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通過將學生置于真實或仿真情境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和積極思考,可促使學生獲得更深刻的體驗,以強化認知。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認知發(fā)展時期,情境化教學可更自然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逐步培養(yǎng)其觀察力、思維力及合作精神。因此,將情境化教學模式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為其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儀式鋪陳,以情動人——情感到思維的層層推進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利用情境化教學模式,強化儀式鋪陳,通過營造獨特儀式感,引導學生于深刻情感體驗中逐步提升思維深度,可實現從情感到思維的層層推進。儀式鋪陳的關鍵在于利用具有象征性的儀式活動,引導學生于情感層面產生共鳴和認同,進而引發(fā)學生對自我成長的思考。
在舉辦“十歲成長禮”活動中,教師可親自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獨特的儀式感?;顒忧?,精心布置教室的環(huán)境,選擇溫馨的布景,播放適合的背景音樂,準備與成長相關的小道具,旨在讓孩子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莊重感和意義的時刻。
接著,設計一個成長宣誓環(huán)節(jié),在共同見證下,表達對成長的承諾及對未來的期許。公開宣誓讓孩子們增強責任感,幫助他們深刻理解十歲這一年齡階段的獨特意義。
親子互動環(huán)節(jié),鼓勵孩子為父母寫感恩信,設置一個成長故事分享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生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成長經歷。在這個過程中,可讓孩子們在同伴的故事中找到共鳴,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對未來充滿責任感。
通過這些儀式環(huán)節(jié),學生們的情感得到了深深的觸動,而他們的思維也在這種情感的推動下得到了升華,為他們日后的自我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二、融美于境,以境促智——認知到實踐的漸進路徑
情境化教學中構建審美情境,引導學生從美的認知逐步走向美的實踐,可實現從感知到創(chuàng)造的認知路徑。以境促智的關鍵在于將美學教育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助力學生于自然體驗中感受美的存在,并在動手實踐中深化對美的理解,繼而提升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
在“校園設施妙設計”這一活動中,帶領學生參觀校園,觀察建筑造型、園林布局、日常設施的設計等。鼓勵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思考它們的功能性、美學性。細致觀察后,逐漸學會如何從美學角度去欣賞身邊的環(huán)境。
進入動手實踐的環(huán)節(jié)。提供材料,根據自己對美的理解,設計出具有實用功能的裝飾品、小型藝術作品。
同時,組織展示環(huán)節(jié),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及創(chuàng)作思路。通過分享,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果,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設計。在互評中,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他人的作品,理解每個設計背后的功能性、藝術性。
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增強了對美的感知能力,在實踐中提升了創(chuàng)造力、表達力?;顒雍?,能更關注校園設施,養(yǎng)成愛護公共設施的好習慣。
三、設險成境,以行致護——個體到群體的意識建立
立足核心素養(yǎng)的情境化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造模擬危機情境,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習得自護技能,可逐步從個體安全意識的培育延展至培養(yǎng)群體協作意識。設險成境強調基于實際操作,使學生在真實或逼真的情境中獲得危機處理經驗,同時在團隊協作中理解集體協作的重要性,從而構建更廣泛的安全觀念和集體責任感。
在“自護自救小能人”這一活動中,設計火災、地震等突發(fā)事件的模擬場景,營造緊張、有序的氛圍,讓學生們感受到危機的真實感,引起警覺,激發(fā)對自我保護的重視。如火災模擬中,設置逃生路徑和安全出口,在指導下進行逃生演練。學生們通過實際操練,逐漸掌握如何識別安全標志、使用滅火器、保持冷靜等應急技能。
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演練中體會到自己的責任,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組內有不同的角色:指揮員、救護員、撤離引導員等。學生都必須在自己的角色中履行責任,幫助隊友完成任務。這種分工合作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自護技能的掌握,讓他們理解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通過這種角色扮演,學生們在行動中體驗到分工合作與相互扶持的意義。
演練結束后,組織反思交流,分享演練中的感受、遇到的困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交流技巧,互相學習,還能共同討論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更有效地應對類似的緊急情況。反思中,逐漸明白個人力量的局限性以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四、融知于行,以理生慧——規(guī)劃到執(zhí)行的自我管理
綜合實踐活動的情境化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情景體驗中掌握規(guī)劃與執(zhí)行的基本技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繼而助力學生實現從知識學習到實際執(zhí)行的過渡。融知于行的核心在于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幫助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從而養(yǎng)成合理安排與理性消費的習慣。
在“管理我的零花錢”這一活動時,首先讓學生分析自己日常的零花錢使用情況。利用“零花錢記錄表”“支出分類表”,幫助學生們更好地了解每一筆零花錢的去向,鼓勵他們反思自己的消費是否合理。這一過程讓學生們對自己的消費行為有清晰的認識,培養(yǎng)財商意識。
接著,介紹簡單的理財概念,如“預算”“儲蓄”“優(yōu)先級”等,幫助他們理解如何在生活中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制訂未來一個月零花錢的使用計劃,如,儲蓄金額、消費類別以及具體用途等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們意識到規(guī)劃的重要性,學會如何根據需求、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模擬消費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一個模擬市場,學生們使用自己的零花錢。期間,學生需要在預算內進行消費,同時考慮如何平衡支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性消費的重要性。
活動后,進行反思,明白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自我管理,并學會如何根據現實情況調整自己的計劃。
綜上,多層次的情境體驗幫助學生于真實和模擬情境中實現自我成長、協作意識和理性思維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