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閱讀《物理視角讀唐詩》這本書,我的內(nèi)心充滿了疑惑:唐詩是浪漫與文學的代表,物理則是理性與科學的象征,二者毫無關聯(lián)啊。讀完序言,我的認知被打破了。正如作者所說,用科學的眼光看詩歌,讓詩歌帶上科學的色彩。
作者曹則賢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物理科普界聲名遠揚。這本《物理視角讀唐詩》,是他多年心得的結晶。全書收錄了43首唐詩,從王維的《使至塞上》,到李白的《古朗月行》,再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首首經(jīng)典,句句精妙。
高中語文課程中,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這首詩廣泛流傳,卻第一次被從霜、霧等物理角度進行解析。曹則賢說,“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情景符合物理學中的丁達爾效應。我突然想到,第一次接觸丁達爾效應,好像就是在高中語文課上,語文老師說過,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其實已經(jīng)非常先進,所以古代詩歌中常有體現(xiàn)。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詩中的白云飄動,看似尋常的自然景象,背后卻涉及現(xiàn)代物理知識。古人雖沒有現(xiàn)代的氣象學理論,但通過對云的形狀、顏色、動向等細致觀察,總結出許多與天氣變化相關的經(jīng)驗,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諺語。這些經(jīng)驗不僅用于指導日常生活,也被詩人巧妙地寫入詩中,這既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人在大氣現(xiàn)象觀察中的實踐智慧,也展現(xiàn)了他們對自然規(guī)律的早期探索。
在《物理視角讀唐詩》一書中,我非常認同作者的觀點。他提到,人們長期忽視《春江花月夜》中的科學性,這是值得反思的現(xiàn)象。其實,只要留心便會發(fā)現(xiàn),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真實地蘊涵著無數(shù)的科學寶藏。每次讀唐詩,我都會油然而生出一種民族自豪感,生在華夏,怎能不自豪?
《物理視角讀唐詩》是一本極具創(chuàng)意和價值的書籍。它打破了文學(文科)與科學(理科)之間的學科界限,讓我們在欣賞唐詩的優(yōu)美意境時,也能領略到物理的奇妙世界。對于讀者而言,這是一次全新的閱讀體驗,讓人重新發(fā)現(xiàn)唐詩和物理的魅力。這本書不僅是對唐詩的重新解讀,更是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一次致敬。它提醒我們,中華民族擁有著悠久而燦爛的科學文化傳統(tǒng),這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值得深入與傳承。古代先人的科學探索精神,激勵我們在現(xiàn)代科學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源自“今日頭條\",蓉若薦稿)責編: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