親情繪本(見圖1)。
學生以教材為例,在學習了教材中的“繪本”后,繪制屬于自己的班級繪本,并在班級分享匯報會中展示、交流。
二、在進階閱讀中強化“聯(lián)結”
以家人之間的溫暖關愛為背景,“親情\"這一情感線貫穿三篇課文。為了讓學生融入熟悉的、可知可感的文本中,在感受和體驗人間真情的情境中去積累和梳理語言文字并嘗試運用,基于“聯(lián)結”閱讀策略,貫徹實施一體化教學,實現(xiàn)進階式發(fā)展尤為重要。
“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是2022年版課標在第一學段針對“閱讀與鑒賞”提出的目標要求??v觀本單元的三篇課文,《靜夜思》一課,應讓學生學習借助停頓、想象畫面讀出古詩節(jié)奏與韻味的方法;《夜色》一課,要讓學生在借助停頓、想象畫面的基礎上,聯(lián)結生活
任務一說說喜歡的親情故事活動1:誦讀古詩,感受節(jié)奏美子任務一活動2:想象畫面,體會思鄉(xiāng)情明月寄親情心親情長 活動3:積詩,情任務二 子任務二讀讀詩中的暖暖親情 夜色話親情 活動2:融入體驗,體會關愛情活動3:分享經歷,金牌分享員活動1:歸類識字,讀好長句子子任務三粽香傳親情 活動2:想象畫面,品味端午粽活動3:翻閱照片,佳節(jié)抒親情任務三講講暖心親情繪本
經驗讀準讀通長句子;《端午粽》一課,不僅要讓學生借助停頓、聯(lián)結生活經驗,還要引導學生嘗試詞語連讀,進一步讀好長句子,試著讀出字里行間的情感。朗讀作為一項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目標設置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相互傳承、進階發(fā)展,體現(xiàn)了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梯度序列。
朗讀本身不是學習的目的,掌握朗讀方法和技巧、提升朗讀能力才是關鍵。如“讀好長句子”的學習要求貫穿整個單元的教學。基于此,教師可采用\"前瞻后聯(lián)”的“聯(lián)結\"閱讀策略,實現(xiàn)大單元的融通與發(fā)展。如在《靜夜思》借助停頓符號讀出詩歌節(jié)奏的基礎上,教學《夜色》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融入體驗,在朗讀中體會文中的小男孩由膽小到勇敢的心情變化,感受爸爸媽媽對他的愛。一開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很小很小”,讀的時候聲音小而輕,感受“我\"的膽小。媽媽知道“我”膽小怕黑,所以把勇敢的故事講了又講。繼而引導學生抓住“講了又講”,聯(lián)結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問:“你有媽媽給你睡前講故事的經歷嗎?和媽媽依偎在一起聽媽媽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引發(fā)學生由個體經驗遷移至文本角色,體會媽媽的愛。但講了這么多,“我\"還是一看窗外心就亂跳……教師順勢指導學生隨文識字—窗:古時候“窗\"字是天窗的樣子,既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煙。再后來演變成屋子上有窗戶,就變成了今天的“窗”。原來透過這扇窗,外面是如此漆黑的夜晚,抓住\"心就亂跳\"再次感受“我\"的膽小。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讓如此膽小的“我\"變得特別勇敢了呢?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偏要\"讀出“我”的不情愿,同時也印證了上文的“膽小”。在夜色中,小男孩都看到了什么呢?
原來花草都像白天一樣微笑,學生帶著甜甜的微笑讀。輕柔的月光灑在熟睡的小鳥身上,多溫馨啊!學生輕柔地讀,教師這時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并讓學生根據(jù)想象的畫面讀出此時小男孩心情的前后變化。
再如《端午粽》中對粽子樣子和味道的描寫,是本單元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處較為明顯的長句子?!棒兆邮怯们嗲嗟捏柚袢~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教學時,教師可以播放動畫演示包粽子的過程,指導學生讀好“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等\"顏色 + 事物”的偏正短語,并借助“詞語讀連貫,關注順序讀”的朗讀方法幫助學生讀好長句子。之后,教師順勢追問:“粽子好不好吃?\"引導學生朗讀“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承接上一句的朗讀方法,指導學生讀好“又黏又甜\"這樣ABAC式的詞語,再進一步聯(lián)結生活經驗,補充拓展這樣的詞語—一真是好吃,因為里面有又又的糯米,還有又又的…這滿鍋的香甜味道就擋也擋不住了。此時,把詞語帶到句子中,長句子會讀得更通順、流利,更加有滋有味了。人人都吃過粽子,學生更容易與自己的生活經驗建立聯(lián)系,不僅能夠掌握朗讀的方法,還通過聯(lián)結生活經驗、邊讀邊想象畫面,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讀起來會更有畫面感,更加生動。
三、在創(chuàng)作表達中生發(fā)“聯(lián)結”
無論是古詩還是現(xiàn)代詩,雖然篇幅短小精悍,但不乏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詩為學生提供了無比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這里所謂的創(chuàng)作,就是隨著閱讀的深入,從內心生長出來的思想萌芽。在閱讀
注:本文系青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4年度課題“聯(lián)結閱讀法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QJK2024D063)研究成果
中,每個學生都能夠建構起屬于自己的聯(lián)結,而每一個小小的聯(lián)結,都將成為一個閃亮的創(chuàng)作點。
1.立足教材的文本聯(lián)結
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畫面進行模仿,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如《夜色》一文,“我”透過家里的這扇窗,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發(fā)揮你的想象,說一說。這時,教師可以出示“一看到 ,就\"的語言支架,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境補白,體會詩歌中“我”的膽小。在學生充分交流后,更容易產生共情一—難怪小男孩會害怕!所以他才說“一看窗外心就亂跳…”。此時,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生活中的真實感受,想象著夜晚可怕的畫面,加上動作、表情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課文的后半段與前文形成了鮮明對比,《夜色》中的小男孩最終感受到了夜色的美,因此變得勇敢了。此時,教師順勢拓展:在夜晚,小男孩不僅看見小鳥怎樣在月光下睡覺,還會看見在 _,在 ……一幅幅鮮活的畫面浮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這就是文中省略號的作用,也給學生留下了大膽想象的空間。
2.超越教材的課外延伸
教師要讓學生由文本走向生活,走向課外讀物,從課內延展到課外,聯(lián)結情感,達到與作者的共情共鳴。如《靜夜思》一課,一幅幅古詩繪本的插圖在課堂中徐徐展開,增加了古詩的厚重感與文化味。
(1)課前聯(lián)結。教師可以聯(lián)結學生喜聞樂見的同作者同題材古詩《古朗月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同樣是李白眼中的月亮,小時候,月亮是一“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長大后,月亮卻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依舊還是那輪皎潔的月亮,為什么長大后季白眼中的月亮卻變了呢?
(2)課中聯(lián)結。在教學古詩的過程中,教師可進行第二次聯(lián)結一簡單介紹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播放《長安三萬里》電影片段,聯(lián)結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體會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親人和家鄉(xiāng)濃濃的思念之情。
(3)課后聯(lián)結。此時,思鄉(xiāng)之情已悄然在教室里蔓延,臨近課堂尾聲,教師以第三次聯(lián)結結束整節(jié)課的學習,師生齊聲誦讀不同作者同題材的古詩名句,將課堂氛圍再一次推向高潮。
大詩人李白望月思鄉(xiāng),他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靜夜思》
大詩人杜甫望月思鄉(xiāng):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月夜憶舍弟》
大詩人張九齡望月思鄉(xiāng):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望月懷遠》
大詩人王安石望月思鄉(xiāng):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
在月下,還有哪些詩人思念著自己的故鄉(xiāng)呢?再次留下懸念,激發(fā)學生搜集、背誦古詩的熱情。
古風今韻總相宜,相生相映共諧趣。這樣以詩為媒,用詩意的姿態(tài)打開語文的學習,聯(lián)結文本、聯(lián)結生活、聯(lián)結資料、聯(lián)結情感…如此融合,能更好地實現(xiàn)大單元視域下教學一體化進階式的涵養(yǎng)發(fā)展。
(作者單位:山東青島博文小學)責任編輯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