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教育多元化發(fā)展的背景下,混齡社團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育組織形式,正逐漸受到廣泛關注與認可?!?-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指出,混齡教育有助于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情感發(fā)展及認知水平的提升,為兒童提供了一個更豐富、自然的學習環(huán)境?;忑g社團通過打破傳統(tǒng)同齡編班的界限,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同一空間內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其深遠意義不言而喻。然而,要想充分發(fā)揮混齡社團的潛在價值,教師的指導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不僅是活動的組織者,還是兒童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支持者。在混齡社團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活動,確保內容既能符合各年齡段兒童的發(fā)展特點,又能激發(fā)他們之間的積極互動與合作。同時,教師還需要靈活調整指導方式,以適應不同兒童的學習需求,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基礎上全面發(fā)展。因此,深入探索混齡社團中教師的指導策略,不僅是對《指南》精神的積極響應,還是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一、開展混齡社團活動的意義
(一)為幼兒搭建平臺,發(fā)揮幼兒潛能
混齡社團活動的核心在于打破傳統(tǒng)年齡分班的局限,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同一空間內自由交流、合作與學習,這一模式為幼兒提供了一個更廣闊、多元的成長舞臺。在混齡社團活動中,年齡較小的幼兒可以從大齡孩子身上學到耐心、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年齡較大的孩子則在指導與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鍛煉了領導力、同情心和責任感。這種跨年齡段的互動,不僅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內在潛能,還促進了其社會性的發(fā)展,使他們在相互學習中不斷成長,逐步建立起自信與自尊。
(二)打破班級界限,注重幼兒個性發(fā)揮
在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中,幼兒們往往被限定在固定的框架內,難以充分展現(xiàn)其獨特的個性與才華。而混齡社團活動中,幼兒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選擇參與的項目,無論是舞蹈社團、繪畫社團、歌唱社團,還是建構社團、籃球社團、科技社團等,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這種基于幼兒興趣的自主選擇,讓幼兒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與展現(xiàn),更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為未來的學習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以強項帶動弱項,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在不同領域展現(xiàn)出的能力各有千秋?;忑g社團活動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能巧妙地利用孩子之間的差異,實現(xiàn)以強帶弱、互補互助的效果。在社團活動中,幼兒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學習小組,年長或能力較強的孩子會主動幫助年幼或能力稍弱的孩子,而這一過程不僅強化了前者的責任感與領導力,也讓后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了成長與進步。這種以強項帶動弱項的方式,能有效促進幼兒各項技能的均衡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交往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二、混齡社團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策略
(一)信任為先,給予支持
《指南》指出,教師要尊重和發(fā)展幼兒的主體性,以信任為基石,與幼兒建立起平等、親密、信任的關系,為幼兒營造一個開放、溫暖、和諧、寬松、信賴的活動氛圍。幼兒作為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需求,在混齡社團這一復雜多變的社交環(huán)境中,他們更需要教師的信任與支持來建立自信,勇于探索。信任、親密、寬松的氛圍有助于幼兒釋放天性,展現(xiàn)真實的自我,從而在活動中獲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發(fā)展。而當幼兒在社團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教師的及時鼓勵和有效引導能激發(fā)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實現(xiàn)自我超越。這種支持不僅體現(xiàn)在物質層面,還體現(xiàn)在精神層面,既是對幼兒主體性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又是幼兒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例如,在“廚房小當家社團”活動中,小明是一個四歲多的孩子,面對廚房里的各種工具和材料,他顯得有些手足無措。這時,教師并沒有急于上前代替他操作,而是站在一旁,用鼓勵的眼神和溫柔的話語告訴他:“小明,我相信你可以的,試試看怎么用這個勺子攪拌面糊?!苯處煹男湃谓o了小明極大的勇氣,他小心翼翼地拿起勺子,雖然動作笨拙,但最終還是成功地完成了任務。當小明不小心將面糊灑到桌子上時,教師看到旁邊5歲半的小新趕緊找來抹布擦了干凈,并跟小明說:“沒事,你看一下就干凈了?!苯處熆吹竭@一現(xiàn)象可及時予以引導:“每個人在學習新東西時都會犯錯,重要的是我們要從錯誤中學習。而且你們這種相互幫助的行為非常棒?!边@種支持性的反饋讓小明和小新都感受到了教師的包容和鼓勵,他們也會更自信地投入接下來的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小明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制作了美味的餅干。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始終保持著耐心,幫助幼兒建立自信,激發(fā)他們的探索欲望,讓幼兒在嘗試和探索中掌握制作食物的基本技能,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自我實現(xiàn)的滿足,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觀察為主,適時介入
在混齡社團活動環(huán)境中,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復雜多變且充滿無限可能。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的交往,不僅展現(xiàn)了各自年齡段特有的互動模式,還蘊含著豐富的學習需求和成長契機?!坝^察為主,適時介入”,這一看似簡單實則深邃的指導原則,正是確?;忑g社團活動有序進行、和諧成長的核心原則。教師通過觀察能捕捉到幼兒在活動中的每一個細微變化,無論是年長孩子耐心細致地引導年幼孩子解決難題,還是年幼孩子滿懷好奇地模仿并學習年長孩子的行為舉止,這些自然流露的互動瞬間,都是教育最寶貴的素材。它們不僅反映了幼兒在社交、情感、認知等多方面的成長軌跡,還為教師提供了制定個性化教育計劃的靈感源泉。然而,觀察并非僅僅停留在對表面現(xiàn)象的記錄,更重要的是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理解幼兒行為背后的動機和需求。當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遇到特定需求或問題時,如年長孩子在領導力培養(yǎng)上的困惑,或年幼孩子在技能學習上的瓶頸,他們便需要運用智慧,以恰當的方式介入。這種介入,既不是簡單粗暴的干預,也不是放任不管的冷漠,而是一種基于對孩子自主性尊重的微妙平衡。這種“觀察為主,適時介入”的指導策略,不僅促進了孩子們在社交、情感、認知等多方面的全面發(fā)展,還讓他們在混齡社團這個大家庭中學會了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
例如,在建構社團的一次活動中,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聚集在一起,共同搭建一座夢想中的城堡?,F(xiàn)場熱鬧非凡,年齡較小的幼兒興奮地搬運積木,而年齡較大的幼兒則在設計城堡的布局和外觀?;顒娱_始,教師選擇站在一旁,以觀察者的身份默默注視,只見一個3歲的小男孩在嘗試搭建城堡的塔樓,但積木總是倒塌;這時,一個5歲的女孩走過來,耐心地教他如何穩(wěn)固地基、選擇合適的積木。教師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幕,意識到這是孩子們之間自然發(fā)生的“教”與“學”。隨著活動的深入,教師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因為積木分配不均而產生爭執(zhí)。此時,教師適時介入,引導孩子們通過協(xié)商和合作來解決問題,鼓勵孩子們一起制定規(guī)則,如輪流選擇積木、共同決定城堡的設計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不僅解決了爭執(zhí),還學會了如何在團隊中協(xié)作。由此可見,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了解了孩子們在活動中的真實需求和問題;通過適時介入,引導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思考、合作和溝通。
其中,介入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用伙伴的身份加入游戲,通過示范和引導,激發(fā)孩子們的思考和合作;也可以是教師設置情境,引導孩子們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形式,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在介入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保持著耐心和細心,鼓勵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決定,同時也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幫助。這種策略既尊重了孩子們的自主性,又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體驗到了創(chuàng)造的樂趣,更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了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解決問題,促進了他們全面發(fā)展。
(三)引導為重,慣于拋接
維果斯基的個別化促進理論強調每個幼兒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是他們潛能發(fā)揮和認知成長的關鍵階段。在混齡社團的多元環(huán)境中,幼兒之間的年齡差異為“教和學”提供了天然的平臺。異齡幼兒之間的互動不僅促進了知識的傳遞,還激發(fā)了幼兒挑戰(zhàn)自我、超越原有水平的動力。這種不經意間的教育,往往比刻意的教學更能深入人心,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實現(xiàn)社會性建構。因此,在觀察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引導幼兒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通過細致的觀察,教師能準確把握幼兒的需求和興趣點,進而以合適的方式介入,引導幼兒進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這種“拋接”式的指導,既尊重了幼兒的自主性,又確保了活動的有序進行,在實踐中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有效性。
例如,在一次繪畫社團活動中,年齡較小的幼兒小天在面對一幅復雜的風景畫時,顯得手足無措,畫筆在紙上胡亂涂鴉,顯然找不到正確的繪畫方法。這時,年齡稍大的小華注意到了小天的困惑,她主動走上前去,耐心地詢問小天遇到了什么困難;在了解到小天對如何描繪遠處的山巒感到迷茫后,小華便拿起畫筆,在一旁的紙上示范起來;她一邊畫,一邊講解,將復雜的技巧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小天在一旁認真地觀看,時不時地點頭,仿佛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在此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立即介入,而是靜靜地觀察兩人的互動。當看到小華成功地幫助小天理解了繪畫技巧后,教師再適時地給予了表揚,并鼓勵小天嘗試自己畫一畫。在教師的引導下,小天鼓起勇氣,再次拿起畫筆,這一次,他的筆觸變得更堅定,畫面也逐漸呈現(xiàn)出他想要表達的美景。這樣的混齡互動不僅幫助年齡小的幼兒解決了繪畫中的難題,還鍛煉了大年齡的孩子,讓他們更自信。而教師的適時介入和引導,使得整個繪畫社團活動充滿了教育的意義。
(四)評價為輔,形式多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避免用劃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面前慎用相對比較?!痹诨忑g環(huán)境中,幼兒的能力、興趣、經驗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教師不能簡單地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幼兒。相反,應采取多元化的評價策略,充分尊重每個幼兒的獨特性。這要求教師在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幼兒的學習成果,更要重視其在學習中的表現(xiàn)與努力。同時,評價的形式也應多元化,除了教師的直接評價外,還應鼓勵幼兒之間進行同伴評價。這種評價方式能讓幼兒在評價別人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分析與判斷,還能讓他們從同伴的反饋中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從而更好地認識自我、挑戰(zhàn)自我,以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混齡圍棋社團活動中,活動開始,教師先為不同年齡的幼兒分配了不同難度的圍棋對局任務。對于年齡較小、圍棋基礎薄弱的幼兒,教師主要引導他們了解圍棋的基本規(guī)則和走法;而對于年齡較大、有一定基礎的幼兒,則鼓勵他們進行更復雜的對局。在幼兒進行對局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簡單地以勝負作為評價標準,而是更關注每個幼兒在對局過程中的表現(xiàn)。例如,有的幼兒雖然輸了棋局,但在對局中展現(xiàn)出了良好的策略思維和耐心;有的幼兒則在復盤時能準確地指出對方的失誤,展現(xiàn)出較強的分析能力。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幼兒之間進行同伴評價,在每次對局結束后,教師會組織幼兒進行互相點評,讓他們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由此可見,通過在混齡社團活動中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不僅能幫助教師更全面地了解每個幼兒的發(fā)展狀況,還能讓幼兒學會了觀察和分析,讓幼兒在評價的過程中學會自我反思和成長。
三、結語
總之,混齡社團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教育平臺。在混齡社團中教師的有效指導策略至關重要,能有效促進不同年齡層幼兒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合作精神。在《指南》的引領下,教師堅持以幼兒為中心,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質與個性發(fā)展。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采用多種策略,如信任為先、給予支持,觀察為主、適時介入,引導為重、慣于拋接,評價為輔、形式多元等,這些策略不僅提升了幼兒的解決問題和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還讓他們在相互學習中不斷成長。通過教師的悉心引導,幼兒將逐漸學會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形成積極向上的社團氛圍。因此,教師應繼續(xù)深化混齡社團的教育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指導策略,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為他們提供更精準、有效的指導,以適應幼兒多樣化的需求,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貢獻力量。
注:本文系大田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2024年度立項課題“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社團活動多元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TKTY-2402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