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大學生對器官捐獻的內隱態(tài)度以及內隱態(tài)度和器官捐獻意愿的關系。方法" 2025年4-5月于國內某高校招募到92名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應用GO/NO-GO聯(lián)想任務(GNAT)調查大學生對器官捐獻的內隱態(tài)度,采用器官捐獻調查表測評大學生的器官捐獻意愿。結果" GNAT的任務一中辨別力指數(shù)d1’(0.70±0.53)高于任務二中的辨別力指數(shù)d2’(0.41±0.4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任務一的反應時R1(455.36±47.73)低于任務二的反應時R2(479.19±54.9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不同內隱態(tài)度的大學生器官捐獻意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表明大學生內隱態(tài)度對器官捐獻意愿無影響。結論" 大學生對器官捐獻的內隱態(tài)度是認同的,但與外顯的捐獻意愿并沒有直接關系,而意識層面的現(xiàn)實問題對器官捐獻意愿表達起著更加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大學生;器官捐獻;內隱態(tài)度;捐獻意愿
中圖分類號" R193.3"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5)15--03
University students'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organ dona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organ donation intention" Ma Chenxi. Suzhou Medical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university students'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organ don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implicit attitudes and donation willingness. Methods" From April to May 2025, 92 college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from a university in China as the survey subjects, and the GO/NO-GO associative task (GNAT)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licit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organ donation. An organ donation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willing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donate organs. Results" In GNAT, the discriminability index d' in Task 1 (0.70±0.5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ask 2 (0.41±0.48) (Plt; 0.001). The reaction time in Task 1 (R1, 455.36±47.73)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Task 2 (R2,479.19±54.92) (Plt;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willing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implicit attitudes to donate organ (Pgt;0.05), indicating that the implicit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d no effe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donate organs. Conclusion" University students hold a positive implicit attitude towards organ donation, but this does not directly correlate with their explicit donation willingness. This indicates that realistic concerns at the conscious level play a more crucial role in the expression of donation willingness.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Organ donation; Implicit attitude; Donation willingness
自20 世紀60年代起,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yè)從空白起步,逐步發(fā)展并取得卓越成就。如今中國在世界器官移植領域占據(jù)重要地位,成為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每年實施的器官移植手術達萬例以上,使眾多患者重獲新生[1]。但是,當前移植器官供應不足、器官供需失衡問題凸顯,已成為制約器官移植事業(yè)發(fā)展的瓶頸。有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每年約100萬人需要腎臟移植,約30萬人需要做肝臟移植,但僅有1%的人可以獲得移植的機會[2]??梢?,調動全民器官捐獻積極性,提高器官捐獻率迫在眉睫。大學生不僅是國家的未來,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在解決器官捐獻短缺這類復雜社會問題上,大學生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作用,可以成為改變現(xiàn)狀的“生力軍”。以往關于大學生器官捐獻意愿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只有25%左右的大學生有器官捐獻意愿,不愿意的占10%左右,其余大多數(shù)持中立態(tài)度[3-4]。可見,在高校中做好器官捐獻公益事業(yè)的宣教工作,改變大學生對器官捐獻的認知態(tài)度和提高捐獻意愿是非常必要的。有研究表明,內隱態(tài)度會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5],而大學生對器官捐獻的內隱態(tài)度如何、是否會影響捐獻意愿目前并沒有明確結論。本研究旨在觀察大學生對器官捐獻的內隱態(tài)度及其與捐獻意愿之間的關系,為提高大學生器官捐獻意愿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25年4-5月于國內某高校招募到92名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50名,女生42名,年齡在18~23歲。采用G*power 3.1[6]軟件預估樣本量 (α=0.05,1-β=0.80,effect size f=0.25),計算得出需樣本量至少63人。
調查對象入選條件:①本科在讀大學生;②視力或者矯正視力正常;③右利手;④此前未參加過類似實驗;⑤自愿參加并能配合完成本實驗。
1.2" 調查內容及工具
1.2.1" 調查問卷" 調查對象的一般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專業(yè)、視力或矯正視力是否正常、是否右利手、以前是否參加過類似實驗,是否愿意參加并配合完成本實驗。
1.2.2" 器官捐獻調查表" 器官捐獻調查表[7]共16題,7~16為反向計分題。每題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1~5級評分,得分范圍在16~80之間。分數(shù)越高,代表被試捐獻意愿越高。
1.2.3" GO/NO-GO聯(lián)想任務(GNAT)" GNAT任務包括GO任務與NO-GO任務,呈現(xiàn)流程:電腦屏幕呈現(xiàn)指導語,按鍵進入下一步,屏幕正上方顯示“十”字注視點。之后電腦屏幕上呈現(xiàn)刺激圖片,被試需要對屬性詞進行按鍵操作(GO任務),對非屬性詞不做出任何按鍵操作(NO-GO任務),被試按鍵任務消失。如果被試在800ms內沒有按鍵,則會直接轉入下一個試次。實驗中所有刺激隨機呈現(xiàn)。采用E-prime編程,被試對需要按鍵的刺激圖片與屬性詞進行反應,刺激的呈現(xiàn)間隔500~800ms[8]。
(1)實驗圖片選?。和ㄟ^百度搜索、360搜索等獲取器官捐獻相關圖片20張,請30名大學生以5點量表的形式對圖片的器官捐獻相關程度進行評定。按照評定均值從高到低依次排序,選取前5張圖片作為器官捐獻的圖片。為防止色彩影響,圖片均作了黑白處理。經(jīng)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選取圖片(4.46±0.42)得分顯著高于未選取圖片(2.17±0.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495,P=0.000),證明實驗圖片材料選取有效。
(2)屬性詞匯的選取:包括認同感詞匯及不認同感詞匯。認同感詞匯以“認同的”為基礎詞近義詞,得到“肯定的、接受的、必要的、感觸的”,及反義詞“排斥的、否定的、拒絕的、隨意的、冷漠的”共5 對詞匯[9]。
1.3" 實驗設計
采用單因素被試內設計,自變量是不同任務,因變量是敏感性指標(辨別力指數(shù)d')和反應時。其中信號刺激為器官捐獻圖片,屬性詞為認同感詞匯及不認同感詞匯。實驗有練習實驗和正式實驗,正式實驗中共有兩個任務,每個任務有80個試次,GO反應與NO-GO反應各占一半,且隨機呈現(xiàn)。任務一中認同感詞匯與器官捐獻圖片為GO反應,不認同感詞匯與器官捐獻圖片是NO-GO反應。任務二中不認同感詞匯與器官捐獻圖片為GO反應,認同感詞匯與器官捐獻圖片為NO-GO反應。
1.4" 實驗程序
被試首先填寫調查問卷和器官捐獻調查表,填寫結束后進行按鍵實驗,整個實驗由 E-prime 記錄按鍵及反應時,首先屏幕中央呈現(xiàn)指導語,在被試了解實驗過程后按任意鍵實驗。首先進行任務一,在屏幕顯示注視點“+”1000ms,當器官捐獻圖片與認同感詞匯同時出現(xiàn)時,按“h”鍵進行反應,若器官捐獻圖片與不認同感詞匯同時出現(xiàn)時,則不進行按鍵反應。接著進行任務二,與任務一流程相同,當器官捐獻圖片與不認同感詞匯同時出現(xiàn)時,進行按鍵反應,若器官捐獻圖片與認同感詞匯出現(xiàn)時,則不進行按鍵反應。被試一共進行160次按鍵反應。
1.5" 數(shù)據(jù)處理
使用SPSS 23.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計算百分比,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大學生內隱態(tài)度分析
(1)敏感性:分別計算兩種任務下的擊中率和虛報率并轉換為Z分數(shù),進一步計算出兩個Z分數(shù)之差即辨別力指數(shù)d'(d'代表了實驗者在噪音中辨別出信號的能力,是反應敏感性的指標)。結果顯示,任務一中的辨別力指數(shù)d1'顯著高于任務二中的辨別力指數(shù)d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說明被試對于器官捐獻圖片與認同感詞匯聯(lián)結的敏感性顯著高于器官捐獻圖片與不認同詞匯聯(lián)結的敏感性,即大學生對器官捐獻內隱態(tài)度是認同的。見表1。
(2)反應時:兩種任務下的反應時比較結果顯示,R1顯著低于R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說明被試對器官捐獻圖片與認同感詞匯同時出現(xiàn)的反應比較快。見表2。
2.2" 大學生器官捐獻的內隱態(tài)度與捐獻意愿的關系
將被試的內隱態(tài)度以d1'-d2'差值為依據(jù)分組,差值是正值的界定為內隱態(tài)度認同組,差值是負值的界定為內隱態(tài)度不認同組。以全器官捐獻調查表得分的理論中值54為劃分標準,得分≥54為高意愿,lt;54為低意愿。結果顯示,內隱態(tài)度認同組與內隱態(tài)度不認同組,器官捐獻高意愿的比例接近,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即內隱態(tài)度與器官捐獻意愿無關,見表3。
3" 討論
3.1" 大學生的內隱態(tài)度
在以往關于器官捐獻的研究中,并未明確大學生對器官捐獻的內隱態(tài)度。本研究采用GNAT范式對大學生的內隱態(tài)度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任務一的敏感性指標d1’明顯高于任務二的敏感性指標d2’,說明大學生對器官捐獻的內隱態(tài)度是認同的。這與大學生群體的特性有關。大學階段是價值觀深度塑造期,接受的生命教育、醫(yī)學倫理課程、公益講座等不斷強化“拯救生命”的崇高性。器官捐獻被建構為一種超越個體生命的“大愛”,這種價值觀通過教育體系和社會宣傳被大學生內化,形成潛意識的道德認同[10]。而且,高校環(huán)境強調社會關懷與服務意識,如志愿活動、社會實踐等。這種氛圍促使大學生將“回饋社會”的責任感內化,而器官捐獻被視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式??梢?,對器官捐獻認同的內隱態(tài)度是大學生接受的現(xiàn)代教育、內化的利他價值觀、科學理性思維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在潛意識層面的集中反映。
3.2" 大學生的內隱態(tài)度對捐獻意愿的影響
以往研究表明,內隱態(tài)度對行為選擇有著更大影響[5],而本研究中內隱態(tài)度與捐獻意愿并沒有顯著關系。大學生對器官捐獻表現(xiàn)出內隱層面的認同態(tài)度,這種“內隱認同”是指個體在潛意識或無意識中傾向于認可器官捐獻的價值和意義,但在外顯行為如捐獻意愿表達、登記率或公開討論中可能表現(xiàn)出遲疑或保留態(tài)度。可見,意識層面的現(xiàn)實問題對于捐獻意愿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中國受儒家文化影響,講究孝道,其中“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影響著器官捐獻[11]。儒家文化主張含蓄內斂,其中死亡被認為是忌諱的,這也使得大眾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極為恐懼。有研究發(fā)現(xiàn),死亡態(tài)度與器官捐獻意愿顯著相關,對死亡的態(tài)度越是恐懼,其捐獻意愿也就越低[12]。而且器官捐獻多為遺體捐獻,這更需要人們對于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13]。除了傳統(tǒng)文化與死亡態(tài)度的影響,對器官捐獻的相關知識深入了解和器官捐獻的正面報道都有利于增強民眾的捐獻意愿。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普及,大學生接觸器官捐獻報道頻率越高,其捐獻意愿也會增強,但媒介信任在其中起關鍵作用,對媒介的信任度高,捐獻意愿也會增強,若媒介信任度低,則會降低捐獻意愿[14]。媒體應對負面信息做到及時闡明真相,不對公眾進行誤導,對正面信息要大力宣傳積極報道,以改變一部分人對于器官捐獻的負面刻板印象,理性客觀看待器官捐獻行為[15]。由此可見,理解并珍視大學生對器官捐獻的內隱認同,同時著力解決阻礙其轉化為行動的外在因素,是提升大學生乃至全民器官捐獻參與率的關鍵所在。
4" 參考文獻
[1] 潘懿敏.器官捐獻家庭救助模式與危機干預理論視角下的社工介入[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9,32(10):1294-1297.
[2] 高建,姜偉,劉彥斌,等.器官捐獻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2014,9(3):441-443.
[3] 丘清帆,姚英杰,盧麗佩,等.廣西高校大學生對器官捐獻認知及意愿的調查研究[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24,42(12):131-134.
[4] 施羅娜,溫蓮,鄒鑫,等.淮南市大學生對器官捐獻認知、意愿的調查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21,34(3):505-507.
[5] 馬明娜.關于消費者內隱態(tài)度對消費者行為結果預測作用的實驗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6] Faul F, Erdfelder E, Buchner A, et al.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es using G* Power 3.1: Tests for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es[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2009,41(4):1149-1160.
[7] 周慧芳,胡慧,周慧敏,等.本科護生器官捐獻認知與意愿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20,35(23):68-71.
[8] 王篤明,王黎明,章澤旦.垃圾分類內隱態(tài)度測量中GNAT測驗適應性研究[J].人類工效學,2020,26(3):34-38.
[9] 賈澤民,王世壯,魏悻玥,等.高校學生對節(jié)日文化的內隱態(tài)度及其與行為間的關系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2,6(10):108-111.
[10] 衛(wèi)強,陳俊麗,陳昊,等.本科通識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器官捐獻與移植認知的調查[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22(12):15-16.
[11] 潘新麗.孝文化與器官捐獻[J].實用器官移植電子雜志,2022,10(1):71-74.
[12] 何嘉,饒穎,呂紅.社區(qū)人群器官捐獻意愿及死亡態(tài)度的調查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22,36(3):258-262.
[13] 彭博,蔣繼貧.技術與文化:器官捐獻中的文化困境及其歷史淵源[J].醫(yī)學與哲學,2019,40(10):19-24.
[14] 楊劍光.媒介接觸對大學生器官捐獻行為意愿影響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1.
[15] 吳冠華,吳奇飛.遺體器官捐獻中悔捐現(xiàn)象分析及對策建議[J].醫(yī)學與社會,2020,33(5):129-134.
[2025-07-01收稿]
作者單位:215004" 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大學蘇州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