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 是用味覺臨摹的盛夏中國山水圖,是不同民族在歲月長河里共同譜寫的生存詩篇,能同時品出山林草木的芬芳與農(nóng)耕文明的踏實。清補(bǔ)的盛夏,是詩和遠(yuǎn)方,每道菜肴都是山河的切片,每口熱湯都翻騰著光陰的故事。
湯,是中國人的食療精髓,講究順時順候。 盛夏時節(jié),冬瓜薏米湯祛濕,百合蓮子湯健脾,均是消暑妙品。
廣東人最懂“清補(bǔ)”二字,溽暑漫喉時,一盅清湯便能令三焦沁透。廣府靚湯講究藥材與食材結(jié)合,喝湯棄料,湯能澄澈見底,藥材與食材的鮮融到一處,很似潮劇里婉轉(zhuǎn)的余腔,在舌尖纏繞。
我出生于上海,祖上廣東潮州人,從小也耳濡目染這湯里的乾坤。記得兒時,每到伏天,家中灶上就不得閑:老鴿、童子雞、排骨與各路參茸海味相互搭配,輪番登場。某年暑假,父母帶我初至香港,在“麗苑酒樓”吃到一盅椰肉燉雞湯,覺得那風(fēng)味很獨特,椰香清雅,黨參微甘,杏仁含蓄,清甜中有股溫潤力道,暑氣頓時消散三分。離港前夕,母親又帶我去上環(huán)采購湯料,德輔道西的老字號鋪子里擠滿山珍海味和中藥材,長大后我才知道,那塊地方過去叫“南北行”,是19世紀(jì)時期香港的金融貿(mào)易場,小說《胭脂扣》里,十二少就是南北行的富家公子。
后來我赴美讀研,每到入伏,唐人街便是慰藉鄉(xiāng)愁的福地。那里,許多掛著老匾的干貨店和藥材鋪讓我感覺恍若時光逆流,重返香港舊時。店里多是當(dāng)?shù)氐娜A人盤桓,偶爾有洋客 闖入,茫然四顧如同看西洋景,終不得其道而出。老板見我打著越洋電話詢問母親煲湯事宜,知我是個生手,也熱心地指點一二。紐約市規(guī)森嚴(yán),活禽買賣絕跡。當(dāng)時一位中學(xué)同學(xué)的外婆來陪讀,人生地不熟的,竟在唐人街菜場里與攤主通得暗語,購到了活雞,那真是異國他鄉(xiāng)的一樁奇事。她興奮地叫我們一眾老友去家中品嘗那碗現(xiàn)殺現(xiàn)燉的雞湯,湯水清澈如故土的月色。
盛夏的補(bǔ)湯,未必都需文火慢煨。昔日胃口懨懨時,母親也會做番茄豬肝湯來醒脾。她把番茄炒透起沙后添水,豬肝切薄片,裹淀粉, 往沸湯里一氽即好,口味酸甜。這湯看著簡單,要把豬肝切得薄如蟬翼、味道鮮嫩爽滑,不僅考驗刀工,對火候的把控要求也十分嚴(yán)苛。
水族之鮮也是消夏的妙品。諺云:“消暑吃鱔賽人參?!蓖?,我家住在上海的銅川路上,水產(chǎn)市場和曹陽菜場都近在咫尺。蟬聲浸透黃梅濕氣的小暑,我常隨母親去菜場買菜。那時我總喜歡看木盆里的鱔魚游弋,鱗光暗涌,攤主的竹刀在鱔頸輕巧一劃,黃鱔順勢褪下銀甲,現(xiàn)出玉帶白肉,此般市井之象一去不返,令我懷念。鱔筒湯配金華火腿片最鮮,母親將鱔段與火腿一齊丟入鍋中,綴以香菜,清雅脫俗。最險中求鮮的,當(dāng)屬西南山林的野菌湯。去年盛夏,我正懷著孕,師姐從云南寄來滿滿一箱山珍給我滋補(bǔ)——里頭有雞樅菌、青頭菌、見手青,還有許多菌子長得奇形怪狀,我和丈夫都叫不上名字,只得拿手機(jī)拍照后網(wǎng)絡(luò)搜索。師姐再三叮囑我“:一定要煮夠30分鐘,不然可能會‘見小人’?!贝搜砸怀?,倒讓惜命的我吃得有些忐忑。 那些天,家里整日飄著來自西南山林的清氣,菌湯鮮得像把整個雨季的云霧都燉了進(jìn)去。貴州龍里縣有道名湯叫“肉餅雞”,是將鮮菌、山雞和用 豬肉糜壓成的肉餅同煮,滋味鮮濃,層次豐富, 當(dāng)?shù)厝诉€喜歡以此湯為底涮火鍋。
今年家中新添了小老三,遠(yuǎn)在上海的母親便遷來北京同住,幫我一起照顧孩子們。立夏才過,她拿出不久前從浙江諸暨山農(nóng)那里購得的筍干,開始盤算起要做老鴨扁尖湯了。昨日醒來已是晌午,聞得滿屋彌漫鴨肉和春筍的香氣,見母親在廚房里有條不紊地煲著湯,此情此景,仿若回到了20多年前的夏日時光……
文火慢煨至骨酥肉融,不顯濁膩,喝一口,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
昂刺魚豆腐湯也很美味。這魚另名“黃辣丁”“黃頰魚”“鲿魚”,我到北京后,又知北方人叫它“嘎魚”。昂刺魚湯和鯽魚湯的做法一致,想要得到乳白如漿的湯色,得先把魚煎至兩面金黃,傾入沸水猛煮后添嫩豆腐,出鍋時撒一把蔥花和胡椒粉,即成。
文蛤、蟶子與冬瓜、絲瓜和苦瓜都是消夏良配。上海人常做的絲瓜蟶子湯,清 甜鮮潔,令我百吃不厭。蟶子要先放在水中,滴油靜養(yǎng)吐沙,焯水、去殼備用,隨后絲瓜清炒,加水與蟶肉同滾,再往湯里沉幾粒艷紅的枸杞,湯色便如朱砂落素絹一般可人。福建有苦瓜蟶子羹,在湯中添發(fā)菜絲,勾薄芡,口感上多了一縷醇厚。 山東的汆西施舌,湯清如玉池,蛤肉舒展,
太河宴里的山水交響
文 | 袁殿文
一直沒有來過遼寧本溪,恰逢這次出差,對本溪有了極為深刻的感受。從沈陽桃仙國際機(jī)場乘坐到本溪的機(jī)場大巴,所需時間還沒有從上海浦東國際機(jī)場到市區(qū)的長,感受到了本溪出行的便捷。而進(jìn)入本溪市后仿佛置身于郁郁蔥蔥的天然花園,更是顛覆了我對本溪的印 象,上網(wǎng)查詢后得知,據(jù)2022年底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本溪的森林覆蓋率達(dá)到了76.31%,有“綠色鋼都”“楓葉之都”“中國藥都”的美譽(yù),同時擁有“奇洞、名山、秀水、溫泉、楓葉、民俗”六大名片。
當(dāng)?shù)嘏笥训慕哟裏崆槭前l(fā)自內(nèi)心的,同時為了展現(xiàn)本溪的底蘊(yùn)和特色,朋友特地安排了當(dāng)?shù)刈顬楠毺氐奶友?,令我很是驚艷。
太子河穿過遼東群山的褶皺,在本溪城下挽了個碧玉般的河灣。太河宴不是雕梁畫棟間的宮廷盛宴,而是流淌在河畔人家灶臺上的山水長卷。滿族的山林野趣、朝鮮族的清澈利落、漢族的渾厚綿長,在沸騰的鐵鍋里達(dá)成微妙的平衡。當(dāng)長白山余脈的云霧漫過窗欞,一席太河宴便成了打開關(guān)東山水的味覺密鑰。以太子河鰲花魚為主料,掛漿后入鍋炸制,配上菠菜炸制的青松,其滋味之妙,不亞于劉姥姥在大觀園吃茄鲞的感覺。而以太子河的另一種細(xì)鱗魚為原料,采用三種不同技法烹飪出的三味細(xì)鱗魚,風(fēng)味各異,更是視之美觀,食之得味。
本溪人采擷四季的產(chǎn)物如同收集山水畫里的不同皴法。五月槐花是滿族餑餑的天然香料,七月山葡萄在朝鮮族阿媽的陶甕里釀成紫紅瓊漿。寒冬,懸在屋檐下的凍秋梨會在年夜飯時化成蜜汁,滴落在熱騰騰的粘火勺上。
太河宴的妙處在于不同文明的味覺對話從不違和。滿族“八大碗”的厚重遇上朝鮮族冷面的清冽,酸菜白肉血腸的熱氣與打糕的柔韌相映成趣。老饕們總說,嘗一口蘇子葉包裹的黏豆包,能同時品出山林草木的芬芳與農(nóng)耕文明的踏實。
炭火是這場盛宴的總指揮。泥爐里的核桃炭燃起幽藍(lán)火焰,炙烤著滿族烤羊腿的豪邁;小市羊湯現(xiàn)在幾乎是一張城市名片,而小市一莊的創(chuàng)新文旅也是本溪發(fā)展的一個生動寫照。
朝鮮族石鍋在余燼中保持溫度,讓拌飯底的鍋巴始終酥脆;漢家的銅火鍋吞吐著山珍海味,蒸汽在梁柱間繪出朦朧的山水。三種火候,三重滋味,在杯盞交錯間奏響關(guān)東炊煙的交響。
溪湖早市的豆腐坊總在寅時開磨,石磨轉(zhuǎn)動的聲響混著豆?jié){香氣漫過青磚巷陌。朝鮮族阿爸依守著百年醬缸,榆木杵搗碎黃豆的節(jié)奏,和著太子河的水聲自成韻律。這些晨光里的勞作場景,都是太河宴的隱秘序章。
當(dāng)晨霧再次籠罩本溪水洞,洞中暗河與太子河的清流在地下悄然相匯。就像太河宴里的百般滋味,看似各自精彩,實則同根同源。 這席流動的盛宴,是用味覺臨摹的關(guān)東山水圖,更是不同民族在歲月長河里共同譜寫的生存詩篇。在這里,每道菜肴都是山河的切片,每口熱湯都翻騰著光陰的故事。
苦夏吃苦菜
文 | 鄭國麗
小時候,我家房前屋后都種有苦瓜。苦瓜青翠欲滴的葉片舒展著,細(xì)長柔軟的莖蔓攀爬在棚架之上,小小的黃花點綴其間,在炎炎夏日撐起一片陰涼。那時的我格外不喜歡苦味,被父母要求吃下苦瓜時,眉毛都不 由自主地皺到了一起。然而,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苦瓜的那點苦味反倒成了我的心頭好。作家張小嫻曾說過一句話:“當(dāng)你愛上苦瓜的味道,或許已經(jīng)不年輕,至少也走了一半人生路程?!蔽覍Υ松钣型小?/p>
明代詩人釋函曾為苦瓜寫下“苦瓜生五嶺,賴以解炎毒”的詩句。夏日,我喜歡將苦瓜切成略厚的薄片,用油鹽炒熟,不沾染任何葷腥,只讓那點清苦在舌尖綻放,入喉入心。美食家蔡瀾?yīng)殑?chuàng)了一道別具一格的美食“苦瓜炒苦瓜”,這道菜的做法是將一份苦瓜中的一半用水煮一兩分鐘,撈出后瀝干水分,再與另一半同炒。這樣做出的苦瓜,兼具柔軟和爽脆的口感,十分特別??喙吓c雞蛋、肉等同炒時,雞蛋和肉等沾染不到苦味,這便是苦瓜的“君子之風(fēng)”,因此苦瓜也被稱為“君子菜”。其實,苦瓜還有一個很風(fēng)雅的名字——錦荔枝,因其表皮凹凸不平形似荔枝而得名。
盛夏時節(jié),另一種應(yīng)季蔬菜——萵筍,也自帶苦味。小時候,我讀過格林童話《萵苣姑娘》。故事開頭,一位妻子很想吃屋后花園里綠油油的萵苣,說如果吃不到的話會死,但那萵苣是女巫種的……那時的我,不知幻想了多少次,萵苣一定很美味吧!后來我在網(wǎng)上查詢,才知道萵筍就是一種莖用萵苣。嗯,萵苣的確很好吃。
萵筍的日常吃法是將其切成細(xì)絲,開水中焯一下后過涼水,再加少許鹽和蒜泥涼拌。這道菜雅致得很,吃起來有種草本特有的清爽微苦感,落胃后渾身燥熱氣息消散,周身清涼。 難怪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提到:“夏天誰都想吃一點涼的東西?!庇葹橹档靡惶岬氖牵瑒?nèi)トn筍的葉子時,斷面處滲出的白色乳液,據(jù)說是萵苣素,它既能清熱解毒,還可以刺激消化系統(tǒng),增進(jìn)食欲。
周末居家時,我會用苦苣做沙拉。將苦苣洗凈、切段,放入透明玻璃大碗里,再放入一剖為二的圣女果、汆熟的銀耳和大杏仁, 滴入新鮮檸檬汁,放入色拉醬,拌勻而成。這道沙拉營養(yǎng)豐富,色澤繽紛,酸、甜、苦、香等各種味道交織,苦苣帶來的苦味尤其刺激味蕾,令人食欲大開,是適宜夏日食用的一道美味佳肴。
多年前,我偶然在超市貨架的角落里邂逅了龜苓膏。第一次品嘗,就被其獨特的外貌和味道深深吸引——質(zhì)感細(xì)膩柔滑,就像一塊黑褐色的果凍,浸潤在深棕色的液體中。入口的瞬間,帶著中藥材特有的苦味,緊接著是恰到好處的回甘,清涼直透心底。
后來,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段視頻,才知道龜苓膏的配方很厲害。原來,它是用龜板、土茯苓和生地精心熬制而成的,還加入了金銀花和蒲公英。這些原料個個都是“養(yǎng)生高手”。龜板和生地能養(yǎng)陰生津、滋陰潤肺,而土茯苓和金銀花則能清熱解毒、消除炎癥。因此龜苓膏能為炎炎夏日帶來一絲清涼與健康。
《本草綱目》也提到:“苦菜,久服,安 心益氣,輕身、耐老。”
苦夏來了,不妨吃點苦菜,以苦解苦,益處多多。
文昌追夏
文 | 于 斐
人生需要突發(fā)奇想。自從去年和姐妹開啟 了說走就走的旅行之后,跨季臨水去追夏是我 們不成文的默契。去年冬季赴西雙版納瀾滄江, 初秋奔向青島 ;今年避開清明小長假,我們利 用休假迫不及待來到了海南文昌。抵達(dá)??诿?蘭機(jī)場,在一樓乘坐高鐵,20分鐘就能順利抵達(dá)文昌。文昌在唐朝貞觀元年時以文昌河而得名,當(dāng)?shù)孛耧L(fēng)淳樸,民俗良善,很符合“偃武修文”的氣質(zhì)。我們在龍樓鎮(zhèn)的老街上閑逛,黃昏清風(fēng)徐來,氣溫清涼宜人;明月初顯,棕櫚葉旖旎搖曳;一排排騎樓肅立,既有著傳統(tǒng)的神秘氣息又兼具現(xiàn)代的親和力。來到文昌,必定要到老爸茶店。老爸茶店不僅是一個品嘗美食的地方,更是一個交流情感、感受文化的場所。
走進(jìn)一家叫作“清星傳統(tǒng)老爸茶”的店鋪,只見當(dāng)?shù)鼐用袢宄扇簢蛔?,我們聽不懂?dāng)?shù)胤窖裕犓麄円謸P頓挫的語調(diào)、看他們彼此呼應(yīng)的神態(tài)應(yīng)該是在話家常,濃郁的海南風(fēng)情撲面而來。店員大嬸們用海南普通話招呼我們看實物點餐,新鮮出爐的各色中式蒸點熱氣騰騰,讓我們有點眼花繚亂。斑斕糕是首選,翡翠綠的顏色映入眼簾,清新的草木香沁人心脾,還有拌五指山野菜、清蒸蝦餃皇、黃米馬拉糕、豆豉蒸排骨、蘿卜燉毛肚,每人還點了一碗抱羅粉。大嬸對我 們適時叫停:“店里好吃的東西有很多,明天還可以再來光顧。”
抱羅粉是文昌獨有的,酒店早餐里的粉是“基本款”,熱燙的粗米粉撈起,調(diào)料自己搭配,可以選菌菇雞湯,也可以選蘿卜牛腩湯,加入酸菜、牛肉丸、花生碎、蒜蓉末,湯底清新,口感酸爽。文昌鋪前老街上的舊館子既顯年代感也更具人情味,招牌上寫著老字號的抱羅粉店開了30多年,屬于“尊享版”。手工自制的滑溜米粉筋道又彈韌,牛骨清湯湯底濃郁不膩味,牛筋、牛腩凸顯霸氣, 再配上紅皮小花生、酸筍、泡椒、海蠣肉、橄欖菜,就是地道的文昌味。和當(dāng)?shù)厝碎e聊,問哪一家店的文昌雞最正宗,文昌人的回答很硬氣——“我們不吃文昌雞,我們的原創(chuàng)是瑞豐椰奶雞”。就地取材,新鮮的椰子肉與椰子水共同榨汁,倒入鍋里與散養(yǎng)的瑞豐雞同煮到沸騰。椰子的清香裊裊,白色的湯底汩汩,越煮越像牛初乳,開鍋后先喝一碗椰汁雞湯,可口香甜,滑嫩的雞肉蘸上文昌特有的小青檸沙姜料汁下肚,倍感原汁原味最為難能可貴。
我的姐妹踏上文昌的第一天就和我說,國內(nèi)所有的椰子都來自海南,海南所有的椰子都來自文昌。我說然后呢?她說她要把自己“吃成一個椰子”。入鄉(xiāng)隨俗,每天捧著一個椰子是我們的必修課。
在海邊漫步,每一處海灣都可以邂逅到不同的小確幸。酒店附近的淇水灣,海水清透,碧波如洗,浪花輕靈活潑,不足半小時就可以撿到滿滿一袋貝殼。
沿著環(huán)島公路,我們又去了月亮灣,那里有類似馬爾代夫的廊橋和亭榭,還偶遇了名為“海上圖書館”的咖啡店。冠有“亞洲第一燈塔”之稱的地標(biāo)性建筑木蘭灣更值得推薦,那里有蜿蜒綿長的海岸線,一望無垠的海面更清寂更遙遠(yuǎn), 礁石區(qū)的青苔仿佛在給天空寫信,浪花便是它們勤快的郵差。小海星藏匿蹤跡,寄居蟹悄悄在腳邊迅疾穿行。在問??Х瑞^門口的庭院里小坐,生椰咖啡俘獲了我的心,舉起印著燈塔圖案的紙杯,我們向大海致敬。如果不是要趕時間,可真 想在木蘭灣露宿一晚,在寧靜的夏夜,遙望繁星點點,聆聽海浪陣陣。
著實震撼到我們的是東郊椰林,高聳的椰子樹錯落有致,組成了迷宮森林。椰子樹種在沙丘上,穿越椰子林就可與大海親近。借著海浪的沖力,有人在玩沖浪板,有人在挑戰(zhàn)沙灘摩托,累了倦了就手捧一只椰子,等夕陽西沉,看晚霞滿天。
我的好姐妹除了拾貝殼、挖海星,還去了石頭公園撿石頭。那些海蝕巖體歷經(jīng)了千萬年的風(fēng)化雕琢,姿態(tài)萬千,它們靜默無言,仿佛存儲了海水的記憶。在南碼頭的小漁村落里,信步走進(jìn)一家私人小餐館,體驗一餐最新鮮的海味。蔥姜燴海螃蟹、白灼鳳尾蝦、蒜蓉蒸帶子……最喜歡的還是小鮑魚,每一個都經(jīng)熱油 煸過,再放豆豉、蒜蓉蒸透,毫無生腥氣。最后來一碟椰子飯收尾,滾燙的糯米飯放在一瓣瓣椰子上,清甜軟糯,粒粒生香。
返程候機(jī)時不忘在機(jī)場點了一杯清補(bǔ)涼,椰奶里混合著紅豆、綠豆、龜苓膏、小青檸、 百香果、椰果粒等多種“小可愛”。又打包了南洋風(fēng)味的奶茶帶上飛機(jī),我們此次的追夏之旅落下了帷幕。
文昌的風(fēng)景無需濾鏡,清麗淡雅是它的神韻;文昌的美味無需特調(diào),氣定神閑是它的底色。 踏足這座小城,慢慢走,細(xì)細(xì)看,不倉促,不慌張,想起歐陽修的詩句:“風(fēng)高月白最宜夜,一片瑩凈鋪瓊田。清光不辨水與月,但見空碧涵漪漣?!比松彩侨绱?,心底里始終存有一方凈田,適時給自己清靜滋補(bǔ),保持微涼不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