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沒見的朋友來家里玩,我一直追問她:你要不要喝水?餓不餓?冰箱里有酸奶要不要喝?吃不吃腰果?烤紅薯呢?……她哈哈大笑,說像是回到了她奶奶家。
后來,越想越覺得有意思,我們羞于表達情感,不會把“我想你了”“我愛你”這種話掛在嘴邊,于是就把這種感情寄托在食物上。
因此,食物成為我們最好的信使,替我們沖破性格內斂的阻隔,直抵人心。
一句“出來吃飯”,是父母的道歉;一句“多吃點哈”,是主人的熱情;一句“你喜歡什么口味的棒棒糖”,是少年的隱晦告白……似乎,許多話不必說出口,或不必說得太直白,雙方都已明了其中的意思。
當我們想要表達關愛時,食物也總是打著頭陣。嘴上的話未必說得漂亮,但遞到眼前的食物,是最真誠、最熨帖的安慰。或是,熬夜加班時,媽媽端過來的一碗銀耳蓮子羹;或是,心情煩悶時,朋友送來自己做的椰蓉芋泥面包。
記憶中,每一種充滿香氣的食物,無不盈滿暖暖的溫情。這溫情全在于做食物的人,斬淘切洗間的絲絲關切、添鹽減油時的深深掛念、熬炒烹炸中的縷縷情誼。
你的記憶里,是否也有一個愛的郵箱,里面裝滿了好吃的?爺爺奶奶的關愛,來得沒那么及時,總是一點一點積攢在好吃的食物里,等回家去看他們的時候,再一把掏出來,好吃的小面包、餅干、大蘋果、罐頭……甚至,有時候,蘋果都放蔫了、餅干都放潮了,但也沒關系,他們的心意已經(jīng)成功抵達,暖暖的很窩心。
快遞普遍以后,這樣可愛的“意外”,就很少發(fā)生了。自從到了外地工作,總能收到家里寄來的特產(chǎn),辣醬、臘肉、蘿卜干、姜片……一位室友的冰箱里,總是滿滿地存著一大箱媽媽包的餃子,我們常常一起用辣醬蘸餃子吃,分享著同一份來自家里的味道。偶爾,我們又包些食物,寄回家去,一來一回,訴說著各自的掛念。
如果說,日常的關切,對于這位信使來說,還是初級任務。那么,當它掉入了“愛情的陷阱”,任務的復雜性,則要讓它不得不多動點腦筋了。
王家衛(wèi)曾說:“食物的概念就是一男一女,你可以去喝個茶,或者見個面也沒事。但要是有一天,你說,我愿意跟你吃一頓飯,那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如果你愿意跟這個人花兩個小時去吃一頓飯,起碼對他是有很大的好感才會去做這件事,這代表你愿意跟他進一步交往?!彼?,在他的電影里,食物常常是作為一把劇情和情感的鑰匙,待人去開啟。
陳曉卿說:“最好吃的永遠是人?!闭f得干脆、大膽。吃什么、在哪兒吃,遠不如“和誰吃”來得重要。最有味道的,往往是食物背后的人情。有時候,不太可口的食物,卻因為人情的融入,也變得有滋有味。
大家總說:“媽媽做的飯是最好吃的?!本瓦B陳曉卿、蔡瀾這樣的美食家,被問起什么最好吃時,也如是回答。但是,全天下的媽媽都溫柔賢惠做得一手好菜嗎?恐怕未必。
主播治治,就攤上了一個不會做飯的媽。一般人都很嫌棄食堂,而她卻從小就覺得食堂和餐館的飯反而很好吃。但是,在她的記憶里,也有屬于媽媽的味道。
媽媽卻從沒有放棄過為她做愛吃的食物。比如,她小時候在《大長今》里看到,而心心念念的紫菜包飯。她說:“雖然媽媽廚藝很一般,但是總有這種創(chuàng)造炸鴨子的心情。”正是因為有了媽媽的心意,這種味道也變得無可替代吧。
細細想來,記憶中最美味、最難忘的食物,總是帶著濃濃的溫情,有家人的牽掛、戀人的貼心、朋友的關切,甚至是來自陌生人的善意。每一次味覺上的享受,都關聯(lián)著情感與記憶。
食物,因情感的融入而變得獨特。至味,就在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
(火箭熊摘自微信公眾號“誰最中國”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