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友情叫作“朋友離別前一晚做夢牽掛他路途遙遠艱辛”,有一種友誼稱為“傾注心思去努力設想明早送別友人的場景”。
七上語文期末復習階段,我在給學生講解試卷上的課外古詩鑒賞題時,講著講著,感覺自己突然對詩人當時寫詩的情感產(chǎn)生了同頻共鳴,所以我花了一節(jié)課時間帶學生好好分析了這首詩,這首詩就是《送客入蜀》,詩人是唐代楊凝,原文如下。
劍閣迢迢夢想間,行人歸路繞梁山。
明朝騎馬搖鞭去,秋雨槐花子午關。
這首詩作為送別詩很有特色,寫景以對朋友掛念的思緒為線索,以圍繞友人離別事件為想象視角,穿梭時空,跨越地點。抒情婉約含蓄,內(nèi)斂真摯,用簡潔樸素的語言突出對朋友離別的依依不舍,表明對友人行程遙遠的擔憂牽掛。
首先,能從題目中讀出哪些信息?從“送”字可以肯定這是一首送別詩;“客”如何理解?學生學過的哪些詩歌里面有“客”?“客路青山外”“客舍青青柳色新”“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可以將“客”理解為詩人的友人或朋友,詩人所在之地對于友人而言是異鄉(xiāng),所以他才被稱為“客”。題目連起來理解就是“詩人送別友人,送友人回他的家鄉(xiāng)——蜀地”。
其次,感知詩歌內(nèi)容。第一句“劍閣迢迢夢想間”,“劍閣”注釋了是地名,“劍閣關”是進入蜀地的必經(jīng)之地。“迢迢”怎么理解?學生可以根據(jù)成語“千里迢迢”、小學學過的古詩“迢迢牽牛星”進行推斷。這個詞很明顯是形容路途遙遠的?!皦粝腴g”怎么理解?即詩人在想象著自己送友人到了劍閣關。第二句“行人歸路繞梁山”,“行人”指旅人,這里很明顯還是指詩人的朋友?!皻w路”是指回家的路,對于詩人的朋友來說就是回蜀地的路?!袄@梁山”怎么理解?“梁山”是一個地名,是回蜀地必經(jīng)的一座聳立崎嶇的山,“繞梁山”說明歸鄉(xiāng)之路彎彎繞繞,迂回曲折。第三句“明朝騎馬搖鞭去”,“明朝”是指明天早上,“騎馬”是指交通方式,“搖鞭去”是揮著鞭子策馬離開。第四句“秋雨槐花子午關”,“秋雨”點明季節(jié)天氣,“槐花”點明季節(jié)景象,正所謂“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秋雨一下,槐花自然紛紛落地。“子午關”是指長安城郊外的地名,很明顯這個地方是離開長安城的關隘。
至此,學生們真的讀懂這首詩了嗎?很明顯,還沒有。我們還需要不斷去提問,讓學生聯(lián)想場景,不斷去嘗試煉字煉句,感受語言與情感。我們需要追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這首詩的題目為什么不是“送友入蜀”呢?“客”強調(diào)了這個友人回到蜀地這個路途是“客路”,友人在長安已經(jīng)待了很長時間了,因此他是“客”,當他要回家時,詩人對于送別他這件事情十分在意重視?!叭胧瘛睆娬{(diào)是回到四川,李白曾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四川從古至今山勢崎嶇險峻,路比較難走。加之,從長安(西安)回到四川,幾千里的行程,這趟友人的回家之路注定了旅途遙遠艱辛,跋山涉水。詩人作為他的好朋友又怎么會不牽掛不擔心?
然后我追問詩歌第一句:為什么詩人會做夢想象自己送友人到了劍閣關?結合后面三句詩,進一步追問:為什么詩人在送別友人前一天晚上在夢中幻想自己送友人到了劍閣關?假如我們是詩人楊凝,友人明天就要離開長安回到家鄉(xiāng)蜀地,路途遙遠艱辛,要經(jīng)子午關、繞梁山到劍閣關,最后才能回到蜀地。作為朋友,心情應該是怎么樣的?很明顯是擔心是擔憂。那詩人有多擔心?擔心到晚上睡不好做夢,做夢期望自己能意念發(fā)功一下子送友人就到劍閣關,然后友人就能在自己的注視下平安回到蜀地了。
第二句要追問為什么是“行人”?“行”強調(diào)詩人朋友是趕路的人,靠腳步丈量翻閱回家必經(jīng)的梁山,凸顯梁山十分險峻難走,不能騎馬坐車,只能徒步行走。詩人已經(jīng)在替友人設想難走的旅途行程了,那彎彎繞繞的梁山路徑應該也有詩人對友人的無限關心吧。
第三句要追問“明朝”為什么要強調(diào)是明天早上?因為從這可以看出,詩人寫詩是在送別友人的前一天晚上。緊接著追問:為什么是“搖鞭去”而不是“揮鞭去”?因為很明顯“搖鞭去”更能突出騎馬者的匆忙急促。那到底是誰騎馬呢?可以理解成詩人朋友,因為回家路途遙遠,需要一大早就騎馬趕緊出發(fā);也可以理解成詩人騎馬匆忙趕往長安城郊外的子午關送別友人,勸君珍重,依依惜別。相比較而言,從詩人作詩的角度,我更傾向第二種理解。
第四句要追問“秋雨槐花”營造了一個怎樣的送別氛圍?有何情感基調(diào)?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伴隨槐花,那槐花必定是隨風雨飄灑落地的,這樣的景象會給人帶來一種哀婉與傷感,就像詩人送別友人的心情一樣。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是設身處地為你回家的行程牽掛擔憂,就是臨別前總是心心念念想起你即將分別的事情,就是告訴自己明早一定要搖鞭騎馬趕去送別你,就是將一種惜別珍重的思緒轉(zhuǎn)化為秋雨過后的滿地槐花。希望每個人都能交到詩人楊凝這樣的朋友,與君共勉。
通過這首課外古詩的解讀與鑒賞,可以發(fā)現(xiàn)語言感受力、聯(lián)想想象力和追問思辨力的培育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是極其重要的。語文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認為需要通過語言知識和語感經(jīng)驗的積累、思維方法的訓練,以及不斷追問、不斷實踐應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課外古詩詞鑒賞其實并不難,在不了解詩人詩風和作詩背景的情況下,要讀懂一首古詩詞,關鍵要看自己的語文綜合知識的積累,如煉字煉句、場景描繪和意象分析,學生要善于調(diào)動所學知識,學會對內(nèi)容進行合理猜測,對場景進行合理聯(lián)想,對詩人情感進行歸納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