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之路,向來道阻且艱。怎樣進入學習的最佳境界呢?下面,讓我們從先賢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在為學之路上不斷積累提升,直至抵達成功的彼岸。
1古文賞讀
【甲】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①,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②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shù)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選自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乙】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遍于經(jīng)史,吾亦不能鄭重③,聊舉近世切要,以啟寤④汝耳。士大夫子弟,數(shù)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向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yè);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yè):農(nóng)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沉思法術(shù),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jīng)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nóng)商,羞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余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云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人地?。何惜數(shù)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
(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
【注釋】 ①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② 何恃:“恃何”的倒裝。恃,憑借,依靠。③ 鄭重:頻繁。 ④ 寤:通“悟”,使明白。 ⑤ 天機:天性,天賦。 ⑥ 素業(yè):清素之業(yè),即士族所從事的儒業(yè)。 ⑦ 履立:操行。 ⑧ 墮慢:散漫。 ⑨ 札:鎧甲的葉片,多用皮革或金屬制成。 ⑩ 欠伸:倦時打哈欠和伸懶腰。 ① 入地:羞愧入地。
素養(yǎng)提升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元方入門不顧(《陳太丘與友期行》)
B.蜀之鄙有二僧/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C.以就素業(yè)/則素湍綠潭(《三峽》)
D.及至冠婚/及下船(《湖心亭看雪》)
2.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欲之南海,何如?
(2)多見士大夫恥涉農(nóng)商,羞務工伎。
3.用“/”給選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蛞蚣沂烙嗑w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
4.【甲】[乙】兩文都講了為學之道,在論述側(cè)重點上有何不同?
參考譯文
【甲】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qū)別嗎?只要肯做,那么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qū)別嗎?只要肯學,那么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么容易的學問也變得難了。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要到普陀山去,你看怎么樣?”富和尚說:“你憑借著什么去呢?\"窮和尚說:“我只需要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碗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guī)啄陙硐胍痛巴星覜]有成功。你憑借著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普陀山回來了,把這件事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四川距離普陀山,不知道有幾千里遠,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愚笨與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乙】自古以來的賢王圣帝,尚且要勤奮學習,何況普通百姓呢!這類事例在經(jīng)史典籍中隨處可見,我不能一一列舉,只舉近世比較重要的,來啟發(fā)你們。士大夫的子弟,等到幾歲的時候,沒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讀到《禮記》《左傳》,少的起碼也讀了《詩經(jīng)》和《論語》。等到他們到了加冠成婚的年紀,性情稍稍穩(wěn)定,趁這個時候,就要對他們加倍進行訓育教誨。他們之中有志向的,就能經(jīng)受住磨煉,成就士族的事業(yè);沒有操行志向的,從此懈怠懶惰,就成為平庸的人。人生在世,應當有自已擅長的技能:農(nóng)民就要算計耕稼,商人就要討論貨財,工匠就要精造器用,懂技藝的人就要研習技藝,武夫就要練習騎馬射箭,文士就要講論經(jīng)書。(我)常見士大夫恥于涉足農(nóng)商,羞于從事工技,射箭連鎧甲也射不穿,提筆僅能寫出自己的姓名,每天飽食醉酒,無所事事,以此來打發(fā)日子,終了一生。有的人憑借家世余蔭,得到一官半職,就自感滿足,全然忘記學習;等到遇到婚喪大事,議論得失,就張口結(jié)舌,茫然無知,如墜云霧;在公私宴會上,別人談古賦詩,他卻只能沉默低頭,打哈欠伸懶腰。有見識的人在旁看到,都替他羞得無處容身。為什么不愿用幾年時間勤學,以免終生含愧受辱呢!
參考答案
1.D2.(1)我想要到普陀山去,你看怎么樣?(2)(我)常見士大夫恥于涉足農(nóng)商,羞于從事工技。3.或因家世余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4.【甲】文強調(diào)目標與行動的統(tǒng)一,認為立下堅定的志向,并付諸行動,克服困難,方能取得成功。【乙】文側(cè)重于勤學與專注,認為每個人都應有各自的專業(yè)和追求,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提高自身能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
鞏固遷移
【文言實詞】
數(shù)。【乙】文中“數(shù)歲已上\"的“數(shù)\"意為\"幾”。“數(shù)\"還有以下多個義項。
課文鏈接:
1.夾岸數(shù)百步(《桃花源記》)——幾
2.珠可歷歷數(shù)也(《核舟記》)一計算,查點
3.廣故數(shù)言欲亡(《陳涉世家》)一一多次,屢次
【文言虛詞】
其?!炯住课闹小捌湟回?,其一富\"的“其”是代詞,意為“其中的”?!捌鋅"還有以下多個義項和用法。
課文鏈接:
1.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一一人稱代詞,它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一—指示代詞,這,這些
3.其此之謂乎(《雖有嘉肴》)一一表示推測,大概,或許
4.其真無馬邪(《馬說》)一一表示加強詰問語氣,難道
5.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一—表示祈使語氣,一定
6.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一—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郡市瀏陽實驗學校,湖南省瀏陽市長興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