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12;K8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8—220—03
引言
桂西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民俗文化豐富多樣,其特色詞匯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內(nèi)涵。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中準確地將這些詞匯傳達給國際社會,成為跨文化翻譯的難題。本研究旨在從語言和文化雙重視角,分析這些詞匯的翻譯策略,探索跨文化翻譯中的難點和解決方案。通過對詞匯的深入探討,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并提出適應全球文化環(huán)境的有效翻譯方法。
一、跨文化視角下的少數(shù)民族民俗詞匯英譯的理論基礎
(一)跨文化交流與語言翻譯的關系
跨文化交流中,語言作為核心媒介,直接影響信息傳遞的準確性與文化的傳播效果。不同文化的背景下,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還是思想和文化的承載體。
在全球化加速發(fā)展的今天,桂西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面臨著與外界溝通的需求,其民俗特色詞匯的翻譯成為重要課題。通過語言的轉化,使得這些深植于地方文化的詞匯能夠在國際社會中被理解與接受。根據(jù)某些跨文化翻譯的研究,文化間的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還反映在深層的認知結構中。桂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銅鼓”一詞不僅是一種傳統(tǒng)的樂器,還是當?shù)厝藢?jié)日文化的象征性表達。如果將這一詞匯直接翻譯為“copperdrum”,會失去其原有的文化意涵。因此,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翻譯不僅僅是字面意義的轉換,而是文化符號和精神內(nèi)涵的再現(xiàn)。準確地傳遞詞匯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語言翻譯的一大挑戰(zhàn)。
(二)民俗詞匯的文化背景與翻譯挑戰(zhàn)
少數(shù)民族的民俗詞匯通常包含著獨特的地域、生活習慣等多種文化因素。在桂西北地區(qū),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當?shù)氐拿袼自~匯深深扎根于民族的生活方式中[1]?,幾宓摹白V?jié)”又名“祖娘節(jié)”。此類詞匯在翻譯時,單靠字面意義很難傳遞出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容易導致文化背景的缺失和誤解。翻譯不僅要理解詞匯的字面意思,還需要對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有深刻的認識,進而找到適合的翻譯方式。以語言學家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為基礎,在民俗詞匯翻譯中,通過適當?shù)淖⑨尰蚪忉屝苑g,能夠更好地呈現(xiàn)這些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
二、桂西北少數(shù)民族民俗特色詞匯的分類與特點
生活類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與翻譯策略:生活類詞匯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往往反映著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地域特色,這類詞匯的翻譯需要深刻理解其文化內(nèi)涵。桂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糍粑”一詞,是一種傳統(tǒng)食物。如果僅將其翻譯為“ricecake”,會忽視其儀式性和文化背景,造成文化誤讀。針對這類生活詞匯,功能對等理論強調在翻譯過程中既要確保詞匯在目標語言中的可接受性,又要盡可能保留原詞的文化內(nèi)涵。
一些翻譯研究表明,通過在文本中加入簡要注釋或解釋性短語,可以有效傳達這些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此外,在處理類似詞匯時,借鑒同類型文化背景中的詞匯也是常用的翻譯策略。例如在哈尼族的“長桌宴”一詞的翻譯中,可通過描述式翻譯法來傳遞其文化獨特性,將其譯為“acommunalbanquetwithlongwoodentables,symbolizing unity and prosperity”。
三、英譯中的文化適應性與語言忠實性的平衡
(一)文化適應性在民俗詞匯翻譯中的體現(xiàn)
在翻譯民俗詞匯時,文化適應性至關重要。它涉及將源語言中的文化信息調整到目標語言的文化環(huán)境中,確保信息能夠在新的語境下被恰當理解。例如,毛南族的“分龍節(jié)”,若直譯為“FenlongFestival”,可能無法傳達其對自然現(xiàn)象解釋的深層含義。采用文化適應性策略,該節(jié)日可以翻譯為“a festival celebrating the deity,symbolizingtheinterpretationofnaturalphenomena”,這樣的表述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節(jié)日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意義。同樣,壯族的“歌圩”(SongFair),不只是歌唱聚會,更是社區(qū)交流的重要場所。更適合的翻譯為“acommunal singing gathering that servesas a vibrant soc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hub”,能更全面地反映其社交和文化交流的作用。瑤族的“祝著節(jié)\"(ZhuzhuFestival)則強調社區(qū)與祖先的聯(lián)系,翻譯為“a festival tovenerateancestorsand strengthen community bonds”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節(jié)日的社會和文化意義。這種翻譯方法不僅保持了文化的忠實度,還增強了信息的跨文化傳遞。
(二)如何在翻譯中保持語言忠實性與文化內(nèi)涵
在確保文化適應性的同時,語言忠實性要求譯者盡可能忠實于源語言的語義和結構,以保留其文化內(nèi)涵。對少數(shù)民族民俗詞匯的翻譯,尤其需要平衡語言忠實性與文化傳遞。仫佬族的“走坡節(jié)”既是青年社交、對歌與戀愛活動,也是社會交往的一種形式[2]。將其直接譯為“Walking SlopeFestival”雖然在詞義上忠實于源語言,但未能傳遞其文化深度。通過采取功能對等策略,可以將其譯為“afestivalforyouth to socialize and seekromanticconnections,celebratedbywalkingon theslopes”,這樣既保持了語言忠實性,又傳達了其文化內(nèi)涵。研究顯示,在涉及少數(shù)民族社會習慣的詞匯時,約有 67% 的翻譯誤差源于對文化背景的忽略。因此,在翻譯實踐中,如何在保持語言忠實性的基礎上,充分傳遞源語言的文化信息,成為了翻譯者面臨的核心挑戰(zhàn)。
四、少數(shù)民族民俗詞匯英譯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路徑
(一)詞義模糊導致的翻譯誤差及應對策略
詞義模糊是跨文化翻譯中常見的問題,尤其在少數(shù)民族民俗特色詞匯的翻譯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這類詞匯往往涉及復雜的文化內(nèi)涵,容易在翻譯過程中產(chǎn)生歧義。詞義模糊帶來的翻譯誤差往往源于對原詞的文化背景理解不夠深人,或是自標語言中沒有對應的表達方式。面對這些情況,采取功能對等理論中的動態(tài)對等策略,能夠有效緩解詞義模糊的問題。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可以通過解釋性翻譯、注釋翻譯等方法來澄清詞義。此外,利用雙語語料庫和地方民族志資料也能夠幫助譯者更好地把握這些詞匯的復雜含義,從而在詞義模糊的情況下做出準確的翻譯決策。
(二)文化差異對譯者認知的影響與解決方案
苗族文化中的“跳月”一詞,其字面意思為跳躍的活動,但實際上它是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象征著豐收慶典與族群團結。如果譯者對該詞匯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可能會將其簡單地譯為“JumpingFestival”,這樣會導致翻譯失去該詞匯原本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文化差異對譯者認知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詞匯表面意義的理解錯誤,還可能引發(fā)對其背后文化符號的誤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譯者需要深入了解詞匯所處的文化語境,借助民族志、歷史文獻等資料來全面掌握詞匯的文化背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對比研究法,找出源語言文化與目標語言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從而避免簡單的直譯。這樣不僅能夠保證譯文的準確性,還能通過文化適應策略增進目標語言讀者對該詞匯的理解。此外,跨文化翻譯培訓和相關的文化敏感性宣傳也可以有效幫助譯者提升對文化差異的認知,從而在翻譯過程中更好地應對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挑戰(zhàn)。
五、提升桂西北少數(shù)民族文化詞匯全球傳播的翻譯策略
(一)建立多元文化理解的翻譯方法
在跨文化翻譯過程中,建立多元文化理解的翻譯方法是確保民俗詞匯準確傳達的重要途徑。桂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特色豐富多樣,其民俗詞匯包含著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為了實現(xiàn)文化的有效傳播,翻譯必須超越表面意義,深度挖掘詞匯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以苗族的“踩鼓”活動為例,這一詞匯不僅是節(jié)日中的舞蹈表演,更承載著族群團結和慶祝豐收的象征意義。如果簡單地將其翻譯為“DrumStepping”,會造成對活動本質的誤解。在翻譯過程中,采用文化對等理論,通過對詞匯的文化背景進行詳細分析,并結合目標語言文化的表達方式,能夠有效傳遞詞匯的多層次含義。利用雙語對照語料庫及民族志資料能夠幫助譯者在處理具有文化獨特性的詞匯時,找到適宜的表達方式。
(二)通過文化傳播平臺提升民俗詞匯的英譯影響力
現(xiàn)代文化傳播平臺的迅速發(fā)展為民俗詞匯的英譯提供了廣闊的傳播渠道,能夠有效提升這些詞匯的全球影響力。隨著社交媒體和數(shù)字出版的普及,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傳播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可以通過網(wǎng)絡平臺覆蓋全球范圍。通過YouTube等國際性視頻平臺,可以將桂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民俗活動制作成多語種字幕的視頻,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這種方式,少數(shù)民族能夠通過影像輔助,直觀地向全球受眾傳達其文化背景。此外,使用專門的翻譯軟件和平臺,如Google翻譯或DeepL,也能夠幫助拓展民俗詞匯的傳播范圍,并提高翻譯的準確度和文化傳達的完整性[。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這些平臺時,譯者需結合人工審校,以避免純機器翻譯帶來的文化誤讀。進一步結合多語種出版物與在線翻譯平臺,可以有效推動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全球傳播與影響力提升。通過在學術界與大眾媒體中廣泛傳播這些民俗詞匯的文化背景與英譯實踐,能夠促使更多人了解并接受少數(shù)民族文化,進而提高其在國際舞臺上的認知度和認可度。
六、結語
在少數(shù)民族民俗詞匯的翻譯中,文化適應性與語言忠實性是兩大關鍵點。通過文化適應策略,能夠更好地傳遞詞匯背后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而語言忠實性則確保了譯文的準確性與一致性。結合多元文化理解的方法與文化傳播平臺,提升了這些民俗詞匯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影響力與接受度。數(shù)據(jù)與具體實例表明,靈活處理文化差異并保持詞匯原意是翻譯中至關重要的任務,這為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跨語言傳播提供了有效途徑與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洪欣平.國際傳播視角下高職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科教文匯,2024(19).
[2]鄒麗玲,王惠敏.跨文化教育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究[J]高教學刊,2024(28).
[3]張靜.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J].中學生英語,2024(36).
[4]汪薇.跨文化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賞析[J].文化學刊,2024(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跨文化視角下桂西北少數(shù)民族民俗特色詞匯英譯研究”(項目編號:2022KY1427)。
作者簡介:潘秋菊(1972—),女,壯族,廣西都安人,研究生,廣西現(xiàn)代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教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