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版畫作為一種與印刷技術同步發(fā)展的藝術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藝術價值。在現(xiàn)代藝術語境中,隨著數(shù)字技術與印刷技術的發(fā)展,版畫與印刷品的界限變得模糊。因為版畫的可復制性,公眾常將其與普通印刷品相混淆,對版畫的藝術、收藏和投資價值產生誤解。也總有魚目混珠者利用這一點,將沒有藝術價值的噴繪印刷品偽造成藝術版畫高價兜售,欺騙消費者。針對這一現(xiàn)象,本報特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版畫家代大權撰文闡釋鑒別版畫的幾大要素,為讀者提供借鑒。
最早需要鑒別版畫的是公安機關,人民幣的制版與印刷都源于銅版,銅版讓真假紙鈔有了凹凸與平滑的區(qū)分。沒有專業(yè)造詣很高的銅版技師的雕刻壓印,線條就無法凹凸有致、立體硬挺,假鈔紙面的平展光滑就會成為罪證?,F(xiàn)在再提鑒別版畫,還是因為錢,這回是真金白銀的投入——藏家收藏的是不是版畫呢?
語言、材質和行為是鑒定版畫的三個要素,這既簡單又復雜。簡單之處在于能讓不懂版畫但熱愛藝術的人不上當,復雜之處在于能讓不懂市場但熱愛版畫的人有所斬獲。
語言
任何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都離不開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從痕跡開始的。版畫因版的存在而形成畫的結果,痕跡因作用于版的視覺認知而形成了語言特征。目前的木版、銅版、石版、絲網版和綜合版等五個版種是從不同痕跡中形成了不同的語言個性。刀作用于木的痕跡,成就了木版的語言;鋼針作用于金屬或酸腐蝕金屬的痕跡,成就了銅版的語言;油與水的不溶與置換,成就了石版的語言;顏料漏過網格,成就了絲網版的語言;將前述四種語言的痕跡融合在一起,成就了綜合版的語言。
因工藝程序的需要,中國傳統(tǒng)版畫被人為地解構成畫、刻、印不同的工藝流程,其語言從印刷工藝流程到畫面表述,都無法形成藝術個性化的表達。語言的命運一開始就被限定在模仿的框架中,只能孜孜不倦地模仿毛筆的皴點勾勒,將線描的諸多描法“學說”模仿得惟妙惟肖,全然不顧毛筆的柔韌與刻刀的剛強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這種對物性特征、物性精神視而不見的歷史并沒有長久延續(xù)。當印刷術有了更新的發(fā)展時,版畫的復制命運便結束。版畫之線與中國畫之線的審美向度之所以不同,首先是由材質工具的客觀條件決定的,更重要的是畫家主觀意識對版畫本體價值的判斷。20世紀30年代的新興木刻開始接觸到西方版畫,三維空間與黑白對比的語言范式一直延續(xù)至今,但還是有許多版畫家都在揣摩東方線性語言向版畫的轉化,探究它既不同于中國畫用線,又要接通東方繪畫的審美神經。線所構成的松緊張弛、長短錯落的語言對比,一定會形成版畫不可或缺的表達意志。表現(xiàn)的本質意義必然是畫家的人性與材質的物性相依互動、表里和諧,從而趨向中國古代哲學所謂的道器并置、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也是從語言層面去肯定人與物、性與理、虛與實、弱與強等主客觀矛盾,是表現(xiàn)所有事物發(fā)展的藝術追求。
痕跡催生了語言的生命欲望,卻決定不了語言的生命質量。版畫的痕跡只有在得到符號的認定后,才有了對語言質量的把握,而這種把握必須通過版的材質來確定。
材質
版畫的語言是通過版的存在而發(fā)聲的,版畫家也通過“版”這面物質之鏡,反觀和審視自我與他者的藝術方式,這是以個性化的語言探索人性存在的藝術行為,是以內在的特殊去認識外在的一般的認知方式。版畫家以痕跡在版面上進行探索與調試,用符號去強化與肯定。符號對痕跡的認定形成了版畫語言的表述,語言因此有了品質的覺悟。
版畫語言不同于筆作用于紙或布的中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也不同于刀作用于泥或石的雕塑。任何痕跡都僅僅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只有與人的主觀愿望相結合、與人的符號經驗相匹配,才能擁有表現(xiàn)的生命,才能形成語言的主觀意志與有機性。材質與工具完成了符號的確認,同時,藝術家對痕跡的客觀與符號的主觀的綜合行為就是節(jié)律。版畫源于印刷術,印刷的材質特征當然也成為版畫的表現(xiàn)特點。沒有印刷的骨血傳承,也就沒有版畫的生理特征;沒有印刷的耳提面命,也就沒有版畫的表現(xiàn)技能。但印刷與版畫的目的卻南轅北轍、完全不同。印刷術因此在后期發(fā)展中分為兩支:一是將其再現(xiàn)的手段作為目的,一是將其表現(xiàn)的可能作為手段。前者追求的是技術,后者追求的是藝術。前者越印越多,趨于無限,最終達到技術的量產;后者則越印越少,趨于極致,最終達到質變。
材質是孕育語言的土壤,但不是任何一次結合都能孕育出成果,淺嘗輒止的接觸,與真誠長久的投入有著云泥之別。版畫家對版畫的精湛技藝傾心專注,長此以往、久久為功,才能形成語言的個性和表現(xiàn)的獨特風格。精專與久長是做實語言的必要前提,是從材質中激活版畫生命的唯一途徑。
行為
版畫的行為基礎是人性與物性的關系通過藝術表現(xiàn)的行為,達到相依互動、相輔相成的表現(xiàn)效果。在版畫家個性的行為方式中,節(jié)律是其以生命內在的節(jié)奏和律動,外化為表現(xiàn)的形式或構成,用張力的排布均衡畫面。版畫家的語言節(jié)律,是在肯定自己對痕跡的判斷和對符號的認定后,知道這一語言的建構務必是在材質上所反映的視覺效果,明白視覺效果作用于心理后的意識反映,這一反映也正是基于自己對版畫語言的獨到理解,才能促成畫面節(jié)奏與旋律的考量。
行為是版畫存在的必要條件,主體仍是語言。因為語言在版畫家長期對痕跡的判斷、對自己使用的材質物性的經驗積累中,已形成表述的風格和特點,形成了精湛且專注的個性風格。如果在自己的藝術表現(xiàn)中僅僅使用了版畫的材質和工具,卻沒有版畫語言的特質和個性,那當然不是版畫。西方繪畫大家如畢加索的版畫作品,有人認為因其不懂什么是版畫的本體語言,而只具有版畫周邊的價值。目前國內很多高仿印刷品冒充版畫欺世盜名,也是因為某些人行為的不專不端,從而坐實了投機逐利的本質。
痕跡、符號、節(jié)律共生互動,語言、材質、行為一氣貫通。經過符號與節(jié)律的作用,痕跡有了知覺和意味,但肇始的痕跡始終左右著語言的個性與品質,如同口音與人的一生如影隨形??谝艉竺嬗形幕?,文化后面是思想,思想后面是精神。所以鑒別版畫,就是從版畫語言的起始處認知痕跡的語言;就是在版畫材質里辨識符號的語言;就是在版畫的行為中品味節(jié)律的語言。從認知、辨識、品味的邏輯遞進中,便能懂得版畫、懂得藝術?!?/p>
(作者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