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治理天下成績優(yōu)異。因為當時使用“貞觀”為年號,史稱“貞觀之治”。記載貞觀事跡的史書有兩《唐書》、《資治通鑒》等,但就豐富性而言,都不如吳兢編撰的《貞觀政要》。吳兢編撰此書,是為了給唐玄宗提供學習的榜樣。在序言中,吳兢高度評價貞觀政治,寫道:“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以來,未之有也?!?/p>
豈止有唐一代,中國古代后半期和東亞地區(qū),凡努力治國的政治家,無不以《貞觀政要》作為教科書。明憲宗為《貞觀政要》作序,寫道:“三代而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間,尤莫若貞觀之盛。誠以太宗克己勵精圖治于其上,而群臣如魏徵輩,感其知遇之隆,相與獻可替否以輔治于下,君明臣良,其獨盛也宜矣。”清朝乾隆皇帝也說:“唐貞觀,太宗以莫武之資,能用賢良之士,時若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諸人,布列左右,相得益彰。蓋自三代以下,能用賢納諫而治天下者,未有如此之盛焉。”
貞觀之治長期獲得極高評價,是因為其歷史功績確實令人欽佩。雖然整個貞觀時期,不過二十三年而已,然而千年之后,依然有話可說。大體說來,貞觀時期取得的歷史成績有如下若干方面。
其一,政治文明達到了新高度。所謂政治文明,主要內(nèi)容就是政治制度。秦漢時期確立了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皇帝、朝廷和地方體制成為中國政治制度的框架,而官員選拔和以儒家理論為核心的意識形態(tài)共同構(gòu)成了體制運作的軟件。在克服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門閥政治沖擊之后,隋唐時代再次回歸中國政治制度的正軌——“皇權(quán)政治”。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和“鄉(xiāng)官”制度,士族門閥的制度基礎徹底喪失,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制度確立,為新時期皇權(quán)制度的良好運行提供了制度保證。貞觀之治,從制度史角度看,正是三省制度運行的模范時期。
凡是接觸貞觀之治的讀者,無不知曉唐太宗克己納諫的故事。唐太宗表現(xiàn)出的強大政治理性,虛心接受大臣的批評,給歷史留下深刻記憶。以魏徵為代表的大臣,忠心愛國,一切以國家為中心,不怕觸怒龍顏,令人十分欽佩。其實,除卻唐太宗、魏徵等個人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之外,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制度設計,他們都在履行制度規(guī)定的角色。三省制下,皇帝的最新命令必須通過門下省的審核才能交給尚書省執(zhí)行,中書省、門下省兩省的長官簽署之后,皇帝的命令才算形成?;实鄣拿钤诋敃r被稱作“王言”,“王言”代表的是皇權(quán),但皇權(quán)不等于皇帝的個人意志。
三省制下,圍繞“王言”,有一個比較完備的“王言之制”,從程序上保證了“王言”成為朝廷集體意志的表達。三省制下,皇帝有想法,通常先跟中書省官員通氣,而中書省負責起草皇帝的最新命令。沒有門下省的簽署,中書省所起草的命令就會始終處于起草狀態(tài)。門下省在唐初的地位十分重要,除了簽署“王言”之外,還有“政事堂會議”,也是由門下省負責人主持的。這就牽涉到另外一個決策權(quán)力的分層問題。
貞觀時期,中央決策是分層次進行的。一般政務,尚書省負責解決。尚書省的長官有兩位,稱作“左、右仆射”。尚書省有六個部門,每個部的領導稱作尚書,六位尚書加上兩位仆射正好八人,他們的辦公會議叫作“八座議事”。全國的政務,在分工上,都分別隸屬于六部,所以八座議事能夠處理全國范圍內(nèi)的重大事宜。疑難重大問題,要上報宰相會議,即“政事堂會議”。唐朝是群體宰相制度,一般而言,中書、門下和尚書省的長官都是宰相,還有重要的部門如“吏部”“兵部”的尚書,也可能被任命為宰相。政事堂設在門下省,所以門下省的領導通常主持政事堂會議。政事堂會議依然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宰相們意見有分歧,就要報告給皇帝,這就需要召開御前會議。貞觀時期,御前會議在兩儀殿召開,皇帝在那里跟自己的宰相們議事,不管多么困難都要在這個會議上解決,哪怕召開連續(xù)會議。這種分層決策機制,保證了朝廷能集中精力處理重大國事問題。
為了保證三省制良好運行,決策過程不出紕漏,唐太宗鼓勵大家對皇帝的決定提意見?!敦懹^政要》記載,貞觀三年(629),有一次唐太宗對大臣們說了這樣一段話:中書、門下兩省是重要機構(gòu),官員都是朝廷選拔任用的。詔敕(“王言”的具體概念)如果有問題,都需要提出來。最近感覺都是順從皇帝,沒有諫諍,不合道理。如果僅僅是簽署名字,誰不勝任,何必挑選人才?今后如果詔敕有問題,必須發(fā)言。正是因為政治文明的基礎制度健全,貞觀之治的昌盛才得以實現(xiàn)。
其二,社會和諧的楷模。作為政治指導思想,“以人為本”可以說是儒家的基本政治思想,其實這也是政治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唐太宗強調(diào)民眾的重要性,出臺輕徭薄賦、藏富于民的政策,讓貞觀時期出現(xiàn)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景象。
研究者普遍認為,貞觀時期的“以人為本”政策,得益于隋朝滅亡的政治教訓。貞觀時期的君臣,都參與了隋朝滅亡的過程,親眼目睹了隋朝的敗亡。隋朝是一個富強的朝代,統(tǒng)一南北朝,完成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使命。隋朝政府極為富有,以至于隋朝滅亡多年以后,唐太宗和他的大臣還在討論隋朝留在關中的糧食還能吃多少年的問題。隋朝敗亡的癥結(jié)就在于政府與百姓關系不和諧,錯誤的政策終于促使人民走上反抗暴政的道路,所以不過兩任皇帝就土崩瓦解,僅僅存在三十八年。
孔子認為,人民的信任是國家賴以存在的基礎,“民不信則國不立”。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痹缙谌寮业轿鳚h時期,經(jīng)過董仲舒的改造,吸納其他思想派別的有益成分,具有了綜合性的特征,最終被政府確立為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貞觀之治的成功,可以看作是儒家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成功實踐。
其三,崇高的國際地位。眾多國家的同時存在,構(gòu)成國際社會。國際社會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是“大航?!敝?。傳統(tǒng)的國際社會以國際區(qū)域的方式存在著。日本學者認為,古代東亞存在一個漢字文化圈,那其實就是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社會。到隋唐時期,由于唐朝在貞觀四年(630)平定了東突厥,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唐太宗被國際社會尊奉為“天可汗”,成為國際社會的領袖。此后,凡是承認唐朝皇帝為天可汗的國度,都會聽從天可汗的號令。在中國的史籍中,也把這些國家稱作“外臣”。
天可汗的影響所及,當然不是整個地球,但就當時的人類文明而言,將近半壁江山。中國是東方的中心國家,因為東方古老文明區(qū)較少,中國成為十分孤獨的文明。亞歷山大東征的時代,西方還不知道中國的存在。但阿拉伯帝國興起吞并薩珊波斯(伊朗)的時候,薩珊的太子曾經(jīng)奔赴唐朝求兵。聯(lián)系加強了,但空間距離還是限制了這種聯(lián)系。唐朝最終拒絕出兵,但唐朝的國際影響自然已經(jīng)越過中亞。唐朝往來波斯、阿拉伯地區(qū)的使者不斷,政治聯(lián)系已經(jīng)確實建立起來。國際地位的提高,只能是水到渠成。唐朝的長安是世界大都市,西域各國的客商、東亞各國留學生往來頻繁。周邊各民族首領,很多都接受唐朝的官職,長安也是常來常往。胡人藝術、服飾在長安十分流行,處處都顯現(xiàn)出異域風情。吸引力是軟實力的綜合代表,說唐代長安是當時世界的文化中心,并不過分。
貞觀之治發(fā)生的時候,是秦漢以來中國政治文明日益成熟的時期。尤其是擺脫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士族門閥政治,確立了三省制、科舉制等新制度因素,給整個社會帶來了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中國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期,繼承歷史與文化的積極成果,唐朝邁開了歷史性的腳步。用吳兢的語言表述,即“庶乎有國有家者,克遵前軌,擇善而從,則可久之業(yè)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貞觀之治,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治國理政的榜樣。即使今天看來,也不無自豪!
(摘自 《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