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8—169—03
《基本樂理》是音樂專業(yè)教學中的基礎課程,也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在一系列實踐課程中,我們都要頻繁地利用《基本樂理》的音樂理論基礎來指導聲樂演唱、器樂演奏、視唱練耳等實踐課程的學習。由此,《基本樂理》教學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從近年《基本樂理》高考成績來看,學生普遍在音程、和弦命題中失分嚴重。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關鍵的問題在于學生在學習音程專題時,學習習慣欠佳、學習基礎薄弱、學習方法欠妥。
在利用手勢模式進行音程的識別與構成之前,首先,學生必須熟練掌握并且牢記:基本音級之間構成的十四種自然音程(純一度、純四度、純五度、純八度;增四度、減五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三度、小三度、大六度、小六度、大七度、小七度)的性質,這是前提基礎;
其次,能靈活利用同度音程之間的相互轉化原理(相同度數(shù)的音程,依次增加或者減少半音后,性質發(fā)生的變化)。通過增加或者減少音數(shù),同度自然音程與變化音程可達到相互轉化的目的。
注意:“→”表示依次增加半音;“←”表示依次減少半音。
(1)倍減音程←減音程←小音程→大音程→增音程→倍增音程
(2)倍減音程←減音程←小音程←大音程→增音程→倍增音程
(3)倍減音程←減音程←純音程→增音程→倍增音程
一般情況下,當音程的根音與冠音均以基本音級的形式出現(xiàn)時,即音程的原始形式,學生基本能準確快速的識別與構成。但是,當音程的根音與冠音其中之一,或者二者均以變化音級的形式出現(xiàn)時,部分學生作答時就手足無措、無從下手,從而導致漏洞百出、準確率不高。此時,如果利用形象直觀的手勢模式,就會化繁為簡、通俗易懂,從而輕松解答。下面筆者就手勢模式在音程的識別與構成中的運用,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伸出一只手的拇指與食指,拇指在下代表根音,食指在上代表冠音,根據(jù)已知音程原始形式(不帶變音記號)的具體性質,結合根音與冠音的變化(升高或者降低),移動拇指根音與食指冠音,依次增加或者減少半音、全音,達到識別與構成音程的目的,這就是音程教學中的手勢模式。
一、音程的識別與構成中,手勢的三種模式
(一)平移式(音數(shù)不變)
拇指與食指同步上移或者下移。
即根音與冠音同步升高半音、或者全 音;根音與冠音同步降低半音、或者 全音,變化后的音程性質與原始性質 相同。
例1-1:將下列音程的根音與冠音均升高半音、全音,根音與冠音均降低半音、全音,對比其性質是否改變?
通過圖1可以得出:音程的根音與冠音均升高或者降低同樣的音數(shù),其性質與原始音程性質相同。
(二)拉伸式(音數(shù)增加)
(1)拇指不動,食指上移。即根音不動,冠音升高(增加)半音或者全音。
(2)食指不動,拇指下移。即冠音不動,根音降低(增加)半音或者全音。
(3)拇指下移,食指上移。即根音降低半音或者全音,同時冠音升高對應的半音或者全音,音程性質改變。
例1-2:將下列音程的根音不動,冠音升高半音、全音;冠音不動,根音降低半音、全音;根音降低半音、全音,同時冠音升高對應的半音、全音,分別寫出變化后的音程名稱。
解析:要確定已知音程的性質,小六度 e1-c2 減少半音變?yōu)?e1-bc2 的減六度;下移拇指根音,同步上移食指冠音,減五度 b1 f增加全音變?yōu)?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718/iESSo7i2XeQoLhrrRwP6g7.webp"/> —f的增五度。
最后,d1—xf與bf—bbe2是分別含有同種變音記號的音程,根音與冠音同步“約分”后的音程d—f與f—be2,和已知音程性質一致。所以,利用手勢模式:上移食指冠音,小三度d—f增加半音變?yōu)閐—f的大三度;同理,下移食指冠音,大七度f—e2減少半音變?yōu)閒- 的小七度。
首先確定其原始音程f一 為大六度;其次,利用同度音程之間的相互轉化,下移食指冠音,同時上移拇指根音,減少全音,\"f—d2即為減六度。根據(jù)題目要求,在原始大六度音程f—d2的基礎上,要么平移根音與冠音,音程性質不變;要么移動對應的拇指根音與食指冠音,增加或者減少半音、全音,同理即可確定變化后的音程名稱分別如圖2。
(三)壓縮式(音數(shù)減少)
(1)拇指不動,食指下移。即根音不動,冠音降低(減少)半音或者全音。
(2)食指不動,拇指上移。即冠音不動,根音升高(減少)半音或者全音。
(3)拇指上移,食指下移。即根音升高半音或者全音,同時冠音降低對應的半音或者全音,音程性質改變。
例1一3:將下列音程的根音不動,冠音降低半音、全音;冠音不動,根音升高半音、全音;根音升高半音、全音,同時冠音降低對應的半音、全音,分別寫出變化后的音程名稱。
解析:要確定已知音程的性質,首先確定其原始音程f一 -e2 為大七度;其次,利用同度音程之間的相互轉化,上移食指冠音,同時下移拇指根音,增加全音, 即為倍增七度。根據(jù)題目要求,在原始大七度音程f—e2 的基礎上,要么平移根音與冠音,音程性質不變;要么移動對應的拇指根音與食指冠音,增加或者減少半音、全音,同理即可確定變化后的音程名稱分別如圖3。
二、手勢模式在音程識別中的運用
音程的識別:首先,對音程的原始形式進行識別,確定其性質;其次,根據(jù)題目要求,通過根音與冠音的變化(升高或者降低),移動對應的拇指根音與食指冠音,依次增加或者減少半音、全音,利用手勢模式進行音程的最終識別。
例2—1:寫出下列音程的名稱(見圖4)。
解析:首先,上述五個音程的原始性質分別為:增四度、小六度、減五度、小三度、大七度。
其次,分別利用手勢模式:上移拇指根音,增四度f—b減少半音變?yōu)閈"f一b的純四度;下移食指冠音,
對于帶有同種性質變音記號的音程,將其根音與冠音“約分”,化繁為簡進行識別就簡單多了;“約分”后仍帶變音記號的音程,利用同度音程之間的相互轉化原理,結合題意,移動對應的拇指根音與食指冠音,增加或者減少半音、全音即可識別該音程。
三、手勢模式在音程構成中的運用
音程的構成:已知根音或者冠音,向上或者向下構成指定音程。音程構成是音程識別的逆向思維,只要熟練掌握了音程的識別,音程的構成問題便迎刃而解。利用手勢模式構成音程步驟如下。
首先,在根音上方或者冠音下方構成已知音程之前,須明確已知音程的原始性質。
其次,如果指定音程的性質與其原始音程的性質相同,只需平移根音與冠音即可構成指定音程;如果指定音程的性質與其原始音程的性質不同,根據(jù)題意,移動對應的拇指根音與食指冠音,依次增加或者減少半音、全音,也能達到構成指定音程的目的。
最后,識別剛才構成的音程,檢驗其性質與已知音程性質是否一致。
例3—1:在指定音上構成下列音程(見圖5)。
解析:首先,確定上述音程的原始性質,分別為:f—e2大七度、g2—b小十三度、 純八度、d2-d2純一度、 e1-e2 小六度。
其次,根據(jù)指定音程的性質,結合其含有的變音記號,利用手勢模式:兩次下移食指冠音,大七度f一e2減少全音變?yōu)閒- ?bbe2 的減七度; g2-b 的原始音程性質為小十三度,根據(jù)平移式原理,同步下移食指冠音與拇指根音,即得 也為小十三度; g1 —g為純八度,根據(jù)平移式原理,
一 $^ { \# } \mathbf { \cdot } \mathbf { \^ { 2 } }$ 也為純八度,上移食指冠音,純八度增加半音變?yōu)?
的增八度;d2-d2 為純一度,
也為純一度,兩次下移拇指根音,純一度增加全音變?yōu)?
的倍增一度; e1-c2 為小六度, Δbbe1-bbc2 也為小六度,上移食指冠音,小六度增加半音變?yōu)?
—c2的大六度。
最后,檢驗上述音程的性質與已知音程的性質一致,則結果正確。
通過解析,例3一1在指定音上構成已知音程的結果為圖 6
在上述音程的識別與構成中,根音與冠音均不能用等音代替,否則會改變題意,結果肯定也是錯誤的。
在日常教學中,音程的識別與構成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有音程的識別,就有音程的構成。手勢模式在音程的識別與構成中的方法基本一致。之所以采用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源于其形象直觀、簡單明了的特點。況且音程一節(jié)是《基本樂理》的核心內容,學生對音程專題的掌握情況,直接決定著和弦、調式中的音程及調式中的和弦等后續(xù)內容學習的成敗,因此,學好音程至關重要。
《基本樂理》教學是一個漫長與不斷探索的過程,需要每位音樂教育工作者去探討、總結,不斷地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基本樂理》教學才會走出一條光明大道!
以上是筆者對《基本樂理》“手勢模式在音程教學中的運用”一些膚淺的認識與體會,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李重光.基本樂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童忠良.基本樂理教程(中國藝術教育大系)[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3]騰締弦.階梯、鏈環(huán)式的視唱練耳教與學—奧爾夫教學法的啟示[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3(4)
[4]王禾,王光耀.視唱練耳高考指導[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趙廣發(fā)(1977—),男,漢族,甘肅慶陽人,本科,一級音樂教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