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幼兒與自然接觸的機會逐漸減少,自然教育的價值尤為凸顯。在幼兒園中融入自然教育理念,意味著強調幼兒與自然的深度互動,讓幼兒在自然環(huán)境中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和塑造品格。憑借獨特的自然濕地環(huán)境優(yōu)勢,打造“綠野”園本課程,積極探索自然教育的實施路徑。
由自然生發(fā),構建園本課程體系。
自然為師:以自然為師,做自然之子?!熬G野”園本課程秉持“自然為師”的思想,致力于為幼兒營造一個自然生態(tài)、開放自由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在課程中扮演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引導幼兒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遵循自然規(guī)律,從自然中汲取智慧與力量。
自然而然:探尋健全生命與綠野情趣?!熬G野”園本課程的課程目標是“著眼未來培養(yǎng)自然兒童”,通過關注、傾聽,尊重、理解并看見每一個兒童,探尋健全生命與綠野情趣,努力培養(yǎng)“五自五樂”的自然兒童。具體目標包括:在健康活動中鍛煉幼兒身體,使其具備自立能力,成為樂于運動的兒童;在語言活動中發(fā)展幼兒語言能力,增強其自信心,使其成為樂于表達的兒童;在社會活動中鼓勵幼兒積極交往,培養(yǎng)其自律意識,使其成為樂于交往的兒童;在科學活動中引導幼兒勇敢探秘世界,培養(yǎng)其自主探索精神,使其成為樂于探究的兒童;在藝術活動中讓幼兒充分感受美、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賦予其自由創(chuàng)作的空間,使其成為樂于創(chuàng)造的兒童。
以自然為源,建立已有經驗與自然的深度連接。
挖掘本土資源,構建“1圈3園N館”資源模式。以幼兒園周邊5公里為覆蓋范圍,拓展1個自然生態(tài)圈,充分挖掘樹林、湖泊、田野等豐富的自然元素,定期組織幼兒開展戶外探索活動。利用3個公園開展主題探索活動,整合N個場館、工廠資源,精心形成資源地圖和資源手冊。教師結合課程目標將資源巧妙地融入日常保教活動,發(fā)揮其獨特的教育價值。
開發(fā)多元課程,構建‘ 5+2+x ”綠野課程模式?;A課程將自然元素融合進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旨在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拓展課程包括工坊課程和戲劇課程兩個部分,設立自然坊、食育坊、木工坊、扎染坊、泥巴坊等,為幼兒提供實踐操作平臺,讓幼兒在與自然材料的親密互動中,感受自然的魅力;游戲化的戲劇教育,以自然主題繪本、故事為基礎開展戲劇活動,幼兒全程參與,鍛煉語言組織能力、角色體驗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特色課程即“綠野 + ”課程,如綠野閱讀、綠野游戲、綠野探究、綠野勞動、綠野藝術等課程板塊。在自然環(huán)境開展豐富多樣的綠野游戲,如自然尋寶游戲、角色扮演游戲、戶外冒險游戲等,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與分析能力、想象力與同理心、冒險精神與團隊協作意識,滿足幼兒多樣化的學習需求?;A課程、拓展課程、特色課程互相支撐,形成‘ 5+2+X′ 綠野課程模式。
家園社協同育人,打造多維聯動的活動模式。課程以主題為紐帶,整合社區(qū)資源與家庭力量,在社區(qū)志愿者參與的主題工作坊中,幼兒與家長共同開展自然物候觀察、傳統扎染工藝等實踐,既實現跨領域知識整合,又深化家園文化認同;幼兒在家長協助下真實勞動,將動手能力培養(yǎng)與文化傳承有機結合。在項目式探究活動中,幼兒分組調查本地湖泊、河流,通過訪談沿岸居民,了解河流水質狀況和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設計生態(tài)保護方案,將科學探究能力與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扎根于真實生活場景。課程通過家園社三方資源協同、場域聯通、角色互補,在“做中學、玩中悟、研中創(chuàng)”的浸潤式體驗中,實現幼兒認知發(fā)展、實踐能力與社會情感的整體提升。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綠野”園本課程通過深度開發(fā)本土自然資源,構建起獨具特色的生態(tài)化課程體系,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沉浸式學習的自然場域。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4年度一般課題“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幼兒園‘綠野’園本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K24YG125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