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輩子語文教師,案頭總有書的身影。讀書對教師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早年求學時,讀書未得高人指點,主要靠自己摸索。做了教師之后,我深感自己讀得太少,教學中處處捉襟見肘,于是千方百計擠時間讀書,力求做到“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用書中瓊漿滋養(yǎng)自己的精神世界,再將所感所悟傳授給學生。
我高中時期的語文老師是國學大家黃侃的弟子,滿腹經(jīng)綸,連給作文寫評語都富有文化意蘊,妙筆輕點,就能讓文章切題。古詩詞大家葉嘉瑩回憶她的老師顧隨先生上課的情形,也說是“飛揚變化、一片神行”,言有盡而意無窮。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的學生寫文章提及袁先生教白居易的《琵琶行》,講到“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時,眼里充滿了淚光。這些先生們,學問淵博源于讀書,內心柔軟也與讀書緊密相關。讀書,才有精神的豐富和優(yōu)美。
每個人的一生,都要迎接各種挑戰(zhàn),克服諸多困難,讀書能讓人從多種多樣的人生正反經(jīng)驗中獲得啟迪與智慧,提高自己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尤其是閱讀經(jīng)典,能讓人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鍛煉出一個清醒的頭腦和一顆富有感受力的心,明世事人情,育生命自覺。我自己在閱讀經(jīng)典時,就常常有精神的震撼與喜悅。
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無論發(fā)達到什么程度,人的心靈發(fā)育、精神成長都離不開經(jīng)典與優(yōu)秀讀物的滋養(yǎng)。這些讀物是千百年來人類文明積累與提煉出來的智慧結晶,或者說是認識人生、認識社會的常識。然而,常識也最易被人輕視乃至忽視,尤其是在信息過載的今天。我已是鮐背之年,讀書依然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精神成長的源泉。
讀書,如春雨般無聲地滋養(yǎng)著我們的人生。愿更多人在讀書中收獲啟迪和成長,在讀書中將人類的美好與智慧代代傳承。
(于漪:“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