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散文通過文字將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為讀者呈現(xiàn)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提供一扇窺探自然和社會風貌的窗口。因優(yōu)秀的游記散文往往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價值,具有極高的文學魅力,所以它能記錄歷史、傳播知識,還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提升讀者的審美體驗。下面,我們就結(jié)合《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四篇文章來探尋天地大美,領略筆端深意。
閱讀思考1
閱讀這四篇文章,分析游記需要具備哪三個基本要素?常用的寫作方法有哪些?
【探究文本】
我們從從容容地下到溝底,這時的黃河像是一張極大的石床,上面鋪了一層軟軟的細沙,踏上去堅實而又松軟。我一直走到河心,原來河心還有一條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條深溝,當?shù)厝私小褒埐邸?,槽頭入水處深不可測,這便是“壺口”。我依在一塊大石頭上向上游看去,這龍槽頂著寬寬的河面,正好形成一個“丁”字。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揉揉,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
梁衡《壺口瀑布》
這里便是著名的長江奇觀之一的冰塔林。從礫石堆上四面張望,晶瑩連綿的冰峰、平坦遼闊的冰河歷歷在目。杰巴、安托、開大車的大胡子師傅,頭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還長的大冰凌,蠕動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tǒng)領著冰雪勁旅,天地間浩浩蒼蒼。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chuàng)造力。
-馬麗華《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進發(fā)之前,我們曾仰面遙望附近的一座峰巔,但見色彩斑斕,彩霞滿天,白云繚繞,輕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細,宛如游絲蛛網(wǎng)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紅嫩綠,尤為嫵媚動人,所有色彩輕淡柔和,交相輝映,妖媚迷人。
—馬克·吐溫《登勃朗峰》我是一片雪,輕盈地落在了玉龍雪山頂上。
有一天,我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堅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擠在一起,緩緩向下流動。在許多年的沉睡里,我變成了玉龍雪山冰川的一部分。
我已經(jīng)奔流到了麗江壩放牧著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阿來《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
【分析明確】
寫游記一要寫出“所至”,即作者的游蹤;二要寫出“所見”,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風貌,如山水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現(xiàn)實生活等;三要寫出“所感”,即作者由所見所聞產(chǎn)生的情愫、引發(fā)的思考。常用到定點觀察法與移步換景法兩種寫作方法,多角度、多感官寫出景物特點,抒發(fā)情感。
《壺口瀑布》通過近距離俯仰進行定點觀察。作者見到了黃河氣勢磅礴的瀑布景觀,見到了河水在龍槽處被跌得粉碎,贊美了黃河的雄壯與力量。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展現(xiàn)長江美景。在去往冰塔林的經(jīng)歷中,見到了冰塔林以及雪山的奇美和遼闊,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神奇威力的贊美。
《登勃朗峰》按照地點變化的順序描寫,交代黑首的沿途美景以及勃朗峰周圍的景色,寫出了旅途的無限趣味。
《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以水的行蹤為寫作順序,從玉龍雪山望麗江,到黑龍?zhí)哆呉娪稳巳缈?,作者通過一滴水的行蹤,串起了麗江多彩的景物與建筑,表達了對麗江古城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閱讀思考2
游記除了蘊含豐富的知識,往往還因作者邈遠的想象、凝重的思考具有情感上的廣度和深度。這四篇文章是如何體現(xiàn)這一點的?
【探究文本】
壺口在晉陜兩省的邊境上,我曾兩次到過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臨出發(fā)時有人告誡:“這個時節(jié)看壺口最危險,千萬不要到河灘里去,趕巧上游下雨,一個洪峰下來,根本來不及上岸。”
第二次我專選了個枯水季節(jié)。春寒剛過,山還未青,谷底顯得異常開闊?!?/p>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么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tài),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造物者難道是要在這壺口中濃縮一個世界嗎?
梁衡《壺口瀑布》
過午的太陽強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來。此刻除了風聲,還有一種聲音輕易便可辨別出來。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
馬麗華《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抵達阿冉提村前約莫半小時,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間,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頂驟然映入眼簾,日照其上,光艷耀目。原來我們已目睹了被稱“阿爾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馬克·吐溫《登勃朗峰》
我望見了山下綠色的盆地 麗江壩,望見了森林、田野和村莊。
-阿來《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
【分析明確】
《壺口瀑布》詳細描述了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以及黃河水的特性和力量,展現(xiàn)了黃河的壯麗景象,并由自然聯(lián)想到人,把水的種種形態(tài)和人的多情、人生的百態(tài)聯(lián)系起來。尤其文章最后兩段,把水的剛?cè)岵c人的品格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出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引人深思,催人奮發(fā)。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介紹了長江源頭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征以及冰塔林的形成和景觀,讓讀者對長江源頭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展現(xiàn)了人們探尋大自然的頑強毅力。
《登勃朗峰》詳細記錄了作者攀登勃朗峰的過程、沿途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勃朗峰地勢高聳,常年受西風影響,降水豐富,冬季積雪,夏不融化,白雪,帶給讀者更直觀的認識。文中怪異的車夫、傳奇的故事,讓讀者感受到獨特的幽默感,也讓人看到險境中的鎮(zhèn)定、樂觀與豁達。
《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以一滴水的視角,介紹了麗江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歷史變遷,贊美了麗江的自然靈性與文化包容性。
閱讀思考3
這四篇文章中哪些細致的描摹能夠體現(xiàn)游記的文學性?
【探究文本】
果然,車還在半山腰就聽見濤聲隱隱如雷,河谷里霧氣彌漫,我們大著膽子下
到灘里,那河就像一鍋正沸著的水?!?/p>
黃河在這里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里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
梁衡《壺口瀑布》
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與層次畢現(xiàn),富有雕塑感。
馬麗華《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勃朗峰周圍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狀——都為淺棕色的光禿尖巖。有些頂端尖峭,并微微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纖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p>
他說的是法語,還不時地打隔,像是在加標點符號。他朋友也是法國人,說的卻是德語——但標點系統(tǒng)毫無兩樣。
馬克·吐溫《登勃朗峰》
我想起來,自己的前生,在從高空的霧氣化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阿來《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
【分析明確】
《壺口瀑布》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黃河水的奔騰比作千軍萬馬,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形象性。通過對瀑布聲音、形態(tài)、氣勢的細膩描寫,如轟隆隆的聲音,就像天上在打雷,可又比打雷持續(xù)得久,聲音還更有層次感,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壺口瀑布的震撼之美。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的語言生動、形象,如將各拉丹冬比作“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賦予了它生命和性格,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登勃朗峰》運用了散文和小說相結(jié)合的筆法,既描繪了山中奇景,又敘述了奇人奇事,如車夫的傳奇故事,使得文章既富有詩意又充滿趣味。通過對勃朗峰壯麗景色的生動描寫,展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贊美之情。
《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了一滴水以生命和情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動有趣。通過對麗江古城細膩而深情的描寫,展現(xiàn)了麗江古城的魅力和文化底蘊,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麗江的深厚情感
(本文作者任教于沈陽市第一三四中學,系沈陽市初中語文朱敏南名師工作室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