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弘揚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明確指出,要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學科課程教材。語文學科正是載體之一。語文學科以理解和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基礎,以涵養(yǎng)高尚審美情趣、厚植中華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為重點,以全面提高語言文字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課程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成為學生的一本活教材。通過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學生能接觸到大量的優(yōu)秀經典作品,了解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藝術風格。這有利于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豐富他們的語言表達和修辭技巧。同時,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也離不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支撐。在語言積累與運用中,古詩文誦讀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感知力,漢字演變、成語典故的學習則可以深化學生對漢語特性的理解;在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中,諸子散文的思辨性內容以及傳統對聯、詩詞格律的邏輯結構,可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審美鑒賞提升中,古典詩詞的意境營造、戲曲藝術的表演形式,能幫助學生形成高雅的審美趣味。因此,語文素養(yǎng)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在高中階段形成了“雙向賦能\"的關系:傳統文化可以為語文學習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而系統化的語文教學則可以推動傳統文化從知識記憶轉化為精神內化。這種融合不僅能助力學生應對未來挑戰(zhàn),更能在文化傳承中彰顯語文教育的時代價值。
(二)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基因與歷史智慧,是國家文明最深厚的軟實力與核心競爭力。通過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強自豪感和認同感。這對于提升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更加深入地思考、表達和創(chuàng)造。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加深其文化底蘊,而且能激發(fā)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興趣,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基,涵蓋廣泛而深厚的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選取古詩詞、經典文學作品、古代傳說等材料,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學生通過學習和欣賞古代文化作品,可以探尋歷史的痕跡,進而培養(yǎng)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認同感。
(三)有助于發(fā)展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流傳千年,正是因為它具有豐富的思想和深邃的智慧。通過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學生可以了解到各種不同思想觀念的碰撞和相互融合,并從中培養(yǎng)出審視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意識。這可以幫助他們發(fā)展批判性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為其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陰陽\"的辯證思維,強調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教導人們從對立面看待問題,促進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產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多方面因素,他們的綜合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得到提升。
(四)有助于培養(yǎng)人文關懷和道德修養(yǎng)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強調仁愛、孝道、忠誠等道德觀念。這些道德觀念根植于我國歷史文化中,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讓學生有更深的道德修養(yǎng),就必須讓他們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理解其中的道德思想和價值觀,讓他們成為真正具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通過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學生能感知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從而培養(yǎng)出關懷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關注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重視道德修養(yǎng),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的人生道路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要代表,強調人的德行和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對于經典文本的閱讀與解讀,學生可以培養(yǎng)仁愛之心,增強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課程的路徑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探求文化印跡
高中語文教材是學生最直接地吸收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工具。教材中選入的古代文學作品都是融合經典性、審美性和教育性的美文。教師應對選文保持敏感性,深入挖掘詩詞、文言中的文化符號,實現文化意義的現代轉譯,讓經典在新時代重新煥發(fā)生命力。同時,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文學知識,還應注意挖掘課文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元素,將文學訓練與文化訓練轉化為“知一情一行”的漸進過程,使學生在語言積累中傳承文化基因,在文化認同中提升文學素養(yǎng),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旨歸。從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傳統、民族心理、價值觀念以及思維方式上探求更深層次的文化視點,以便更好地為學生展現每一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化特質。[2]
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的《陳情表》中,全文圍繞作者“盡孝”與“盡忠\"的矛盾沖突展開,突出表達了李密至誠的親情和至忠的決心。面對這樣一篇情真意切的古文,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結合自己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歷去感受孝道和忠義,思考古往今來的文化精神內核。再如,講授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韓愈的《師說》時,教師可以從文中提出的疑問入手,提煉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從師求學的原則,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感受古人讀書的方法和態(tài)度、求學的勤奮、對師長的尊敬。教材中的內容涉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以教材為中心,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通過對文章內容的解讀,讓學生更準確地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3]
(二)誦讀品味經典文學作品,感受文化之美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而經典文學作品則是文化的精髓。誦讀經典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更可以讓學生領略到文學之美、語言之美以及思想之美。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之所以要引導學生加強誦讀,是因為學生能通過發(fā)出聲音,讓耳朵捕捉每一個音節(jié)、每一個停頓,從而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語言的韻律之美、節(jié)奏之妙。當然,由于學生間個體差異的存在,每位學生的感受會有所偏差,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指導學生發(fā)現并把字音中的內涵“韻律\"放聲讀出來。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漢字的音樂美和文章的節(jié)奏美,獲得美的初步印象。其次,在此基礎上誦讀,要求學生形成對文章整體的感覺,這種讀出來的感覺才是學生真真切切品嘗到的味道。再次,基于這種獨特的體驗,教師才能搭建橋梁,實現學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聲聲慢》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這首詞以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著稱,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象,表達了詞人內心的孤獨與凄涼,以及對逝去時光的無限懷念。在誦讀時,應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內涵,以便更好地傳達其意境。當讀到“怎一個愁字了得\"時,語速加快、語調上揚則體現出這種情緒的強烈程度?!俺睢弊种刈x強調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這個字是全詞情感的核心。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表示憂愁的字,還包含了詩人的身世之悲、家國之痛等所有復雜的感情。之后的稍作停頓,是為了給聽眾留下一定的反應時間,讓聽眾能充分感受到這種深沉而濃烈的愁緒。在整首詞的意境營造中,這種朗讀處理方式有助于將學生帶入詩人所描繪的那種孤寂、凄涼、哀愁的氛圍中。從開篇的尋尋覓覓,到中間的冷冷清清,再到最后的“怎一個愁字了得”,情感是逐步遞進的。這樣的朗讀節(jié)奏和語調的處理,能讓這種情感的遞進更加明顯,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詞中的那種獨特的愁情。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營造文化氛圍
多媒體教學能彌補傳統板書教學在視聽上的局限,一般來說,它有三種形式,即圖像、動畫和音頻。圖像能直接刺激學生的感覺中樞,將描述性的文字變得直觀可感;圖片能留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想象甚至可以回溯到史前社會;動畫能將靜正的畫面通過技術加工轉化為動態(tài)模式,它可以用來直接傳播學習資源,也可以作為一種補充說明的方式,讓許多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的教育內容瞬間變得活靈活現;音頻能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氛圍,讓教室中的學生身處獨有的氣氛中,促使其將注意力集中到當前所要學習的內容上。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可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直觀感受,促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例如,教師用多媒體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時,可以充分發(fā)揮音頻的優(yōu)點。教師可以著眼于琵琶女的幾次演奏,第一次描寫秋江月夜里彌漫著凄婉的琵琶音,造成“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的景象,突出錢別酒宴的悲傷氣氛。這時,教師可以播放凄婉的背景音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第二次明寫琵琶女應作者邀請而演奏,在撥弦三兩聲到聲如裂帛、層層漸進的琵琶演奏中,情感也隨之攀升到高潮。在教學此處時,教師可在賞析完后播放事先準備好的《霓裳羽衣曲》的演奏視頻,讓學生將現代琵琶演奏與文章中描寫對應起來。如此一來,便賦予了文字畫面感,從而達成通感的效果。再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三單元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以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當學生玲聽了豪放、雄渾的歌曲后,自然對蘇軾筆下的英雄人物產生了探尋的欲望。[4]
(四)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增強文化體驗
語文產生于生活,也回歸于生活。想要學生保持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尊崇感與熱愛感,教師必須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融入語文活動中,于實踐中求體悟。而鑒于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其教學內容往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需要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基于這一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主要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結合在實踐活動中的親身體驗和感受,來近距離接觸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品質。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單元學習任務組織開展詩歌朗誦、話劇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沉浸式體驗活動。當然,語文實踐活動場所不局限于教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開展“傳統文化尋根\"課外實踐活動。
例如,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的學習任務為例,教師可以開展古詩詞朗誦活動?;顒娱_始前,教師應完成劃分小組、查閱資料、指導誦讀等一系列準備工作,以便活動的順利開展;活動中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對詩詞篇目中傳達的文化價值進行深入探尋。另外,在講解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鴻門宴》時,教師可以從司馬遷創(chuàng)作《史記》的時代、文化等背景元素的角度出發(fā),構建大體的時代框架,將學生合理分為若干個小組,由學生自行討論并決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最終的呈現方式。在真實的實踐體驗中,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精神,都將會有更深刻的認知。再如,課外實踐活動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展開。一是家鄉(xiāng)文化尋根。教師可推薦學生先閱讀與民俗風情有關的著作,如費孝通先生的《鄉(xiāng)土中國》,以及葉朗、朱良志先生合編的《中國文化讀本》等,在感覺記憶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關注探查家鄉(xiāng)地名文化、飲食文化、族譜文化等。二是以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為契機。例如,端午節(jié)背后體現的是民眾對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崇敬,是對屈原為民族命運而孜孜求索、九死其猶未悔的贊嘆。
三、結語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僅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關鍵要素。作為教育者,教師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教學不應是“復古表演”,而應在古今對話中激活其現代價值。教師需要化身“文化擺渡人”,既扎根經典,又鏈接現實。唯有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個體生命的共鳴,才能真正實現“以文化人”,進而培育出兼具民族根基與全球視野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高文苗.新時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礎探析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5):41-43.
[2]朱志剛.淺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J].學周刊,2016(30):192-193.
[3]鄭麗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學滲透[J].中學課程資源,2020(2):33-34.
[4]楊利東.多媒體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天地,2014(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