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近11億人,其中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10.50億人,占網民整體的 95.5% 。短視頻作為知識與文化傳播載體的作用日益增強,在現代社會信息傳播中起著重要的渠道作用,尤其是對青年群體頗具影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大學生學習知識、塑造靈魂的重要課程,更是思政課教師塑造新人的關鍵課程。藝術院校思政課面臨授課內容與高中階段存在一定重合、藝術院校學生理論基礎相對薄弱等問題,導致思政課程的吸引力較低,甚至被視為“低效課程”。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一文中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因此,藝術院校應重新審視短視頻在思政課中的作用,提高短視頻在思政課中的使用效率,實現育人功能的提質升級。
一、短視頻對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的三重影響
關于短視頻的定義,本文這里所討論的短視頻是指短視頻平臺上傳播篇幅較為短小(一般指5秒鐘以上、5分鐘以下)的視頻影像。2短視頻具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互動性強、受眾面廣等特點,從教育傳播視角審視,短視頻對藝術院校思政課存在三重影響。
(一)短視頻深刻影響藝術院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及話語表達
短視頻自身具有碎片化、互動性強等特點,已經深度影響藝術院校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盎ヂ摼W已經成為當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長空間、“第六感官在網絡視頻(短視頻)、網絡直播、網約車用戶中,青年都是主體。\"3對藝術院校學生來說,短視頻媒介和專業(yè)學習方式高度契合,具體表現為兩方面:其一,短視頻數量巨大,傳播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學生可以成為“被動接收者\"或者是“主動獲取者”。被動接受者是將自主選擇權移交給算法,由算法根據用戶的偏好進行信息篩選,系統捕捉到個人的興趣愛好之后便根據個人喜好推送相關內容,這就在無形中阻斷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獲取。而思政課教師可以根據課堂要求安排相關視頻進行教學,將學生從短視頻的“被動接收者\"轉為“主動獲取者”。其二,短視頻平臺已經成為藝術院校學生話語表達的新舞臺,有助于推動專業(yè)實踐與價值傳播相結合。藝術院校學生基本具備一定的才藝,他們可以將自身繪畫、音樂、舞蹈等方面才藝表演制作成短視頻,構建“創(chuàng)作者一傳播者\"的雙重身份,將思政元素與動漫、音樂等青年文化符號相結合,實現價值觀傳播。另外,藝術院校學生也可以通過短視頻快速學習、借鑒網絡上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及時更新知識儲備。
(二)短視頻影響藝術院校思政課的教學形式與課堂效果
短視頻資源的有效運用能夠深度重塑藝術院校思政課的教學邏輯。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學形式從單向灌輸轉變?yōu)橐暵犎诤?。藝術院校學生思維活躍且動手能力強,更容易接受畫面、聲音、圖片等學習形式。因此,思政課教師運用短視頻輔助教學,通過聲音、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啟發(fā)學生思考,避免學生因知識的理論性過強而喪失學習興趣。教學中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或者案例教學法時,教師適當增加短視頻,能夠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能夠吸引學生多參與、多思考,教學效果更顯著。另一方面,藝術院校思政課將實踐教學和專業(yè)課結合,助力學生釋放主體性,主動學習效果更顯著。藝術院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經常要求學生采用制作短視頻的方式完成實踐作業(yè),學生在完成實踐作業(yè)后便積攢了一定的短視頻資源,這些資源可以運用于思政課堂。學生制作的內容,更加容易引起其他學生的共鳴,課堂效果更加顯著。藝術院校學生通過專業(yè)課學習掌握唱歌、跳舞、書法等才藝,再由思政課教師引導,將專業(yè)課所學的才藝和實踐作業(yè)相結合。例如,舞蹈專業(yè)學生可以將日常練習內容制作成短視頻進行分享,直接影響課堂效果。
(三)短視頻加強藝術院校思政課的教學創(chuàng)新與特色塑造
一方面,短視頻通過革新教學邏輯與整合專業(yè)資源,推動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因此,課堂上合理使用短視頻來輔助知識點講解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目前,思政課教學中普遍存在說教過重、說服力欠佳、感染力不足的情況。藝術院校學生理論基礎相對薄弱,普遍難以掌握理論性比較強的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運用短視頻可以調節(jié)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點。例如,學生座談會上部分學生反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畏難情緒。而短視頻可以將抽象理論轉化為情景劇、動態(tài)圖文等視覺化內容,以畫面、音樂與節(jié)奏的多維表達代替教師的單向說教。另一方面,短視頻以“專業(yè) + 思政\"融合實踐塑造課程特色,可實現課堂與社會雙循環(huán)。短視頻是實現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渠道。教師布置實踐作業(yè),讓學生進行實地調研,并最終以短視頻的方式呈現他們的所思所感,給予學生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的舞臺。而學生的實踐作品可以運用于思政課堂,這也有助于充分發(fā)揮藝術院校的資源優(yōu)勢,打造藝術院校思政課自身特色。
二、短視頻與藝術院校思政課融合的三重困境
思政課是一門育人課程,短視頻在思政課中的使用也能夠增強育人的功能,但同時教學中短視頻資源的使用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短視頻資源的來源良莠不齊
思政課對短視頻需求量大,但短視頻資源來源龐雜。教學過程中,教育部所提供的課件是作為基礎課件使用的,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增加藝術院校的特色,增加一些個性化調整。正常情況下,一節(jié)課使用 1~2 個短視頻,總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而思政課教師在教育部基礎課件上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短視頻的需求量就可能增加 1~2 個,總視頻需求量在20個左右,這個數量是巨大的。教師一般從央視頻、抖音、快手等平臺篩選短視頻資源。一方面,短視頻資源內容的權威性、專業(yè)性需要認真考量;另一方面,官方視頻資料雖具權威性,但形式偏向于傳統,思政課教師仍需要補充一些個性化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有可能使用社交平臺上某些存在歷史細節(jié)錯誤或過度娛樂化的視頻。
(二)短視頻資源的應用條件嚴格
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中短視頻的使用效果受多重因素影響。首先,教師需注意播放時機,上課5分鐘后播放易使學生從學習狀態(tài)轉向娛樂放松,而臨近下課播放學生則會因注意力分散難以有效吸收內容。其次,短視頻類型須精準匹配學生興趣與教學需求。短視頻涵蓋熱點事件、時事新聞、自然風光等12類內容,教師需篩選既能引發(fā)藝術院校學生共鳴又符合教學場景的素材,尤其需規(guī)避灌輸式、說教性過強的作品,以免引發(fā)部分個性鮮明的學生的逆反心理。再次,短視頻能否真正實現其教學價值,關鍵在于視頻的啟發(fā)性與情境代入感。教師常面臨通過短視頻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的挑戰(zhàn),這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安排。因此,短視頻教學需從使用時間節(jié)點、內容匹配與引導策略方面下功夫。
(三)短視頻資源內容的適配性不足
短視頻的適配性直接影響課堂成效。授課過程中,如視覺藝術專業(yè)的學生,他們對視覺形象比較敏感,對于觀看效果有比較高的要求。并且,思政課教師在授課過程如果未選對短視頻,出現短視頻內容與授課內容不銜接,或二者表達的意思不一致的情況,都會直接影響藝術院校思政課的育人效果。同時,對短視頻時長的控制也很關鍵,短視頻時長 3~5 分鐘較合適,超過5分鐘,學生就容易轉移注意力。如果使用的短視頻過長,超過10分鐘,也容易導致課堂節(jié)奏松散。
三、短視頻增強藝術院校思政課育人功能的實踐進路
(一)打造短視頻資源庫保證來源質量
構建短視頻教學資源庫需從創(chuàng)作主體維度入手,拓展資源獲取途徑。首先應強化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地位。一方面,教師在短視頻資源選取方面,應著力打造“主流媒體十高校矩陣”的立體化資源庫。除了在央視網等官方媒體上尋找資源,教師還要注意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學生喜愛的軟件上選取敘事視角多元、價值導向鮮明的短視頻。教師還可以打造高校矩陣,從知名大學的官微、視頻號,自身院校的官微、視頻號中選取資源,幫助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另一方面,教師在政治立場、理論素養(yǎng)及主導課程方面具有優(yōu)勢,能夠精準把握教學內容與意識形態(tài)導向,在制作原創(chuàng)短視頻的過程中可以實現知識點結構化串聯,確保教學邏輯的完整性與連貫性。教師可以采用師生協同創(chuàng)作的模式,把控理論框架與價值導向,讓藝術專業(yè)學生運用專業(yè)技能參與視頻制作,共創(chuàng)高質量短視頻資源。
其次應激活藝術院校學生的創(chuàng)作主動性。藝術生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yǎng),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研讀經典著作,尤其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運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理論闡釋與藝術轉化。此類創(chuàng)作成果具有創(chuàng)作者優(yōu)勢,學生之間更易形成認知共鳴,發(fā)揮朋輩教育的價值。同時,實踐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優(yōu)質影像素材應納入資源庫建設體系。產生于真實教學場景的教學資源兼具專業(yè)示范性與教學啟發(fā)性,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具身體驗。通過系統化整合上述短視頻資源,教師可構建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的短視頻資源矩陣,進而提升藝術院校思政課育人的實效性。
(二)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應用短視頻資源
在藝術院校思政課使用短視頻作為教學媒介應遵循教學規(guī)律與學生學習習慣。教師應把控上課的節(jié)奏,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提前安排好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不同場域、不同形式特點的需求,充分發(fā)揮短視頻的優(yōu)勢,讓學生能夠與教師的授課思路同步,確保教學張弛有度。
課前教師可以適當播放一些正能量或者是與當天授課內容相關的短視頻,發(fā)揮短視頻的認知喚醒功能,將學生逐步帶人學習環(huán)境。例如,在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四章“資本主義的本質及規(guī)律\"的課堂教學時,教師提前播放與《資本論》相關的短視頻,介紹馬克思撰寫《資本論》的背景,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正式授課之前建立初步認知圖式。
課中教師應選取適當的短視頻播放,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榜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內容比較抽象,有效利用短視頻資源能夠將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破解藝術院校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的問題,避免學生因理論性太強而產生抵觸心理。同時,課中所播放的視頻時長建議維持在3一5分鐘,并且要與核心知識點之間形成強關聯。如播放《摩登時代》的經典片段幫助學生理解剝削機制,讓學生直觀感受資本家剝削的殘酷性,進而能夠與教師的授課內容同頻共振。
課后教師可采用短視頻形式來安排課后作業(yè),構建\"觀測一思考一轉化\"的作業(yè)閉環(huán)。藝術院校的學生對于能夠充分發(fā)揮個性的作業(yè)往往比較關注。教師在布置觀看短視頻為主的課后作業(yè)時,應選取能幫助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理論或者是與理論相關的現實問題的短視頻,并在觀看短視頻之前提出相關思考問題;作業(yè)設計應遵循“10分鐘問題 + 結構化問題\"模式。教學實踐表明,課前、課中和課后短視頻的恰當應用能夠為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新的實踐范式。
(三)運用短視頻拓展教學內容
基于國家\"大思政課\"建設的要求,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應通過實踐育人與賽事驅動的雙向機制,實現學生理論能力向實踐能力的轉換,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實踐教學是與理論教學相對的教學形式,主要指“實際考察、操作為主的教學活動\"[4]。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關鍵在于突出實踐導向,而藝術院校在開展實踐教學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有很多種,比如語言表達類的實踐教學、認知類的實踐教學、交往性的實踐教學、生產性的實踐教學等。5無論哪一種實踐方式,學生作為主體,都能將所思所想所獲運用短視頻表達。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制作的優(yōu)秀作品則可以運用于課堂,輔助教學內容。思政課程融入專業(yè)實踐環(huán)節(jié),可以引導學生在編創(chuàng)紅色主題作品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實現實踐作業(yè)反哺教學的目的。另一方面,“以賽促教”機制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提升教學實效:一是通過“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大賽等國家級賽事,學生可實現從理論領悟到呈現作品的轉變;二是在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第三只眼看中國\"等國際賽事的過程中,可形成“教師理論指導一學生技術實現一師生協同優(yōu)化\"的雙向提升模式;三是教師可將中國“互聯網 + ”大賽等獲獎作品進行教學優(yōu)化改造,提升教學案例更新率。另外,實踐教學與賽事的共同推進,能夠發(fā)揮協同育人作用,拓展教學空間,從而提升育人效果,促進藝術院校學生專業(yè)創(chuàng)作能力和思政素養(yǎng)共同提高。
四、結語
短視頻作為新型媒介,對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師而言,能夠為教師教學提供技術支撐,同時也存在內容適配性與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挑戰(zhàn)。當前短視頻面臨來源良莠不齊、應用條件嚴格、運用效果不佳等現實困境。綜合來看,打造短視頻資源庫,同時將短視頻合理融入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尋找合適的教學內容,能夠進一步發(fā)揮短視頻資源的作用,提高藝術院校思政課的影響力、吸引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7-13.
2何昶成.中國短視頻創(chuàng)作倫理美學問題研究:緣起、思辨與啟示[J].藝術傳播研究,2023(5):63-74.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青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
[4]王虎丹,易榮偉.關于提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6):55-57.
[5]李敏,包松松.提升“大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的路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3(9):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