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毳用十五年時光,在非遺傳承之路上不懈求索,以深度實踐挖掘、保護與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遺產(chǎn),為文化傳承注入活力
在查干湖畔一間工坊里,徐毳正帶著一群蒙古族青少年用鋒利的魚皮刀裁剪著魚皮,魚皮與刀刃摩擦的沙沙聲中,傳統(tǒng)紋樣在設計稿上漸漸成形。這是她耗時多年整理的“立體縫繡”技法,如今正通過非遺研學課堂走進廣大青少年之中。
作為吉林省查干湖魚皮制作技藝傳承人,“80后”女孩徐毳用十五年時間,在多元文化交融的黑土地上開展文化傳承的青春實踐。她帶領14位女性傳承人創(chuàng)建非遺創(chuàng)新體系,讓千年漁獵文化走進青少年,更讓蒙古族、錫伯族等多民族非遺項目在研學活動中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教材。她還帶領非遺項
◎本刊記者 李玲
徐毳 青衿之志守非遺 文化為橋筑同心
徐毳用十五年時光,在非遺傳承之路上不懈求索,以深度實踐挖掘、保護與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遺產(chǎn),為文化傳承注入活力目走向國際舞臺,通過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魅力,促進中外民心相通,讓非遺成為民族團結和文化交流的紐帶。
從少年結緣到系統(tǒng)傳承的初心與堅守
徐毳與非遺的緣分,始于一次偶然。初中時,她陪父親去佳木斯看病,偶然看到藝術家孫茂密制作的魚皮畫,沉重的心情仿佛瞬間被治愈,從此便深深喜歡上了這種獨特的藝術。
在父親的支持下,徐毳拜孫茂密為師,學習了水彩畫、魚皮畫等技藝,為日后的非遺傳承之路埋下種子。“孫老師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全身心投入藝術創(chuàng)作,從不計商業(yè)回報。”徐毳回憶,小時候藝術學習成本高,農(nóng)村孩子無力承擔,孫茂密無償傳授技藝,讓她得以接觸和學習。她跟著孫茂密學習傳統(tǒng)技藝多年,深深認識到藝術源于熱愛,更要全身心投入去做、去感受。
對藝術有著濃厚興趣和獨特天分的徐毳高考后報考了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系。大學畢業(yè)后,徐毳來到吉林松原市查干湖畔,拜訪了許多老藝人,繼續(xù)系統(tǒng)深入學習魚皮畫。
徐毳介紹,魚皮畫制作過程漫長,一幅畫通常需要3個月以上時間完成,需要經(jīng)過魚皮的剝?nèi)?、晾曬、鞣制等技藝,其中,鞣制是最關鍵也最困難的一步?!霸凇~鰾膠腥氣直沖天靈蓋兒’的情況下,要用木刀反復刮,直到魚皮柔軟,接著用玉米面糊去腥,再搭在地窖里晾1至3個月,最后釘在木框上風干。鞣制好的魚皮既應該有一定的硬度,又要在搓揉、彎曲時不出現(xiàn)裂痕?!?/p>
2010年,徐毳拜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烏力格爾”代表性傳承人包朝格柱為師。在師父包朝格柱眼中,烏力格爾不僅僅是一門藝術,而是涵蓋游牧、狩獵、祭祀等內(nèi)容的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包朝格柱對于非遺文化的理解啟發(fā)了徐毳,“魚皮畫不能只是工藝品,得裝下整個漁獵民族的故事”。她意識到,魚皮畫的紋樣應該成為文化敘事的載體。于是,立足于查干湖漁獵文化、帶有強烈地域特色的《查干湖冬捕之祭湖》、《查干湖冬捕出魚》等系列魚皮畫逐一誕生了。魚皮疊剪出的薩滿神服上的太陽紋,用立體捏塑技法呈現(xiàn)的冬捕儀式中的冰镩造型等,逐漸被更多人認識與傳播。徐毳也成長為吉林查干湖魚皮制作技藝省級傳承人、高級工藝師、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
孫茂密和包朝格柱兩位師父對藝術的執(zhí)著與專注深深打動了徐毳,他們一生堅守一方藝術天地,將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她也立志將非遺事業(yè)傳承下去。她認為,非遺傳承人肩負著文化守護的重任,要通過各種方式讓非遺走進人們生活,讓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綻放光彩。
在松原學習的過程中,徐毳發(fā)現(xiàn),這片少數(shù)民族百姓聚集的土地上,非遺資源豐富,但缺乏挖掘整理和傳承保護。她敏銳地意識到,這些瀕臨失傳的技藝若不盡快搶救,將永遠消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保留和傳承的重要性,我們有責任?!庇谑牵ど狭似D難的非遺挖掘、搜集、整理和保護之路。
在蒙古族聚居的查干湖地區(qū),徐毳深入周邊鄉(xiāng)鎮(zhèn)、郭爾羅斯草原等地區(qū),走訪民間藝人。她用心記錄老藝人的講述,挖掘珍貴的非遺技藝和文化故事,了解非遺項目歷史淵源和制作工藝,帶著錄音筆走遍21個村屯。
一次偶然的機會,徐毳了解到郭爾羅斯布藝傳承人其木格大娘掌握著失傳的“立體捏塑”技法。當時,其木格大娘已年逾七旬,身體狀況不佳。徐毳立刻前往其木格大娘家中,多次與她交流,記錄下“立體捏塑”的每一個細節(jié)。其木格大娘手把手地將技藝傳授給徐毳,徐毳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非遺挖掘和保護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與壓力。一方面,老藝人逐漸離世,很多技藝面臨失傳風險;另一方面,專家對一些非遺項目的學術考證存在爭議,導致項目申報遇阻。但她堅信只要堅持下去,非遺文化終將重煥光彩。徐毳建立非遺數(shù)據(jù)庫,盡己所能收集整理非遺項目文字、圖片、影像資料,為傳承保護提供依據(jù)。她堅持帶領團隊走訪村落,記錄老藝人記憶,挖掘整理郭爾羅斯布藝、錫伯族刺繡等非遺項目14項,培育傳承人14名,合作保護國省級非遺項目30項,形成非遺保護傳承體系,筑起一個文化傳承的“基因庫”。
“非遺項目賺錢不易,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傻子’?!毙祀バρ?。多年來,她代理200多個廠家的商務禮品,維持非遺調(diào)研開銷。她回憶,當時團隊里全是漢族,連蒙語翻譯都要現(xiàn)找,但她從未想過放棄,而能夠堅持下去的勇氣,徐毳說,“只有熱愛”。
在非遺傳承工作中,徐毳深刻體會到文化認同的重要性。作為漢族人,她在蒙古族聚居地區(qū)開展非遺保護工作,面臨著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問題。但她認為,文化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都有保護的責任,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可以相互學習、相互融合。
在與蒙古族老藝人的交流中,徐毳學會了蒙古語的基本交流用語,尊重當?shù)氐奈幕曀?。她用真誠和熱情打動了老藝人,逐漸獲得了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她還與蒙古族非遺傳承人合作,共同研究和傳承烏力格爾、馬頭琴等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項目。通過不懈努力,徐毳不僅在蒙古族地區(qū)扎下了根,還將蒙古族文化元素融入魚皮畫等非遺作品中,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融合特色的藝術作品,先后開發(fā)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冰湖騰魚”、“最后的漁獵部落”、“冰雪絲路”等15大品牌41個類別,建立外觀專利8項、著作權保護89項、新型實用專利1項。在關東文化、蒙滿文化、遼金文化、漁獵文化多元融合的松原市,徐毳用青春化非遺傳承實踐講好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故事,用非遺文化傳承作為紐帶織就中華民族同心結。
在非遺工坊與研學創(chuàng)新中傳承文化根脈
非遺工坊里,村民喬秀英正用“七步流程”制作《年年有余》魚皮畫?!耙郧澳眉舻妒侄级?,現(xiàn)在能獨立設計畫稿了?!毙祀ラ_發(fā)的標準化流程,讓毫無美術基礎的農(nóng)村婦女也能掌握技藝:創(chuàng)意、設計、選材、建模、裁剪、縫制、裝裱——每個步驟都配有圖解手冊。
徐毳深知,非遺技藝的傳承首先要鼓勵當?shù)匕傩找黄饏⑴c。她開展傳統(tǒng)手工藝培訓,動員周邊村莊的村民學習掌握魚皮畫制作技藝,但與此同時,她也發(fā)現(xiàn),由于傳統(tǒng)非遺技藝多依賴口傳心授,缺乏系統(tǒng)性,導致村民學習效率低下。于是,她對魚皮畫制作技藝進行全面梳理和規(guī)范,確定了立體縫繡、立體捏塑、平面鏤刻和平面藝疊“四大技法”以及“七步流程”。這一規(guī)范化體系的建立,使魚皮畫制作更易于學習和傳播,同時大大提高了技藝傳承的效率。
為了調(diào)動村民學習傳統(tǒng)手工藝的積極性,徐毳創(chuàng)辦了非遺工坊,為村民提供創(chuàng)作場地和材料,收購村民制作的作品,統(tǒng)一銷售。喬秀英就是眾多受益者之一,她家中經(jīng)濟困難,丈夫身體殘疾,家庭重擔全落在她一人肩上。通過參加非遺培訓,喬秀英學會了魚皮畫制作,并逐漸掌握了畫稿設計等更高層次的技藝?!八炙嚦霰?,制作的作品精美,每月能增加收入3000至6000元?!比缃?,喬秀英還參加了鄉(xiāng)村致富帶頭人比賽,希望借助非遺工坊的支持,進一步提升自己,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徐毳還為村民們建立了技能分級體系,鼓勵他們不斷提升技藝水平。初級學員主要學習基礎的魚皮畫制作流程,中級學員可以嘗試更復雜的圖案和技法,高級學員則能夠獨立完成大型作品和創(chuàng)新設計。
許多像喬秀英一樣的村民通過這樣的分級體系,擺脫了貧困,不僅在經(jīng)濟上得到了改善,還在精神上找到了歸屬感和自豪感。非遺工坊累計培訓3000多人次,讓400多名婦女實現(xiàn)“守著娃、繡著花、養(yǎng)著家”,人均年增收2萬元。通過非遺技藝的學習和傳承,她們重新認識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
“非遺傳承的未來在于青少年?!毙祀ハM谂嘤柈?shù)貗D女學習傳統(tǒng)技藝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她們的講述將這些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遞給家里的孩子。但她發(fā)現(xiàn),由于這些婦女大都文化水平不高,青少年通過家庭教育的途徑學習和傳播非遺文化的效果不佳。于是她開始思考,能否開發(fā)非遺研學課程,創(chuàng)建特色研學線路,將非遺文化融入校園教育。
一個個面向青少年的特色研學課程在徐毳和團隊的精心策劃下得以呈現(xiàn),如“非遺里的大美松原”等精品課程,涵蓋吉林地域特色文化發(fā)展史、非遺項目介紹、傳統(tǒng)技藝體驗等內(nèi)容。她和團隊創(chuàng)建的“這里春光無限美”、“蔥籠夏日花錦繡”、“斑斕秋色惹人醉”、“又是一年飄雪季”四季研學活動體系,十分受孩子們歡迎。
在各類不同主題的研學活動中,徐毳和團隊通過專題講解、系統(tǒng)參觀、專項體驗、動手實踐等多種形式,讓青少年在親身體驗中了解非遺文化。例如,在查干湖冬捕體驗館,學生們可以模擬拉網(wǎng)捕魚,感受冬捕的震撼場景;在非遺藝術展廳,學生們欣賞精美的魚皮畫、布藝、刺繡等作品,聆聽非遺傳承人的故事;在民俗禮儀課堂上,學生們學習蒙古族禮儀,體驗獻哈達等民俗活動。
“在非遺課堂中,非遺傳承人用最真誠、最發(fā)自肺腑的講述,與孩子們用心交流,讓孩子們真正領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毙祀ソ榻B,非遺研學課程注重創(chuàng)意與趣味的融合,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非遺技藝。同時,她還引入了現(xiàn)代科技元素,如利用投影儀展示制作步驟,使用電子雕刻工具輔助裁剪魚皮等,使傳統(tǒng)技藝更加符合現(xiàn)代教學需求。這些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極大地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非遺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fā)芽。自2022年以來,面向各民族青少年累計開展研學活動500多場次,參加人員達6萬多人次。
為全方位展示非遺魅力,徐毳在吉林省率先規(guī)劃建設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館,成為非遺展示和傳承主陣地。近日,她創(chuàng)新規(guī)劃的“關東記憶 匠心傳承”——關東文化主題展,以關東文化為主線,分類整理老物件,規(guī)劃建設多個章節(jié),用老物件和非遺展示帶領觀眾感受關東文化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領略到了關東人民精神風貌。徐毳說,希望通過不斷推陳出新以非遺為主體的基礎和特色展陳,讓廣大青少年走進郭爾羅斯的精神世界,感受這片土地獨特的文化魅力,讓他們切身體會到這里的每一首歌謠、每一件手工藝品、每一項傳統(tǒng)技藝,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民族的智慧,展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在這里,青少年可以觸摸歷史的脈搏,感受文化的溫度,傳承文化根脈,守護精神家園。
為民族與國界架起文化連心橋
“一張張普通的魚皮經(jīng)過非遺傳承之手便制作成了一幅效果十分美觀的裝飾藝術品?!痹谛祀?chuàng)立的松原市鼎潤文化研學基地的非遺藝術展廳和非遺生活館內(nèi),一幅幅色彩斑斕、構圖精巧的魚皮作品映入眼簾,來自寧江區(qū)回族小學的學生們一邊聆聽講解,一邊感嘆非遺藝術的無窮魅力。這次特別的《民族之魂·草原天籟》探秘非遺的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為回族小學4-6年級的800多名學生帶來了一次難忘的非遺課堂。
今年3月,來自中國香港的22名學生代表,來到鼎潤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學生代表們一邁進《最后的漁獵部落》體驗館,立刻被眼前一幅巨大的查干湖冬捕場景油畫深深吸引。這幅巨大的畫作生動地再現(xiàn)了查干湖冬季捕魚的壯觀場景——巨網(wǎng)投湖、馬拉絞盤、扭矛絞鉤等。室內(nèi)還修建了大型水池,學生們實際操作現(xiàn)場體驗拉網(wǎng)捕魚等各項技能,真實再現(xiàn)了冬捕場景。在這里,來自香港的學生們了解到查干湖冬捕習俗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是當?shù)貪O民生產(chǎn)作業(yè)的一種勞動方式。
延邊大學的教師團隊也來到了這里?!斑h方的朋友,一路辛苦,請你喝一杯下馬酒,洗去一路風塵?!卑殡S著一首深沉濃厚、語調(diào)雄壯的《祝酒歌》,禮儀人員用蒙古族最隆重的歡迎禮——敬下馬酒、獻哈達,來熱情歡迎這支教師團隊。青年教師們參觀了非遺藝術展、非遺生活館、非遺課堂,從精美的刺繡、古樸的魚皮制品,到悠揚的民樂;從非遺手工制作技藝、古老的漁獵文化,到生動的民俗禮儀,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與獨特的文化韻味,讓來自延邊的青年教師紛紛駐足,細細品味。
在民俗禮儀小課堂上,上百名學生在草坪上席地而坐,聆聽馬頭琴表演藝術家現(xiàn)場演奏。當藝術家現(xiàn)場用馬頭琴演奏當下的流行歌曲時,全場頓時沸騰起來,孩子們自發(fā)地跑到場中央跳起歡快的舞蹈。欣賞完馬頭琴后,研學老師還為學生們講解蒙古族禮儀和蒙古族語言。蒙古族禮儀獻哈達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興奮不已,爭先恐后地到前面進行展示體驗。整場活動,孩子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到了傳統(tǒng)文化知識。
各式各樣的研學和交流活動,為各民族青少年搭建起友好溝通與互動的橋梁。此外,徐毳帶領查干湖魚皮制作技藝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2018年起,她帶著非遺作品走到了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俄羅斯、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
在國際展覽中,徐毳的作品《吉祥如意》引起了關注。這幅作品以胖頭魚皮為原材料,通過精細的鏤刻和染色工藝,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了查干湖冬捕的場景,寓意著豐收和吉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吸引了眾多國際友人?!胺沁z正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媒介?!彼l(fā)現(xiàn)外國友人對魚皮畫的興趣遠超想象。
在各種國際交流活動中,徐毳用非遺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她與當?shù)氐奈幕ぷ髡吆褪止に嚾诉M行了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討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經(jīng)驗,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她還邀請國外的文化團體和學生來中國參加非遺體驗活動,親身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通過這些雙向交流,徐毳不僅傳播了中國非遺文化,還促進了中外民心相通。
2025年6月,正值“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感知吉林·青春同行”2025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吉林省非遺展示中心盛大啟幕。在徐毳的推動下,23名中國少年與140多名俄羅斯少年代表齊聚一堂,通過京劇臉譜繪畫、非遺技藝體驗、少兒京劇表演等環(huán)節(jié),搭建起中俄文化交流的青春橋梁。
中國孩子們化身“小老師”,帶領俄羅斯少年體驗省級非遺技藝——查干湖魚皮畫。在魚皮畫制作環(huán)節(jié),中國少年演示了魚皮畫制作的流程和技法,并指導俄羅斯小伙伴用魚皮拼貼出各種圖案。俄羅斯少年季馬驚嘆道:“我很喜歡中國的文化,第一次接觸魚皮畫制作,這讓我十分著迷,我也成功用魚皮剪出了一個圖案,很神奇。”兩國少年用藝術跨越語言障礙,詮釋了文化傳承的意義,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也讓傳統(tǒng)技藝煥發(fā)了新生。
這些年,徐毳投資建設非遺活態(tài)傳承體驗中心項目,創(chuàng)建松原市鼎潤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非遺工坊、吉林省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地,創(chuàng)新開展非遺培訓、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和開拓研學旅行等事業(yè)產(chǎn)業(yè)。她積極服務奉獻社會,累計招收大中專畢業(yè)生120多人,安置下崗失業(yè)和農(nóng)村富余勞動力500多人,提供工程建設等就業(yè)崗位近萬個。近年來,她先后榮獲松原市十大誠信人物、吉林省首屆誠信企業(yè)家、吉林省十大“創(chuàng)業(yè)新銳”、吉林省技術能手、吉林省鄉(xiāng)村振興優(yōu)秀人才等榮譽,并入選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度鄉(xiāng)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支持項目。
如今的鼎潤文化園里,每天都有各族青少年在魚皮畫工坊、馬頭琴教室、烏力格爾傳習所之間穿梭。漢族女孩教藏族同學使用魚皮刀,蒙古族少年向維吾爾族伙伴請教刺繡針法……他們合作的魚皮畫,正如一件用青春織就的中華民族同心結,在非遺傳承的長河中緩緩展開。
正如非遺館留言簿上所寫的:“文化傳承不是守舊,而是讓古老基因在青春中綻放新色彩?!毙祀ビ檬迥陼r光,在非遺傳承之路上不懈求索,以深度實踐挖掘、保護與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遺產(chǎn),為文化傳承注入活力。在她的堅守與努力下,查干湖魚皮制作技藝不僅在國內(nèi)外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還成為民族團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她說,未來將繼續(xù)帶領她的團隊,用匠心守護非遺,以文化鑄就同心,書寫更多關于非遺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動人篇章,并激勵著更多年輕人投身非遺保護事業(yè),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責任編輯 趙漢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