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h位于祁連山東段,海拔 2 040~4 874m ,境內(nèi)高山、峽谷、森林、草原等地形地貌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交錯分布,孕育了豐富的植物資源,其中有中藥材130 余種]。鐵棒槌(Aconitum Kusnezofii Reichb)為毛茛科烏頭屬植物,其塊莖多用作中藥材,性熱,具有祛風除濕、溫經(jīng)止血功效。其毒性極強,自古以來只作外用,很少內(nèi)服。系統(tǒng)調(diào)查了天??h野生鐵棒槌生長環(huán)境,于2022年在石門鎮(zhèn)開展了人工引種馴化栽培試驗,通過不斷觀察和試驗改進,取得顯著栽培成效,鐵棒槌人工栽培面積在天祝縣逐年擴大,已成為高寒山區(qū)農(nóng)民短平快致富產(chǎn)業(yè)。
1自然生長特征
1.1植物學特征野生鐵棒槌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 60~100cm ,塊根2~3個連生,單個塊根呈倒圓錐形。莖直立,粗壯光滑。葉互生,有柄,葉片近革質(zhì),掌狀,裂刻3條,深達葉片基部,裂片菱形,外緣有深淺不等的羽狀裂刻。總狀花序頂生,花軸光滑無毛,花萼5片,藍紫色,上萼片盔形,側(cè)萼片倒卵圓形,花瓣2個,無毛,有長爪。雄蕊多數(shù),心皮5個,無毛。果長 1~2cm ,種子有膜質(zhì)翅?;ㄆ?—9月,果期8—10月。
1.2自然分布特征野生鐵棒槌喜冷涼陰濕氣候,耐寒,適應性很強,在天??h多生長在海拔 2400~ 3500m 的山坡、林下、草叢及灌木叢中。在海拔2500m 的農(nóng)田水溝、地埂亦有分布,但較稀少。在海拔 2 600~3 000m 的陰坡分布較多,密集分布區(qū)密度達6株 /m2 。生長地氣候冷涼,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返青,返青后地上部分迅速生長,1個月可長高至 30~50cm 。生長期隨海拔升高而降低,低海拔2400m 地區(qū)生長期 130d 左右,高海拔地區(qū)為 120d 左右。由于年生長周期短,野生鐵棒槌根莖生長緩慢,從播種到長成商品藥材需2~3年或更長時間。
2自然生長環(huán)境
2.1氣候天??h野生鐵棒槌自然生長地年均氣溫 1.7qC ,最熱月8月平均氣溫 12qC ,生長期 120~ 130d,生長季 ?10C 積溫 750~1300°C ,年降水量400~650mm ,生長季降雨量 260~300mm ??諝鉂駶櫹禂?shù) 1~1.29 。春季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通過 0c 開始日為4月13—22日,秋季日平均氣溫 ?0?C 來臨日為9月7一19日。野生鐵棒槌自然生長地氣候整體特點是周年氣溫低,年較差小、日較差大,降水分布不均勻,年際變化明顯[3]。
2.2土壤天祝縣野生鐵棒槌自然生長地土壤隨海拔增高依次為山地黑鈣土(海拔 2 040~2 700m )山地灰褐土(海拔 2700~3200m )和亞高山草甸土(海拔 3 200~3 500m )。自然生長地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高達 11% ,碳氮比 10~14:1 ,速效鉀豐富,含量高達120mg/kg ,速效磷比較貧乏,僅為 10mg/kg ,土壤容重 0.85~1.49g/cm3 ,毛管飽和吸水量平均值 46.9% ,相對含水量平均值 40% ,pH中性或微酸性。
2.3伴生植物天祝縣野生鐵棒槌自然生長地伴生植物有垂穗披堿草、垂穗鵝觀草、苔草、早熟禾、異花針茅、野燕麥、冰草、高羊茅、中國馬先蒿、龍膽、刺豆、火絨草、唐松草、豬牙蓼、細葉鳶尾、委陵菜、鳳毛菊、毛茛、馬葡、銀蓮花、狼毒等,灌木有杜鵑、高山柳、錦雞兒、繡線菊、金露梅等,喬木有青海云杉、油松、圓柏、山楊、樺樹等。
3人工育苗
3.1苗圃地選擇參照野生鐵棒槌自然生長環(huán)境,人工引種野生鐵棒槌育苗地以半陽坡耕地為好,前茬作物最好為馬鈴薯或油菜。要求坡度 ?25° ,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肥沃。秋季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翻,利用冬季凍融降低土壤病菌蟲卵基數(shù),增加蓄水量,提高熵情。春季播種前再深翻1次,深翻前施充分腐熟的農(nóng)家肥 2 000kg/ 畝、過磷酸鈣 50kg/Ω 畝、硫酸鉀 20kg/ 畝作為基肥,深翻后清除雜草,暴曬數(shù)日,打碎土塊。然后沿等高線起寬 1.2~1.5m. 高 15~ 20cm 拱形壟作苗床,壟長依地形地勢而定,壟間留寬 30~40cm 的操作道,便于田間操作和排水。
3.2繁殖體準備野生鐵棒槌人工引種栽培育苗方法主要為種子直播育苗和塊根切芽育苗,兩種育苗方法的繁殖體為種子和塊根。
1)種子采集。多年生野生鐵棒槌植株11月份地上部分枯萎后,從地表處割下整個地上部分,帶回晾曬場,在陽光下晾曬3~4d,然后用橡膠輪胎來回碾壓,直到種子脫出。挑去地上莖稈,從底部碎渣中風選出純凈種子備用。
2)塊根采挖。11月份采挖野生鐵棒槌塊根,將其用 75% 酒精消毒后的菜刀切成帶芽塊根,每塊帶1個芽。然后在切口上撒草木灰消毒,將撒草木灰的切塊晾曬 3h 后與濕河沙按體積比 1:3 均勻混合后沙藏,次年春季檢查切塊,切塊愈傷組織長出須根后點播。
3.3育苗
1)種子直播育苗。以春季氣溫回升趨穩(wěn)后(4月下旬)播種為宜,播種量 7.5kg/hm2 。播前將種子和200kg 細河沙拌勻,均勻撒在拱形壟面上,覆蓋厚1cm 的腐葉土,頂部覆蓋草簾保濕。
2)塊根切芽育苗。與種子直播育苗期相同,但育苗前需秋季沙藏催根。春季挖出沙藏切塊播種。播種時在拱形壟面按株行距 10cm×10cm 挖深 8cm 播種穴,點播沙藏催根處理后的切塊。
3.4苗期管理播種后地表覆蓋草簾,保證出苗時土壤濕潤,避免出苗后陽光灼傷幼苗。出苗 15~20d 逐步揭去覆蓋的草簾。塊根點播后不用覆蓋草簾。幼苗長高到 5~10cm 后定期除草,并結(jié)合降雨追施磷酸二銨 5kg/Ω 畝,追肥間隔期 30d ,追施2~3次。播種1年后春季移栽。
4苗木移栽
幼苗栽培地選擇、整地、施肥等工序與苗圃地相同。4月下旬將直播苗或塊根切芽苗移栽到準備好的拱形壟面上,種子直播苗全部挖出后移栽,塊根切芽苗間苗移栽,每兩株之間移去1株,留下的苗木原地培養(yǎng)成商品藥材。苗木移栽時在拱形壟面上開行距 10cm 深 8cm 的淺溝,將直播苗或切芽苗按株距 8cm 豎放在溝內(nèi),覆土掩埋。
5田間管理
5.1除草幼苗全部出土后,應及時除草,趁早人工拔除雜草。切芽苗點播后拱形壟面滋生雜草時,隨時拔除。移栽苗每年除草3~4次,7—9月旺盛生長期要嚴控雜草,以防雜草與苗木爭奪水肥,影響光照
5.2追肥移栽苗木長出6~8片葉子時,第1次追肥,追施磷酸二銨 13kg/ 畝。開花前 20d 左右,第2次追肥,追施尿素 10kg/ 畝。開花結(jié)子期,第3次追肥,追施磷酸二氫鉀 15kg/ 畝。天祝縣耕地多為坡地,灌溉不便,野生鐵棒槌人工引種栽培地追肥前要關注天氣預報,最好在降雨前撒施肥料,以提高其利用率。
5.3打尖除需要留種子的地塊外,一般都在植株現(xiàn)蕾期至始花期打尖,抑制地上莖稈徒長,節(jié)約養(yǎng)分用于地下塊根膨大。一般每株留葉25~30片,摘取頂部 15~20cm 嫩梢。打尖后的植株,莖稈葉腋處又會萌發(fā)側(cè)枝,也要及時掐除,以免消耗養(yǎng)分。
6病蟲害防治
6.1病蟲害種類人工引種馴化的野生鐵棒槌主要病害有根腐病、猝倒病、葉斑病,暫未發(fā)現(xiàn)蟲害。根腐病主要發(fā)生于幼苗期,發(fā)病后塊根腐爛,地上部分發(fā)黃、枯萎。猝倒病主要發(fā)生于直播苗幼苗期,發(fā)病后幼苗枯萎倒伏,造成苗圃地缺株。葉斑病發(fā)生于6—8月旺盛生長期,發(fā)病后葉片出現(xiàn)淡黃色圓形小斑,隨病斑數(shù)量和面積增加,葉片焦枯脫落。
6.2防治方法中草藥生產(chǎn)提倡病蟲害綠色防控和有機栽培4。盡量選擇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nóng)藥或植物源農(nóng)藥。播種前用枯草芽孢桿菌微生物菌劑(有效活菌數(shù) ?20 億 )拌土防根腐病,用量 300~500g/ 畝,出苗后葉面噴灑哈茨木霉菌微生物菌劑(有效活菌數(shù) ?5 億 /g)2 次防猝倒病,每次用量 2~4g/m2 ,移栽后6一8月生長季噴施細黃鏈霉菌微生物制劑(有效活菌數(shù) ?2 億 /g )800~1000倍液2~3次防葉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