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91.38;S728.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2.030
陜西省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境內干旱少雨、黃土山體裸露、溝壑縱橫、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加之常年風化表土層下方砂石堅硬,不易破碎打穿,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近年來,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積極探索抗旱造林技術,以有效提升區(qū)域造林成功率,輔助區(qū)域脆弱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側柏是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抗旱造林首選樹種之一,具有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干旱瘠薄、萌芽能力強等優(yōu)良特點。因此,探索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側柏抗旱造林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育苗
1.1種子收集與處理
在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側柏果皮顏色由綠色變?yōu)辄S褐色為側柏果實成熟期,依據(jù)生長狀態(tài)良好、無病蟲害的標準,選擇 5~ 20年生側柏母樹,采集側柏果實。
采集果實后,將果實攤開存放到無霉菌、通風、平整區(qū)域,定期翻動,持續(xù)7d,等待側柏果實自行開裂。在側柏果實開裂后,收集飽滿、完好的種子,剔除干癟種子。
育苗前,將側柏種子浸入 40°C 水中,浸泡 10~ 15min ,隨后轉入冷水中浸泡 24h ,將種子撈出后清洗干凈,浸入 0.5% 高錳酸鉀溶液內,浸泡 2~4h 再次將種子撈出,堆成堆加溫,上方覆蓋麻袋,每日早晚各翻動1次,待2/3的側柏種子裂口即可播種。
1.2整地
選擇靠近造林地且交通便利的區(qū)域,機械深翻土地,清除區(qū)域碎石和其他雜物,平整上部區(qū)域,打造寬 80~100cm 、長 500cm 、深 12~20cm 的苗床,苗床與苗床之間預留 40~50cm 寬的地埂,每間隔2行預留 100cm 寬的人行步道。
1.3篩選營養(yǎng)杯
根據(jù)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側柏抗旱造林要求,選擇口徑 12~21cm 、深 10~18cm 、厚 0.4~0.8mm 的塑料材質營養(yǎng)杯進行育苗。在營養(yǎng)杯中部、下部設置 5~10 個孔徑小于 5mm 的透氣孔,為側柏苗木根系生長營造透水透氣的良好條件[]。
1.4裝填營養(yǎng)土
在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一般在3月底就地取未受到病蟲害污染的生土和細沙,同時準備腐熟農家肥、硫酸亞鐵和多菌靈。隨后,按照 5.0:3.0: 1.0:0.5:0.5 的質量比將生土、細沙、腐熟農家肥、硫酸亞鐵和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混合均勻配制營養(yǎng)土。在營養(yǎng)土配制完畢后,利用小鐵鍬將營養(yǎng)土裝填到營養(yǎng)杯內,適當灑水沉實。
1.5播種
在4月上旬,將營養(yǎng)杯均勻放置到苗床上,均勻噴灑 0.5% 硫酸亞鐵溶液,殺滅土壤有害微生物,并通過手觸確定營養(yǎng)土濕度達標(手觸不沾手)。
在4月中旬,將側柏種子放置到營養(yǎng)杯內的土壤表面,每個營養(yǎng)杯內放置 3~4 粒,利用大拇指將種
子按到土壤 0.5~1.0cm 深度位置,并在種子上方覆蓋 0.5~0.8cm 厚的腐殖質土,搭設遮陽網。
1.6壯苗培育
1.6.1 萌發(fā)期管理
完成播種后,在營養(yǎng)杯上方覆蓋麻袋,每天18:00—19:00進行澆水。根據(jù)側柏不耐水、喜干旱的特點,控制澆水量,以保持麻袋濕潤狀態(tài)為宜。持續(xù)澆水10d左右,確保側柏種子順利萌發(fā)。
1.6.2 出苗期管理
在側柏出苗高峰期,觀察苗床和營養(yǎng)杯上是否出現(xiàn)雜草,出現(xiàn)雜草要及時去除。在側柏幼苗生長出真葉后,選擇陰天去除麻袋。在側柏幼苗生長高度達到4cm 時,間除病蟲危害苗、狀態(tài)不佳苗,每個營養(yǎng)杯保留1株或2株健壯苗。
1.6.3 苗木生長期管理
在側柏出齊苗后,為預防立枯病,每間隔14d噴施1次 15% 惡霉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在側柏幼苗生長高峰期,追施 0.2% 磷酸二氫鉀溶液和 0.5% 尿素溶液,每間隔7d噴施1次,連續(xù)噴施 2~3 次。在土壤封凍前,灌溉1次透水,覆蓋土層,達到防寒效果。
2 造林
2.1苗木選擇與起苗
根據(jù)《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關于I級苗木的標準,側柏造林優(yōu)選苗齡 4~5 年的容器大苗,輪枝超4層,苗木頂芽飽滿,冠幅完整,無多頭現(xiàn)象,無病蟲害,高度不低于 150cm ,且充分木質化。
在選定苗木后,對苗圃地進行灌水,必要時澆施含有 0.6% 磷酸二氫鉀、 0.1% 高錳酸鉀與生根粉GGR6的水,促使生根粉附著到苗木根系及土壤團粒上,解決側柏容器苗無法進行蘸根處理的問題,促進定植后側柏苗木根系生長。灌水3d后起苗,保證起苗時苗木容器及苗木根系完整[2]。
2.2 壘石坑整地
在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整地是側柏抗旱造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般需要在造林前一年雨季或造林前2~3個月進行。根據(jù)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坡面陡峭、砂石多、黃土少的特點,采用壘石坑整地方法。
在壘石坑整地前,就地搜集裸露石塊,利用鋼釬翹起(或就地分割)的方式處理石塊,形成一面靠坡的空地。若遇大量石質坡地,則改用電鉆打坑處理的方式。在空地位置,利用石塊壘起等高的三面,形成一個 80cm×80cm×50cm 的石坑,石坑底部規(guī)格與上口徑相當,可為側柏苗木土球平穩(wěn)放置提供良好條件,避免苗木根系與土壤間存在空隙影響苗木成活率。利用同樣的方法,遵循“品”字形交錯排列方針,設置若干石坑,有效截留、貯蓄降水,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立地條件。石坑設置完成后,機械(或人工)客土上山,向石坑內回填土壤,要求將坡地上挖出的表土與客土混合回填,以備苗木定植。
2.3 定植
在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側柏抗旱造林一般選擇8月中旬到10月下旬的雨季,雨水充足,溫度較高,土壤情較佳,可以縮短緩苗期,加快苗木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在雨季造林時,需要遵循“雨不透不栽,天不連陰不栽,雨過天晴不栽”的原則,抓住透雨后、連陰天、空氣與土壤濕度較大的有利時機進行苗木定植,提高苗木成活率。
在壘石坑栽植環(huán)境準備完畢后,將熟土回填到整理完畢的坑底,在坑底平整狀態(tài)下,去除苗木容器,將苗木栽于坑中,手扶苗木保持居中位置,均勻回填土壤并輪圈踩踏,腳踩回填土至密實狀態(tài)[3]。同時,澆定根水,每坑灌溉量為 20kg ,待水分充分滲透進土壤后,再次填土,填土深度在 10cm 以內,封閉因澆水造成的龜裂,減少水分蒸發(fā)。根據(jù)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墑情,進行第2次灌水,每坑灌溉量為 20kg (含2~3g 生根粉),扶正苗木并覆土,促使苗木覆土上沿與地表形成 10cm 高土壟,配合樹冠遮蔽,減小風速,控制苗木根部土壤水分蒸發(fā)量。按照相同的操作方式,進行第3次灌水,每坑灌溉量為 20kg (含 2~3g 生根粉),扶正苗木,再次覆土踩踏,最終形成 20~30cm 深的坑,有效積蓄雨水、地表徑流水,為苗木根系生長提供水分支持。
在形成樹坑后,修整樹盤,確保樹坑四周高于中間,并在樹干周圍填壓土壤或雜草 10~15cm 。在樹盤達標的情況下,準備規(guī)格稍大于坑面(邊長40~80cm 的方塊狀)的農用地膜,沿地膜任一邊中點向中心開縫,到達中心位置后打圓孔,繞樹干展開,使中心圓孔邊緣距離苗木 1.0~2.0cm ,對其縫隙后鋪平并覆蓋土壤。地膜的4個邊緣均利用壘土或壘石塊的方式壓實,形成苗木根部低于四周的“漏洞”形樹盤,有效收集、蓄積降雨,增溫保濕、節(jié)水抗旱,提高造林成功率。
在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側柏抗旱造林中,苗木定植株行距為 200cm×200cm ,造林密度為 5000~ 6000株 ?hm-2 。
3撫育管理
3.1保水抗旱
3.1.1 葉片處理
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極端低溫可達到 -32.7°C ,年平均蒸發(fā)量達到 1905mm 極易遇旱寒天氣,影響側柏苗木緩苗期生長,甚至造成苗木死亡。因此,應注意干旱寒冷天氣下側柏苗木葉面的處理[4]。常用葉面處理技術是在側柏造林次年3月中旬,利用黃腐酸鉀 750~1500g?hm-2 ,經無人機(或人工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噴施到側柏苗木葉片表面,減小葉片氣孔張開度或關閉葉片氣孔,控制葉片水分蒸騰,增強苗木自身保水能力,并增強苗木抗逆性,提高苗木成活率。
3.1.2 保水劑撒施
在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側柏抗旱造林中,可選擇使用壽命長、吸水速度快、安全環(huán)保、保省水的聚丙烯酸鈉(或聚丙烯酸鉀)保水劑,均勻撒施到側柏樹盤內,每個樹盤撒施 5g ,與樹盤土均勻拌合,進一步增強側柏的抗旱能力,提高造林成功率。
3.2樹盤培修
在側柏生長過程中,應由內向外、由淺入深中耕10~20cm ,配合中耕定期培土,修整樹盤,促使樹盤維持“漏斗”形,有效截留降水,并在樹盤表面覆蓋枯枝落葉,最大限度鎖水。
3.3修枝除萌
側柏易生長側枝,應及時修剪[5]。一般需要在春季新稍長至 15~20cm 長時,修剪側柏枯萎枝、過于密集枝、病蟲危害枝、交叉枝、重疊枝等,除去萌發(fā)著生位置不佳(主干上萌發(fā))、過弱、過密的枝條,選留三生枝、并生枝,保持整體對稱性。在修枝除萌時,選擇鋒利無菌的工具,確保修剪口平整、不劈裂。
3.4病蟲草害防治
3.4.1 側柏紫色根腐病
側柏紫色根腐病是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qū)側柏常發(fā) 病害。染病初期,側柏根部出現(xiàn)紫色網狀菌索,伴隨 疏松顆粒狀菌核。染病中期,側柏根莖周邊包圍紫紅 色絨毛狀菌絲層,表皮及木質部菌呈現(xiàn)褐色,樹葉枯黃, 導致側柏長勢衰弱甚至死亡。
為降低側柏紫色根腐病發(fā)生概率,應在側柏苗木定植前,將苗木浸泡在 20% 石灰水中,持續(xù) 30min 或者浸泡在 1% 波爾多液中,持續(xù) 60min ,然后利用清水沖洗苗木后栽植,殺滅病原菌。在側柏苗木出現(xiàn)紫色根腐病癥狀后,利用 65% 五氯酚鈉可濕性粉劑250倍液灌根,或者將 70% 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與土按照 1:50 的質量比混合,撒施到病株根部周邊土壤,殺滅病菌,防治病害。
3.4.2 側柏大蚜
側柏大蚜是一種分布較廣的害蟲,以卵在側柏枝葉上越冬,次年3月底孤雌繁殖,5月中旬遷飛擴散危害[。被害側柏嫩枝上密布蟲體,生長遲滯,個別干枯死亡。
為降低側柏大蚜發(fā)生率,在3月中旬,噴施1次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同時,保護側柏大蚜天敵,如異色瓢蟲、七星瓢蟲、蚜小蜂、草蛉等。在側柏大蚜為害較為嚴重時,向側柏嫩枝均勻噴施25% 阿克泰水分散顆粒劑5000倍液,以有效控制蟲害。
3.4.3草害
在側柏造林后,每年松土除草3次及以上,避免雜草與側柏爭奪養(yǎng)分,確保側柏健壯生長。在雜草生長較為旺盛時,噴施廣譜除草劑 97% 異丙隆可濕性粉劑,用藥量為 37.5~45.0g?hm-2 ,或者選用 75% 磺酰磺隆水分散顆粒劑 18~30g?hm-2 ,以有效殺滅雜草。
4結語
榆林市沿黃王石山區(qū)側柏抗旱造林技術是以有效攔截、蓄積降水為宗旨的技術模式,必須綜合利用容器育苗、壘石坑整地、地膜覆蓋等技術,有效控制地區(qū)水土條件不佳這一客觀條件對造林成效的影響,提高造林成功率,為區(qū)域生態(tài)改善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 賀俊學,張雷,趙曉麗,等.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qū)側柏造林技術探微[J].現(xiàn)代園藝,2024,47(9):98-100.
[2] 李東平,王珺.淺談抗旱造林技術在元城河流域的應用[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20(3):76.
[3] 王建新.榆林黃河沿岸土石山區(qū)坡面生態(tài)綜合治理技術探析[J].防護林科技,2021(6):75-76.
[4] 張霞光,梁建軍,孫小寶.隴東地區(qū)半干旱宜林地側柏營養(yǎng)杯抗旱造林技術[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21(8):61-63.
[5] 楊明娟.側柏營養(yǎng)杯育苗及抗旱造林技術分析[J].河南農業(yè),2024(4):39-41.
[6] 張亞菊.榆林地區(qū)節(jié)水抗旱方法與成果[J].新農業(yè),2021(16):48-49.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