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店在學(xué)校對面的一排飯店中間。“綠島菜園”,多好的名字。我不由得走了進(jìn)去,蘿卜青菜、魚蝦雞鴨、瘦肉排骨,多是尋常菜品。見一把韭菜,青碧可人,便問價格,答曰“六塊五”,不由“嘖”了一聲,菜市場才三塊錢。又問肋條肉,答曰:“價錢是四聲‘嘖’。”不由訝然:二十六塊錢一斤。與店主對視,都笑了。
“島主”是個女子,語速快,聲音洪亮,戴副黑框眼鏡,一邊笑一邊給我挑的菜稱重。我問她:“說你菜貴,你咋不生氣?”
她答:“生活本無趣,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有趣的,哪敢生氣?!彼中α?。
她一兒一女,都在對面的小學(xué)上學(xué)。雖然菜店難免局促,但她將自己和兩個孩子都收拾得清爽干凈。混熟了,有一次我問她是不是因為孩子上學(xué)而就近選擇賣菜,她笑而不答。
她和丈夫承包的菜地在一座島上,島名“江心洲”,四面環(huán)水,“綠樹村邊合”,稱得上“綠島”。他們的菜來自島上,很多是自己種的,也有幫島上的鄰居代售的。他們種老品種的蔬菜,有的菜特意不施化肥、不打農(nóng)藥,產(chǎn)量上不去,價格就不得不翻倍。
蔬菜店剛開的時候,人嫌貴,菜賣不掉,她也不著急,不賤賣,少一毛錢都不行。但是她送菜,送給常買菜的顧客。丈夫不理解,她說:“不讓價,是堅持原則;送,是情義?!?/p>
慢慢地,有些菜就需要預(yù)訂了,肉也是如此。店就這樣慢慢做了起來。
我喜歡吃江魚,便問她,她說沒有。長江十年禁漁,她不碰紅線。她說有一次還真有一條刀魚稀里糊涂地跳上島,被她扔回江里了——要知道,這條魚現(xiàn)在值一千塊錢。她只想笨笨地掙錢,笨笨地做人。
一天夜里八點,風(fēng)冷如刀,我瑟瑟著路過時,見她在屋前張望,面前擺著一袋子食材,芫荽碧綠,鯽魚搖頭擺尾。對面匆匆走來那個住在學(xué)校旁邊的行動不便的男子,聽見她說:“有的菜我不賣隔夜的,扔了也可惜,拿著吧!”我知道她是有冷藏室的,心中不由得溫軟。
我看見她騎車匆匆而過,家里有兩個孩子等著。她丈夫早在天黑前就已返島,他要乘坐明天最早的一班渡船,將新鮮的菜送來。他們活得簡單而清澈,活得辛苦但有自尊,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島。
(張秋偉摘自《揚子晚報》202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