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N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8—247—03
引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公眾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其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博物館不僅是文物的收藏和保護機構,更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溝通歷史與未來的橋梁。然而,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博物館在提升社會服務功能方面仍面臨一定挑戰(zhàn)。一方面,公眾對博物館的期望越來越高,他們不僅希望博物館能夠提供豐富多樣的展覽內容,而且期望能夠通過互動體驗活動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新媒體、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為博物館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提供了可能,但同時對博物館的傳統(tǒng)服務模式提出了挑戰(zhàn)。因此,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升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成為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課題。
一、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概述
(一)社會服務功能的內涵
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是指博物館通過其獨特的資源優(yōu)勢和多元化的服務手段,向公眾提供廣泛而深人的文化服務,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而促進社會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通常博物館的功能越強大,其社會服務功能越顯著。
(二)提升社會服務功能的意義
提升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對于推動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滿足公眾文化需求、促進社會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其一,通過提升社會服務功能,博物館能夠吸引更多公眾關注和支持。豐富的展覽內容、創(chuàng)新的服務方式和優(yōu)質的服務體驗將大大提升博物館的吸引力和美譽度,從而擴大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其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公眾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通過提升社會服務功能,博物館能夠提供更多元化、更貼近公眾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其三,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承擔著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重任。通過提升社會服務功能,博物館能夠更好地履行這一職責,將歷史文化知識傳遞給更多公眾,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2。其四,提升社會服務功能不僅有助于博物館自身的發(fā)展,更體現(xiàn)了博物館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為公眾提供優(yōu)質的文化服務,博物館能夠更好地履行其社會職責,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如一戰(zhàn)華工紀念館作為全國首個一戰(zhàn)華工專題紀念館,在推進國際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見圖1。
二、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提升方面的挑戰(zhàn)
(一)服務內容不夠豐富
當前,部分博物館在展覽內容和服務項目上面臨單一化、同質化的問題。這些博物館的展覽往往缺乏深度和廣度,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的展示,難以激發(fā)公眾的探索欲。同時,服務項目顯得相對單調,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多樣性,難以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種單一化和同質化的服務內容,導致公眾對博物館的興趣逐漸降低,甚至產生審美疲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博物館的社會服務效果。
(二)服務方式不夠新穎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公眾對博物館的服務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博物館在服務方式上仍停留在傳統(tǒng)的講解、展示等層面,缺乏與新媒體、新技術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例如,一些博物館的講解方式仍然以口頭講述為主,缺乏生動的多媒體展示和互動體驗。同時,一些博物館在數(shù)字化建設方面存在滯后,未能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移動設備等新媒體平臺,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線服務。這種傳統(tǒng)的服務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公眾多樣化的需求,限制了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的發(fā)揮[3]。
(三)服務范圍有局限性
博物館的服務范圍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區(qū)域和人群,缺乏廣泛性和包容性。一方面,博物館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限制了其服務范圍的拓展。一些博物館位于偏遠地區(qū)或交通不便的地方,導致公眾難以前往參觀;另一方面,一些博物館的服務對象相對單一,主要面向本地居民或特定群體,缺乏對外來游客和特殊群體的關注和服務。這種有限的服務范圍導致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難以充分發(fā)揮,無法惠及更多公眾。
(四)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部分博物館在服務質量上存在不足,如講解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高、服務設施不完善等。一些講解員缺乏專業(yè)知識和培訓,難以為公眾提供準確、生動的講解服務。部分博物館的服務設施存在老化、破損等問題,影響了公眾的參觀體驗。這些服務質量問題不僅影響了公眾對博物館的滿意度和信任度,而且制約了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的提升。
三、提升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的策略
新時期,雖然博物館事業(yè)取得了可觀的成就,社會服務功能得到發(fā)展,但是在新需求下,博物館的服務內容、方式和范圍等有待進一步加強[4。為此,博物館在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努力探索發(fā)展方面,不斷提升社會服務功能,達到傳播知識和文化的目的。
(一)豐富服務內容
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與展示的重要場所,應當不斷豐富其服務內容,切實提升社會服務功能的多樣性和吸引力。首先,博物館可以積極拓寬展覽資源的引進渠道,與國際國內知名博物館、藝術機構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引進展覽資源,為公眾呈現(xiàn)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珍品和歷史文物。這些展覽不僅能讓公眾在家門口就能領略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寶,還能促進文化的交流與互鑒,增強博物館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其次,博物館應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舉辦特色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圍繞博物館的藏品和展覽主題展開,如主題講座、學術研討會、藝術工作坊等,為公眾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體驗。通過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家等進行深入解讀和創(chuàng)作演示,博物館可以激發(fā)公眾對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最后,博物館可以結合當?shù)氐臍v史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開發(fā)出具有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的文化產品。這些文化產品可以是紀念品、工藝品等,既能夠滿足公眾對地方文化的探索和收藏需求,又能夠成為博物館的特色標志,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播和推廣。通過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博物館可以進一步拓展其社會服務功能,為公眾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文化服務。
(二)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
新時期,博物館應積極引入新媒體、新技術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全面提升公眾的文化體驗。其一,博物館可以充分利用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等前沿技術,為公眾打造沉浸式的展覽體驗。博物館通過VR技術,可以讓公眾身臨其境地走進歷史場景,近距離觀賞文物的每一個細節(jié),獲得更加真實、深刻的觀展感受。博物館應用AR技術可以將數(shù)字信息與現(xiàn)實場景相融合,為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互動體驗,使展覽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進一步激發(fā)公眾對文化的興趣[5。其二,博物館應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等平臺,擴大博物館的傳播力。通過在這些平臺上及時發(fā)布展覽信息、文化資訊,與公眾進行互動交流,博物館可以吸引更多潛在觀眾的關注,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此外,博物館可以積極開發(fā)自己的移動應用,提供便捷的導覽服務、藏品查詢等功能,讓公眾隨時隨地都能輕松獲取博物館的信息和服務,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體驗。例如,連城縣博物館高度重視門戶網站的建設與使用,借助該平臺即時發(fā)布館內的相關動態(tài),涉及非遺保護宣傳、文旅融合政策等。其三,博物館應積極開展線上展覽、直播導覽等活動,打破地域限制,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博物館的藏品和文化。線上展覽讓公眾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寶,而直播導覽則通過實時互動的方式,為公眾提供更加個性化、貼心的導覽服務,增強公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三)拓展服務范圍
博物館應努力拓展服務范圍,實現(xiàn)服務的廣泛性和包容性,讓更多人享受到博物館帶來的文化滋養(yǎng)。具體而言,博物館可以通過巡回展覽、流動博物館等方式,將策劃的展覽送到基層、送到社區(qū),讓那些因地域、交通等條件限制而難以親臨博物館的公眾也能近距離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這些巡回展覽和流動博物館可以根據(j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需求進行定制化設計,提高展覽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同時,博物館應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鑒。通過與國際知名博物館、文化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策劃展覽、舉辦學術活動,博物館可以拓寬國際視野,增進與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友誼。這種國際交流與合作不僅有助于提升博物館的國際影響力,而且能夠為公眾帶來更加多元、開放的文化體驗。此外,博物館應加強與社區(qū)等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動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通過與與社區(qū)聯(lián)合舉辦文化講座等方式,博物館可以將文化資源與社區(qū)生活緊密結合,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豐富的文化服務。這種合作模式有助于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推動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這些創(chuàng)新的服務方式不僅能夠滿足公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而且能夠不斷推動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的提升。
(四)提升服務質量
博物館應注重提升服務質量,致力于為公眾提供更加優(yōu)質、貼心的服務體驗。提升服務質量,首先是樹立服務意識,將“服務”貫穿于博物館工作的各個方面。首先,博物館需要加強講解員隊伍的培訓和管理,通過定期組織專業(yè)培訓、開展業(yè)務交流等方式,不斷提高講解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服務水平。講解員作為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其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表達能力的強弱以及服務態(tài)度的優(yōu)劣,都直接影響到公眾的觀展體驗。因此,博物館需要重視講解員隊伍的建設,確保每一位講解員都能具備較強的服務意識,以專業(yè)的知識、熱情的態(tài)度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講解服務。其次,博物館應完善服務設施和設備,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舒適的服務環(huán)境,包括優(yōu)化展覽布局、改善照明和通風條件、增設休息區(qū)和無障礙設施等,讓公眾在參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博物館的貼心關懷。此外,博物館應完善服務設施和設備,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舒適的服務環(huán)境,具體包括優(yōu)化展覽布局、改善照明和通風條件、增設休息區(qū)和無障礙設施等,讓公眾在參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博物館的貼心關懷。此外,博物館應加強對服務設施的日常維護和管理,確保各項設施始終處于良好狀態(tài),為公眾提供穩(wěn)定、可靠的服務。除此之外,博物館應建立健全服務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公眾的需求和意見,不斷改進服務質量。例如,博物館可以設置服務評價系統(tǒng)、開展公眾滿意度調查等,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館應認真對待公眾的每一條反饋意見,及時分析問題、查找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通過這種持續(xù)不斷的改進和優(yōu)化,博物館可以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文化多樣化的背景下,提升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是推動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舉措,這一功能將伴隨社會需求的多樣化而進一步拓展與創(chuàng)新,更好地滿足公眾的多樣化需求。通過豐富服務內容、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范圍和提升服務質量,博物館能夠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發(fā)揮其獨特的社會服務作用。未來,博物館應繼續(xù)探索和實踐新的服務模式和方法,為構建和諧社會、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江平.關于提升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的再探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18).
[2]施旭.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探索與實踐一—以長春博物館實踐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4).
[3]王瑜.固始縣博物館教育功能與社會發(fā)展服務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1).
[4]劉媛媛.淺談新時期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功能[J].中國民族博覽,2022(5).
[5]向書麗雅.基于服務設計的博物館社會功能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9).
作者簡介:王振宇(1981一),男,漢族,陜西宜川人,研究生,副館長,館員,研究方向為博物館社會教育、藏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