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仍然要做‘有用’的科研,使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更好地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的發(fā)展”
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xié)會理事、中南大學礦物工程系主任韓海生的科研人生,是一部“點石成金”的傳奇。他以實驗室為基,以礦山為戰(zhàn)場,用十五載的科研堅守,為中國礦產資源的高效開發(fā)與綠色利用開辟出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
從湖南柿竹園礦山的浮選車間到海外礦山,從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領獎臺到中南大學的講臺,韓海生的足跡跨越產學研用。從一名對未來充滿迷茫的學生,到獨當一面的青年科學家,再到深受學生敬愛的青年教師,韓海生用十五年時間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蛻變。
夢起礦山,科技報國
2006年,來自山東壽光的小伙韓海生考入山東科技大學。說起專業(yè)選擇,韓海生坦言,自己當初是被調劑到礦物加工工程專業(yè)的。“當時的熱門專業(yè)如機械工程、計算機和金融等更受青睞。”但或許正是這種陰差陽錯,讓他與這個專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韓海生看來,本科階段主要學習基礎知識,研究生階段才剛剛踏入科學研究的門檻。研究生需要聚焦具體科學問題或企業(yè)難題,從科研角度深入分析、探尋解決方案,這與本科學習是截然不同的體系。韓海生坦言,很多人無法在科研路上堅持下去,根源在于沒有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尚未領悟科研的精髓。他說:“科研入門雖看似艱難,實則有跡可循。若一時找不到方向,不妨多投入實踐。隨著接觸的項目不斷增多,經驗和心得自然會逐步積累?!?/p>
2013年,韓海生跟隨導師孫偉教授來到被稱為“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的湖南柿竹園礦山,挑戰(zhàn)一個百年技術難題。彼時的他或許沒有想到,這次礦山之行將成為他科研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柿竹園礦山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qū),是國家首批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全球知名的多金屬礦產地。柿竹園礦區(qū)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已探明礦物種類達143種,礦石儲量約3.6億噸,金屬儲量超過200萬噸。該礦床以其儲量巨大、成分復雜、有用礦物種類多而聞名,是全球罕見的特大型多金屬礦床。
其中,鎢鉬多金屬礦是世界上開發(fā)利用難度最大的礦藏之一,其復雜的地質條件和礦物組成,讓無數科研人員望而卻步。傳統(tǒng)的“彼德洛夫法”浮選技術已沿用百余年,鎢礦回收率長期徘徊在65%左右,造成大量寶貴資源浪費。
“當時,礦山的技術負責人告訴我們,這里已經誕生了3個國家科技進步獎,走出了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65%這個數字已經是鎢礦回收率的極限,再度提升的可能性很小?!泵鎸@一世界級難題,孫偉教授堅信,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沒有止境,65%絕對不是極限,關鍵是要在理論和技術上有新的突破,他帶領團隊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技術攻關。
礦山的環(huán)境艱苦異常。粉塵彌漫的礦區(qū),簡陋的工作設施,都沒有阻擋他們探索的腳步。韓海生記憶猶新:“至今都忘不了,在工業(yè)調試過程中,孫老師行為示范,奮戰(zhàn)在生產車間的情景。在他的臉上,從來都看不到沮喪,看到的只有專注和快樂,他感染著整個團隊,不斷攻堅克難?!闭沁@種身先士卒的科研精神,深深影響了年輕的韓海生。
在不斷地嘗試和失敗中,全新藥劑體系實驗室技術指標優(yōu)異,讓礦山的所有技術人員為之震驚。
韓海生至今記得,當時項目總工程師李曉東說的話——“我做了一輩子鎢選礦,見證了孫傳堯院士的柿竹園法、劉炯天院士的浮選柱工藝、邱顯揚教授的強磁分選工藝的工業(yè)應用,這可能是柿竹園鎢礦的第四次騰飛,我退休之前就只干這一件事?!?/p>
從此,柿竹園新一輪科技攻關的序幕拉開,也開啟了韓海生真正的科研生涯。四年博士生涯,三年多扎根在礦山生產一線,只為結一顆科研的果實。
科研成果真正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往往是曲折的、漫長的。韓海生回憶,當時工人不習慣全新的工藝流程和操作方式,孫偉教授就帶著12名研究生直接“接管”整個工廠,跟組生產“三班倒”,既當技術員又當操作工,重塑整個工藝流程,這一干就是一年。生產調試過程中問題不斷,孫偉教授白天在學校上完課,晚上連夜趕到現場跟團隊一起排查問題,凌晨2、3點鐘圍著設備討論解決方案成為常態(tài)。
那些用堅持澆筑的日日夜夜,終于在技術突破的瞬間迎來曙光。經過無數次實驗室小試和工業(yè)中試,一套顛覆性的新工藝應運而生,將鎢礦回收率提升至前所未有的73%,真正取代了蘇聯人發(fā)明的“彼德洛夫”加溫工藝,常溫浮選工藝的百年夢想得以實現。
這次經歷,不僅提升了韓海生的科研能力,更激發(fā)了他內心深處科技報國的熱情。他深刻地認識到,科研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學術成果,更是為了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貢獻力量。
2018年,團隊憑借在鎢礦浮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取得《鎢氟磷含鈣戰(zhàn)略礦物資源浮選界面組裝技術及應用》這一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而作為團隊核心成員的韓海生,成為中南大學首位以學生身份獲此殊榮的佼佼者?!斑@份榮譽給了團隊極大的鼓舞,也增強了我從事科研的信心?!币舱窃谶@一刻,一顆扎根礦業(yè)、科教報國的種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發(fā)芽。
臨危受命,攻克難題
如果說柿竹園項目展現了韓海生的科研潛力,那么2019年的“錫礦山砷堿渣安全處置”任務則真正考驗了他作為科研骨干的擔當與能力。2019年,中央環(huán)保督察要求“錫礦山歷史遺留砷堿渣安全處置”必須在2020年底完成,徹底解決資江流域砷、銻污染問題。這一任務,猶如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壓在了中南大學科研團隊的肩上。韓海生所在的團隊臨危受命,直面這一世界級難題。
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三大棘手難題。首先,百年錫礦山開發(fā)利用產生的砷堿渣數量高達數十萬噸,如此龐大的體量,處理起來難度極大。其次,時間緊迫,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到一年。而最具挑戰(zhàn)性的是,砷堿渣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毒性極強,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都有著極大的危害。砷堿渣令曾經生機盎然的錫礦山變得滿目瘡痍,河水、地下水重金屬超標,飛鳥走獸幾乎絕跡,周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近百年來,數十次科技攻關,都未能找到根治問題的解決方案。接到這一重任,韓海生倍感壓力。
項目尚未開始,就陷入了困境:大部分學生談砷色變,誰愿意跟砷打交道?然而,田佳、王宇峰兩位博士研究生卻自告奮勇,與韓海生一起,決心挑戰(zhàn)這一艱巨任務。他們一頭扎進了實驗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研究工作。在實驗室里,他們設計了40多個技術方案,反復嘗試尋找砷與堿的分離方法。每一次的實驗失敗,沒有讓他們氣餒,反而激發(fā)了他們更加堅定的決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但對于韓海生團隊來說,錫礦山的砷、銻污染治理刻不容緩。田佳和王宇峰兩位年輕的小伙,毅然跟著韓海生住進了錫礦山。工廠建在山頂,條件十分艱苦,晚上溫度低至零下十幾度,沒有暖氣、沒有空調,簡陋的宿舍里,他們只能裹著厚厚的棉被抵御嚴寒,三個人一待就是半年。韓海生回憶,在調試的關鍵時刻,田佳五天五夜沒有離開過車間,一直緊緊盯著生產參數。累了,就直接在冰冷的地上瞇一會兒;餓了,就泡一碗泡面充饑。他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著團隊成員,也讓現場的工人們?yōu)橹畡尤荨?/p>
匠心終得玉成。團隊借鑒自然界中砷的地球化學成礦原理,創(chuàng)新性地開發(fā)出“砷堿渣高精度礦化分離及減污降碳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與裝備”。當雪白的小蘇打和烏黑的金屬砷從生產線中出來的那一刻,整個團隊都沸騰了?!俺晒?!”大家喜極而泣,興奮得像一群孩子,他們的努力和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
韓海生介紹,這項技術建成了2萬噸/年砷堿渣處置示范工程,并于2021年3月投產運行,成為世界上首個實現廢水、廢渣“零排放”的砷堿渣處置生產線。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資江流域砷、銻污染問題,還盤活了數億噸含銻多金屬資源。成果先后通過中央環(huán)保督察驗收,入選2021年度“科創(chuàng)中國”先導技術榜。曾經滿目瘡痍的錫礦山如今重現青山白云、碧水藍天,百年老礦重新披上綠裝,在韓海生看來,這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剛毅堅卓”的中南礦業(yè)精神的傳承。他和團隊用智慧與汗水,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生。
多年來,韓海生的科研工作始終聚焦國家在戰(zhàn)略性礦產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領域的重大需求。近五年,他在行業(yè)頂刊發(fā)表SCI論文61篇,授權國際發(fā)明專利5件、國家發(fā)明專利38件(其中成果轉化9件,價值超4000萬)。他的成果在中國五礦、廈門鎢業(yè)、中化集團、湖南黃金集團等大型礦山企業(yè)得到應用,并在中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得到推廣,推動有色金屬行業(yè)轉型升級和綠色發(fā)展。
隨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的取得,韓海生獲得了多項榮譽和認可: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中國科協(xié)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湖湘青年英才計劃、中南大學創(chuàng)新驅動計劃等人才項目支持;IMPC國際礦物加工大會青年獎、全國有色金屬優(yōu)秀青年科技獎等學術榮譽;202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項目資助。韓海生表示:“這些榮譽對我而言既是肯定,更是責任。未來我們仍然要做‘有用’的科研,使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更好地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的發(fā)展?!?/p>
科教融合,培養(yǎng)人才
2018年對韓海生而言是人生的關鍵轉折點。這一年,他不僅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還完成了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變——博士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成為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
站在講臺上,韓海生時常思索:如何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如何開拓進取做有意義的科學研究?初登講臺的韓海生并沒有現成的教學經驗,但他擁有寶貴的榜樣——他的導師孫偉教授?!拔乙裎业睦蠋熞粯佑米陨淼男袆尤ジ腥久恳晃粚W生?!表n海生堅定地說。這種“以身作則、行為示范”的教育理念,成為他教師生涯的起點。
韓海生認識到,高校教師肩負著雙重使命:既要攀登科研高峰,又要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在課堂上,他不僅僅傳授專業(yè)知識,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常常思考:“如何才能打開學生的視野,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經過不斷探索,他找到了答案——“科教融合無疑是一條最合適的路徑,讓學生愛上專業(yè)?!?/p>
韓海生積極推動科教融合,將團隊在柿竹園、錫礦山等項目中取得的優(yōu)秀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打造了一系列深受學生喜愛的“資源加工系列金課”?!斑@些課程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通過真實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讓學生由善學習轉變?yōu)閻蹖W習?!崩?,他將砷堿渣治理技術開發(fā)過程中的40多個技術方案及其優(yōu)化過程作為案例,讓學生了解科研工作的真實面貌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過程。這種基于真實科研項目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潛能。此外,他還在柿竹園、錫礦山等地建設了湖南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大學生聯合培養(yǎng)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
2020年,韓海生第一次擔任班導師。首次班會上,他給每個學生都布置了一項任務:深入企業(yè)基地調研,尋找一個問題,并圍繞這個問題制定解決方案。從大一到大四,學生們的所有創(chuàng)新訓練、學科競賽、畢業(yè)論文都圍繞這一問題開展,形成了從創(chuàng)新想法、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閉環(huán)培養(yǎng)模式。
這種“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們不負眾望,捧回了全國“挑戰(zhàn)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金獎等一系列榮譽。2024年6月,這屆學生順利畢業(yè)時,50%學生讀研深造,50%學生入職大型礦山企業(yè)。班長對韓海生說:“老師,您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礦業(yè)、真正見識了科研!”這句話讓韓海生倍感欣慰,他相信這些學生將成長為國家礦業(yè)發(fā)展的脊梁。
“資源報國,生生不息”——這八個字不僅是韓海生教授的個人信念,更是他多年來踐行并傳承的中南礦業(yè)精神的核心。在科研攻關與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韓海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將個人理想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為傳統(tǒng)礦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韓海生的故事,還在繼續(xù)書寫,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科教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激勵著更多青年投身于礦業(yè)領域,為我國的礦業(yè)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