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190-03
在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習作教學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是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直接體現(xiàn),更是學生觀察力、思考力、想象力的綜合展現(xiàn)。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認知水平的提升,習作教學不再僅局限于簡單的字詞句訓練,而是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豐富的素材,表達出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情感。然而,素材的積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觀察、閱讀、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積累素材,并將這些素材巧妙地運用到習作中,成為小學高段語文習作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從素材積累的重要性出發(fā),探討其對學生習作能力的深遠影響,以期幫助學生在習作中靈活運用所積累的素材,提升習作質量與水平。
一、小學高段語文習作教學中素材積累的重要性
(一)豐富習作內容
素材是寫作的源泉,豐富的素材積累能夠讓學生在寫作時如魚得水,游刃有余。無論是刻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還是敘述引人入勝的事件經過,亦或是描繪絢麗多彩的景物風貌,都離不開具體、生動的素材作為支撐。學生只有積累了足夠的素材,才能在寫作時信手拈來,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飽滿,富有生命力。這些素材如同一塊塊拼圖,共同構成了學生習作的完整畫面,讓文章更加豐富多彩。
(二)提升表達能力
素材積累不僅豐富了習作內容,更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同類型的素材蘊含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技巧: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學生可以領略到作者如何運用精練的語言、巧妙的修辭來描繪人物和景物;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jié),學生可以學會如何真實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人生百態(tài)。這些素材的積累和運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錘煉了語言功底,提升了表達能力。
二、小學高段語文習作教學中素材積累存在的問題
(一)生活體驗匱乏
小學高段,學生的生活場景大多局限于家庭和學校,這兩點一線的生活模式使得他們的社會生活體驗顯得尤為匱乏,學生的日常生活節(jié)奏規(guī)律且內容單一,缺乏豐富多樣的經歷和感受。這種生活狀態(tài)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在寫作時難以從自身生活中提取出有價值、有深度的素材。家庭作為生活的港灣,雖然為學生提供了溫馨和安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學校的常規(guī)教學活動雖然有序,但往往側重于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生活體驗的拓展,學生缺乏與社會的廣泛接觸,無法親身體驗到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使得他們在寫作時難以描繪出生動、真實的社會畫面。
(二)閱讀積累不足
當今社會,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得學生的閱讀習慣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相較于傳統(tǒng)的書籍閱讀,學生更多地接觸到了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等。這種閱讀方式雖然便捷,但也導致了學生閱讀范圍的狹窄和閱讀積累的不足。學生缺乏廣泛的閱讀,就難以接觸到多樣化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技巧。書籍是知識的寶庫,也是寫作素材的源泉,通過閱讀,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作者的觀點、思想和情感,從而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然而,由于閱讀范圍的狹窄,學生無法從閱讀中汲取到足夠的素材和靈感。
三、小學高段語文習作教學中素材積累的策略
(一)觀察生活
1.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小學語文高年級課本中,不乏以人物或事件為主題的課文,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通過生動的描寫,展現(xiàn)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堅韌不拔。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人物,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鄰居,都可以成為寫作對象。讓學生注意他們的言行舉止、情感變化,嘗試用文字描繪出他們的性格特點、精神風貌;同時也可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發(fā)生的小事,如一次爭吵、一次幫助、一次聚會等,這些看似平凡的事件,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情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觀察任務,如讓學生記錄一周內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并嘗試用文字表達出來,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來加深對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從而為寫作提供更豐富的素材。
2.觀察自然景物。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課文,如《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等。這些課文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大自然的壯美與神奇,激發(fā)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觀察四季變化、風雨雷電等自然現(xiàn)象,讓學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與神奇。在觀察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如何運用五感(視、聽、嗅、味、觸)來描繪自然景物,使他們的描寫更加生動、具體,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戶外寫作活動,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積累素材,激發(fā)寫作靈感。
3.觀察社會現(xiàn)象。社會是一個大舞臺,上演著各種各樣的劇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現(xiàn)象,如交通狀況、環(huán)保問題、社區(qū)活動等,讓他們了解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環(huán)保問題,觀察身邊的環(huán)境污染現(xiàn)象,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這樣的觀察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環(huán)保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
(二)閱讀積累
1.廣泛閱讀各類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以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吸引著讀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各類文學作品,如童話、寓言、小說、散文等,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學習到作者如何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人物和景物,如何表達情感和思想。比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讓他們了解更多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形象,為寫作提供豐富的歷史素材,也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現(xiàn)代文學作品,如兒童小說、科幻故事等,讓他們感受到時代的氣息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
2.閱讀報刊雜志、歷史書籍、科普讀物等。報刊雜志是了解社會動態(tài)、時事新聞的重要窗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報刊雜志,讓他們了解國內外的大事小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時代感。歷史書籍是了解歷史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歷史書籍,讓他們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為寫作提供深厚的歷史底蘊??破兆x物是普及科學知識、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工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讓他們了解最新的科學成果和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探索意識。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如何做好讀書筆記,讓他們記錄下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和感悟,為寫作提供靈感和素材,也可組織學生進行讀書分享會,讓他們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籍和從中獲取的素材。
(三)利用教材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寫作的重要資源,其中選入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典型范文,不僅語言規(guī)范、內容豐富,而且結構嚴謹、思想深刻。教師可以仔細研究這些例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觀察角度、主題確立和思想表達方式,從而為學生的寫作提供寶貴的借鑒和啟示。以《白鷺》一文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郭沫若仔細觀察的方法。文章中,作者對白鷺的外形、顏色、動作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展現(xiàn)出了白鷺的優(yōu)雅和美麗。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學會從多個角度進行細致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具體。這些觀察到的細節(jié)和感受,就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素材,使他們的文章更加豐富多彩。[2]
(四)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進行素材積累的有效方式。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對很多事物的看法不夠全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合作交流的機會,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提醒他們注意傾聽其他同學的看法。通過合作交流,學生可以獲取到更多的素材和靈感,拓寬他們的視野和思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以《草船借箭》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諸葛亮、周瑜、魯肅等人物,通過模擬對話和情節(jié)發(fā)展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還可以從中獲取寫作素材,如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此外,小組討論也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方式。教師可以提出一個話題或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個話題或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通過討論,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拓寬他們的思維視野。除了課堂上的合作交流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來促進學生的課外交流,比如,可以建立班級微信群或QQ群,讓學生在課后繼續(xù)交流學習心得和素材積累情況。在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可以更加方便地分享自己的寫作作品和素材積累成果。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動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
(五)關注社會熱點
社會熱點事件和社會問題是學生寫作的重要素材來源,關注社會熱點可以讓學生了解社會的變化和發(fā)展趨勢,培養(yǎng)他們的時事意識和批判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新聞聯(lián)播、報紙雜志等媒體上的社會熱點事件和問題,讓他們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影響以及各種利弊,并進行分析和辯論。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與社會熱點相關的寫作任務。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觀察感受,寫出具有真實性和感染力的文章。這樣的寫作任務不僅可以讓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四、結語
在小學高段語文習作教學中,素材積累策略的實施對提升學生習作能力至關重要。通過多渠道、多方式的素材獲取,如閱讀經典、觀察生活、交流討論等,學生得以積累豐富多樣的寫作素材。同時,靈活運用這些素材,如將個人經歷融人故事、將社會熱點作為議論話題等,能使習作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具有深度。
參考文獻:
[1]張碧君.小學高段語文習作教學中素材積累與運用策略分析[J].文科愛好者,2023(4):190-192.
[2]吳珊珊.素材,情感,創(chuàng)新—論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三部曲\"[J].新課程(教研版),2021(22):78.
[3]李彥.素材積累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