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爆火,引發(fā)了人們對“杭州六小龍”的討論,進而開始有專家分析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蘊。毫無疑問,江南是豐富的,更是多元的。就比如許鑫峰的小說《鹽挑子》便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江南。
《鹽挑子》是一部以浙江中部山區(qū)為背景的生存史詩,通過鹽挑子們的艱險旅程,展現了亂世中小人物的生存智慧與人性光輝。這是一次富有深意的回望,舊時底層民眾的生活百態(tài)與命運沉浮,其間交織著苦難、俠義、貪婪與救贖,讓人沉浸其中,感慨萬千。這部小說以獨特的敘事風格和深刻的主題內涵,為讀者呈現了一個鮮活而又殘酷的時代縮影。
小說的故事圍繞七個來自南江山村的鹽挑子展開。他們生活在貧困的山村里,為了生計,不得不踏上艱辛的有生命危險的挑鹽之路。從南江到臨海,二百四十里山路,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還要經過土匪盤踞的區(qū)域,危險重重。這一路他們的遭遇構成了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也成為展現人性與社會現實的舞臺。小說開篇,鹽挑子們到達清河坊,在榮白順飯店的場景便生動地勾勒出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這些平日里節(jié)儉的外鄉(xiāng)人,面對難得的“富足”(意外獲得的銀圓),內心的掙扎與渴望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帶頭的升平的大伯提議吃大肉面,眾人的反應和用餐時的不同表現,寥寥幾筆,就將人物形象立了起來。有人先吃面,快速解決饑餓;有人先吃肉,盡情享受這難得的美味。這種細節(jié)描寫真實地反映出他們在貧困生活中對食物的珍視。而后,在小個子升高的提議下,眾人決定點更多美食。這一情節(jié)既展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為后文埋下伏筆,暗示了他們可能因一時的放縱而面臨困境。這種對人物心理和行為的精準把握,讓讀者迅速走進他們的世界。
隨著故事推進,鹽挑子們踏上挑鹽征程。作者對沿途的描寫細致入微,不僅展現了山水的險峻,還凸顯了旅途的艱難。南江到臨海的山路,途經多處鄉(xiāng)鎮(zhèn),還要經過土匪窩,每一處都充滿危險。升平的成長經歷在這段旅程中穿插敘述,他渴望挑鹽貼補家用,卻因年紀小被母親阻攔,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贏得母親的認可。這段回憶不僅豐富了升平的人物形象,也讓讀者看到了這個家庭的困境和親情的溫暖。母親為升平準備的麻糍、玉米薄餅,以及用僅有的食材制作的炒糯米粉,無不體現出家庭的貧困和母親對他的疼愛。而三伯在途中給升平紅糖的情節(jié),更是感人至深,展現了家族內部深厚的情誼。在艱難的生活中,這些點滴的溫暖成為人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風廠和長崗頭的經歷是這部小說的高潮部分,也是展現人性復雜的關鍵場景。在風廠,鹽挑子們路過土匪開的吃食店,厚烙餅價格高昂,其中還包含買路錢,這種特殊的“交易”方式反映了當時社會秩序的混亂和土匪的霸道。在這里,作者通過對吃食店環(huán)境、人物的描寫,營造出一種緊張、壓抑的氛圍。升平觀察到的木屋結構、店里人員的模樣,以及與其他食客的互動,都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和緊張感。當遇到可疑的挑擔人時,大伯的警惕和眾人的反應,進一步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讓讀者感受到他們在危險環(huán)境中的小心翼翼。而在小拐灘與那三人的再次相遇,以及第二天發(fā)現崖下死人并拿走銀圓的情節(jié),將人性的貪婪展現得淋漓盡致。盡管他們平時善良老實,但在面對金錢的誘惑時,還是沒能忍住,這一行為也為他們帶來了后續(xù)的災難,讓讀者看到在生存壓力下,人性的脆弱與掙扎。
鹽挑子們被土匪誤會為殺人越貨的兇手,在長崗頭遭受殘酷的對待,這一情節(jié)將故事推向了悲劇的深淵。
土匪們不問青紅皂白,割掉他們的耳朵,索要高額贖金,這種暴力和野蠻的行為讓人觸目驚心。在生死關頭,長臉等人的出現扭轉了局面。長臉八人是起義投誠的土匪,他們有著自己的使命。他們解救了鹽挑子們,卻又讓鹽挑子們殺死受傷的土匪。這一情節(jié),使人物充滿了矛盾和沖突,也讓作品彰顯了人性。鹽挑子們從未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內心的恐懼和掙扎被刻畫得十分生動。而長臉等人的身份和行為也引發(fā)了讀者的思考,使小說的主題更加深刻。
小說中對女性角色的刻畫雖著墨不多,但十分出彩。升平的母親在貧困中獨自撫養(yǎng)五個孩子,堅強而又慈愛。她對升平的關心和擔憂,以及為他準備食物的細節(jié),展現了一位偉大母親的形象。還有那個被拐到土匪窩的黃毛丫頭,她的遭遇令人同情。在小說的結尾,大伯決定帶她回南江,這一情節(jié)不僅體現了大伯的善良,也為故事增添了一絲溫情。這個丫頭的命運成為小說中的一條暗線,反映了當時社會中女性的悲慘遭遇——她們在動蕩的時代中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只能任人擺布。
從寫作風格上看,許鑫峰的語言質樸而富有張力。他用簡潔明了的文字描繪出復雜的場景和人物情感,使讀者能夠輕易地理解故事內容,又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在描寫挑鹽的艱辛、土匪的兇殘以及人物內心的掙扎時,語言簡潔有力,卻能直擊人心。例如在描寫升平肩膀受傷時,“升平還沒覺得痛,大伯卻滾出眼淚來”。這種通過他人反應來襯托傷痛的描寫,更能讓讀者感受到疼痛的強烈和親情的珍貴。在環(huán)境描寫方面,作者也毫不遜色。對山路的險峻、風廠和長崗頭的環(huán)境描寫,都為故事的發(fā)展營造了恰當的氛圍,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鹽挑子們所處的危險境地。
《鹽挑子》的主題豐富而深刻。它不僅展現了舊時代底層民眾生活的苦難,如鹽挑子們?yōu)榱松娌坏貌幻半U挑鹽,在貧困中掙扎求生;還探討了人性的復雜,在面對金錢、危險和生死抉擇時,人物的行為和心理變化展現出人性的多面性,有善良、貪婪、恐懼,也有勇敢。同時,小說中融入的革命元素,讓故事有了更廣闊的時代背景。
在人物塑造上,小說中的每個角色都個性鮮明。升平的大伯作為領頭人,穩(wěn)重且有責任感,他既要照顧眾人的生計,又要在危險時刻保護大家,面對困難時的冷靜和果斷令人印象深刻。升平則是一個善良、懂事的少年,他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學會擔當,面對土匪的威脅,他勇敢地為大伯和三伯挺身而出,展現出人性中的閃光點。升高雖然有些愛占小便宜,但本質不壞,他的幽默和樂觀也為故事增添了一些輕松的氛圍。而長臉等革命人士,他們的形象則更加復雜,既有革命的熱情和正義感,又帶有過去土匪生涯留下的印記,這種復雜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小說更加真實可信。
小說緊扣南江地區(qū)獨特的挑鹽文化展開,鹽挑子們長途跋涉挑鹽的艱辛歷程,是當地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與經濟生活的產物。南江到臨海兩百四十里山路,途經十三個鄉(xiāng)鎮(zhèn),要面對土匪威脅。這一特殊的挑鹽路線,反映出當時當地交通不便、社會秩序混亂的狀況,成為地方文化的獨特印記。
這部小說還融入了眾多南江特色飲食,如麻糍、玉米薄餅、大肉面、蛋清羊尾等。這些食物不僅是角色生活的點綴,更承載著當地的飲食文化和民俗風情,使讀者能真切感受到南江的煙火氣。作者對這些特色元素的精準抓取與細致描繪,展現創(chuàng)作者深入地方,探尋那些具有代表性、唯一性的文化元素,將其作為創(chuàng)作核心,讓作品充滿濃郁的地方文化韻味。
許鑫峰是文學新人,《鹽挑子》作為他的處女作當然有其稚嫩之處,但這一部作品依然是經得起深入閱讀和反復品味的。特定時代的社會風貌總會伴隨著復雜的人物命運,許鑫峰通過鹽挑子們的故事,將苦難、俠義、人性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為讀者呈現了一部充滿張力和深度的作品。那些散落在小說文本中的鹽粒,既是汗水的結晶,也是歷史的遺珠,更是照亮人性深淵的微光。當最后一粒鹽融入時間的傷口時,我們終于懂得,真正的救贖,或許就藏在那條永遠走不完的鹽道盡頭。
【作者簡介】陳崇正,廣東潮州人,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著有長篇小說《歸潮》《香蕉林密室》《美人城手記》《懸浮術》,小說集《折疊術》《黑鏡分身術》《半步村敘事》,詩集《時光積木》等。曾獲第五屆茅盾新人獎、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澳門文學獎等獎項。
責任編輯" "練彩利
特邀編輯" " 張"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