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步流星向我走來的,是兩位耄耋之年卻精神矍鑠的老人,面容清癯而笑容可掬,伸出敦厚溫暖的手掌,左邊是張根群,右邊是肖亮臣。蘭考的風沙吹走了歲月,熱烈爛漫的泡桐花洋溢著無比的幸福!
兩位當年的毛頭小伙,被焦裕祿稱為“護林小英雄”,對我打開了話匣子。抵御風沙的辦法是植樹造林,他們追隨焦裕祿鉚在沙丘上,與泡桐林并肩作戰(zhàn),戰(zhàn)凄雨、斗風沙,勇毅前行,猶如向風沙宣戰(zhàn)的無敵“綠盾”,在黃河岸邊牢牢扎根。
如今,歲月沉淀深深皺紋,他們說,焦裕祿永遠住在心里,焦桐栓系著俺的魂兒。
時空印記:焦裕祿的“護林小英雄”
“1962年12月,焦書記剛來蘭考沒幾天,就騎著自行車來到俺老韓陵。”張根群思路清晰,聲如洪鐘,“我當時正去地里看樹,與焦書記頂頭碰上,覺得這人衣著樸素、隨和,沒一點架子。他一手摸著我的頭,一手拉拉我的襖領(lǐng)問:‘你冷不冷?’得知我是護林員,叮囑我冷了去牛屋里暖和暖和,那親和勁甭提了?!?/p>
張根群告訴我,沒過幾天,自己和張二寶、張根生正在張莊苗圃給泡桐樹培土、刷白灰,干得熱火朝天,弄得灰頭土臉。一轉(zhuǎn)身,焦書記又來了,二話不說,拿起鐵鍬就干,邊干邊問:“你們幾個小鬼是護林員不是?”三人都答是。焦書記一邊仔細查看樹的長勢,抓把泥土查看土壤墑情,一邊又問:“你們夜里看樹冷不冷?”
知道這就是焦書記,三人深受鼓舞,干勁倍增。張根群將焦書記引到地窨子跟前,說:“我們給泡桐樹按上了‘千里眼’,里面放上干草,刮風下雪都不怕,暖和著呢!”看著三人汗流浹背,培土有模有樣,焦書記贊嘆道:“你們不愧是‘護林小英雄’,植樹造林大有可為。”
1963年春,張根群和張二寶、張根生參加了全縣植樹造林大會,焦書記又表揚了他們,親自為仨人頒獎。張根群說:“登上領(lǐng)獎臺,從焦書記手里接過獎品,證明我們林護得好,管理得好,真高興!我很清楚地記得,當時獎品是一個手電筒、一件雨衣、一雙膠鞋、一個大紅獎狀。回家一穿一拿,巡林也更神氣了?!?/p>
泡桐樹,是焦書記最大的牽掛,而護林是蘭考大地最迫切的需要。風沙、內(nèi)澇、鹽堿的“三害”,只有在青枝綠葉里,才會偃旗息鼓。三人焚膏繼晷扎根在泡桐林里,培土、施肥、巡查、管護,宛如守護一排巍峨的“綠色長城”,看著樹木一天天長大,在風沙地傲然挺立,真是高興。
張根群說:“我又一次見到焦書記,他來到老韓陵蹲點,在牛屋跟咱睡一張床、吃一鍋飯,坐低桌子、矮板凳,身上打滿了補丁,就是筆記本記得密密麻麻,一說就切準點。咱群眾都打心眼里佩服,我感到蘭考有救了!焦書記見到我們還夸,別看年齡小,護林忠心耿耿,是群好苗子!”
被焦裕祿稱為“護林小英雄”的還有老韓陵的肖亮臣。同樣是毛頭小伙的肖亮臣,初中一畢業(yè)就來到占地120畝的泡桐實驗站。實驗站主要開展“農(nóng)桐間作”試驗,不但有3個“大學生”林業(yè)專家魏鑒章、王干生、朱禮楚,他們也是焦書記心頭牽掛的“寶貝疙瘩”,三天兩頭地就會見到焦書記。
肖亮臣回憶說:“焦書記一來到實驗站,立即投身與大家一塊兒干活,沒有半點架子,還叫我小名‘開舟’,還問我夜里巡查怕嗎,冷不冷?我一昂頭答:‘一點也不怕。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箷浶χ湮遥赫媸莻€‘護林小英雄’?!?/p>
大規(guī)模栽種泡桐,就是焦書記的絕招:“扎針”。他對泡桐特別重視,這種樹能在沙窩生長,長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長成大樹,既能擋風又能壓沙。并且泡桐年年生根發(fā)新苗,可以陸續(xù)移栽,不用多投資。成林之后,旱天能散發(fā)水分,澇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糧間作,以林保糧。
“要不是焦書記,說不定我的小命早丟了!”肖亮臣感慨地說。原來,1963年春,因為巡林淋雨,肖亮臣感覺頭重腳輕,冷如冰窟,渾身打擺子,臥床昏睡過去。恰好焦書記來了,他用手摸摸肖亮臣的額頭斷定說:“這是‘發(fā)月子’(瘧疾),得吃奎寧才有特效,我這就回去拿藥。”肖亮臣有氣無力地說:“沒事,喝點熱水發(fā)發(fā)汗就行了?!苯箷浂谡f:“你別出門,再見風著涼?!焙芸?,帶著焦書記體溫的奎寧就送到了,焦書記像父親般親手喂服。肖亮臣說:“當時熱淚大顆滾落,濕了半個枕頭?!?/p>
肖亮臣回憶,后來,焦書記得知魏鑒章、朱禮楚鬧起了肚子,很心疼。原來,作為南方人的他們,不會做豌豆面食,總是半生不熟的。焦書記第二天就馱了袋45斤的大米,這是自家節(jié)省下來的。他更是親自協(xié)調(diào)糧管部門給予照顧,讓大學生切實地扎下根來,“農(nóng)桐間作”試驗也旗開得勝。
銘記囑托:想要土養(yǎng)人,
就要多造林
肖亮臣記得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焦書記說的:“想要土養(yǎng)人,就要多造林。”
1963年初,焦裕祿來到老韓陵大隊,住在飼養(yǎng)員肖位芬的牛屋里,通過召開“三老”(老黨員、老飼養(yǎng)員、老農(nóng))座談會,發(fā)動群眾智慧找到“除三害”真諦:“沙土沒有林,有土不養(yǎng)人。要想富,種桐樹。想翻身,種花生?!?/p>
泡桐試驗站的幼苗,一天長了24厘米!那真是噌噌地向上躥。1963年8月,負責記錄測量的肖亮臣拿著最新的數(shù)據(jù),蹦蹦跳跳地跟技術(shù)員們一起大聲歡呼,大伙兒抱成一團。可很快狂風肆虐,雷電交加,烏云四合,可憐正茁壯生長的泡桐樹隨風傾斜,一場扶正幼苗的戰(zhàn)斗瞬間打響!村里群眾來了,焦書記也風風火火地來了。他滿頭大汗地扶苗,扶出了一身臭汗渾身泥!最終讓一棵棵幼苗打起“立正”,重新迎風搖曳。
你看,蘭考大地悄悄拱起三層“樓”:上層最高的,葳蕤挺拔的泡桐林,迎風挺立,接天連日;中層種蠟條、荊條,不但可擋風沙、消鹽堿,還可編筐握簍;下層就是被保護的茁壯莊稼,春來綠油油,秋來金燦燦。
已經(jīng)到了泡桐試驗站護林的張根群,再次遇到焦書記。焦書記看著體格健壯的他,問道:“小鬼,想不想當兵?”張根群說:“太想了。就怕部隊不要我!”焦書記說:“看林和當兵,都是護衛(wèi)‘綠色長城’。有夢想就去追?!?968年,張根群參軍入伍??膳R走,一想到焦書記牽掛的泡桐林,他又放不下,急得潸然淚下。
年近70歲的老父親張文仲看出他的心思,就說:“你放心去吧。我去照顧泡桐林?!睆埜簡枺骸澳闳ツ芨缮??這么大年齡,人家也不要你?!睆埼闹僬f:“我喂牛咋樣?試驗站的牲口總得需要個飼養(yǎng)員!”張根群眼前一亮說:“好!”就這樣,張根群放心入伍,張文仲代替兒子來到試驗站。牛兒耕地,牛糞養(yǎng)樹,兩全其美。父親扎根林地,一干就是20年。
1974年張根群轉(zhuǎn)業(yè)回村后,正值村里發(fā)展經(jīng)濟作物,600多畝葡萄郁郁蔥蔥,果實累累,可正缺技術(shù)員,而懂林業(yè)的張根群是最佳人選。張根群說:“那還說啥呢?我一看到林、看到樹就想起焦書記。我一口應承下來,一干就是六七年。我們的葡萄也爭氣,給群眾送來了滾滾財富?!?/p>
而肖亮臣一生與林作伴。焦書記送給他《造林學》,他早翻爛了,又自費購買了《栽培學》《育苗知識》等林業(yè)書籍,成為小有名氣的土專家。他常常獨自走在泡桐林里,風沙小了,鹽堿沒了,內(nèi)澇跑了,泡桐花簇簇開放,那是焦書記最燦爛的笑容。他在泡桐試驗站“農(nóng)桐間作實驗”結(jié)束后,1974年后又到縣西關(guān)林場、儀封園藝場擔任技術(shù)員,不但要管理苗圃基地,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技術(shù)員,代代相傳,后繼有人。
改革開放后,種植蘋果樹的群眾日益增多,而技術(shù)卻始終跟不上,都是些雞冠、紅玉、窩錦等低產(chǎn)低質(zhì)品種。肖亮臣憑借專業(yè)的技術(shù),給周邊三義寨、夾河灘、李氏寨等數(shù)十個鄉(xiāng)鎮(zhèn)的種植戶剪枝、環(huán)剝、壓枝、定型,整天泡在林地里。高枝換頭,讓新品種改頭換面;環(huán)樁剝皮,提高了果樹產(chǎn)量。
一邊干,肖亮臣一邊免費傳授剪枝,多帶徒弟。慢慢地,群眾的蘋果樹都更換成首紅、紅富士、秦冠等優(yōu)良品種。粗算下來,他幾十年累計升級改造果樹達數(shù)千畝,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數(shù)百萬。即便年事已高,群眾有果樹修剪叫他,他二話不說就去了,而且分文不取。他說:“能讓蘭考到處春暖花開,焦書記的遺愿實現(xiàn)了,我打心眼里高興!”
精神傳承:焦書記永遠住俺心坎里
1964年春,得知焦書記在鄭州住院的消息,張根群、肖亮臣都急哭了。花了2.1元買了火車票,急匆匆趕赴鄭州。手里提的是豐收飽滿的花生、紅彤彤的大棗。肖亮臣想:“一定要讓焦書記嘗嘗咱沙土地的豐收果,讓他趕快好起來。蘭考離不開他呀!”
可到了醫(yī)院的病房門口,卻被客客氣氣地攔下,不能打擾病人休息。幾個人當時就急了:“俺來看看自家親戚,咋能吃閉門羹呢?”這一急就驚擾了病床上的焦書記,被安排請了進去??粗箷浫绱算俱?,他們強顏歡笑著安慰。焦書記氣息微弱地問:“咱蘭考的麥子長得怎么樣?”“老韓陵泡桐栽上沒有?”“花生豐收了嗎?”他們只能在心底里流淚。
離開焦書記的日子,張根群、肖亮臣無數(shù)次哭得稀里嘩啦,淚濕衫袖。1966年2月26日,得知焦書記遺體遷葬蘭考的消息,張根群、肖亮臣徹夜難眠,扯了一身白布,撲在墓前一頓嚎啕嗚咽,將思念化成流不盡的惋惜。
而張根群、張二寶、張根生更是用心良苦,跑到泡桐樹育苗地里,對比自己的身高,找到了和自己身高一樣的泡桐樹,然后刨出“老牛土”,悄悄地移栽到焦書記墓地周圍?!拔覀円恢迸阒箷?。他一看到泡桐苗,一定就會推著自行車回到咱老韓陵,在泡桐林里笑!”
以后,焦書記時常會出現(xiàn)在夢里,打濕他們的淚泉。特別讓肖亮臣垂頭頓足的是,他竟然沒有好好回報焦書記。他回憶說,1963年春,焦書記來到泡桐實驗站,從自行車后兜里掏出一包豆角種子,親手遞給自己說:“種到壟溝地頭,就有吃不完的菜!你們幾個技術(shù)員,養(yǎng)好身體才能見成績。”果然一入夏,豆角就獻出長長的果實,最高一天就收200斤。
焦書記又來的時候,幾個人弄了一籃豆角,可焦書記堅持不要,說吃不了就給群眾送去。后來,大家過意不去,還是托人將豆角送到焦書記家里。剛好家里沒人,就悄悄地放在了院子里。焦書記回來,對妻子發(fā)了脾氣,咋能拿群眾的東西?一把豆角也不行。好在也領(lǐng)了這份心意,送給了單位食堂。肖亮臣感慨地說:“后來焦書記的妻子徐俊雅來我們村,還提到了這件事。焦書記這清廉作風,連我們的一把豆角都舍不得吃?!?/p>
每逢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春節(jié)時,張根群、肖亮臣都會帶著家人來到焦書記墓前,擺上傳統(tǒng)供品,深深地祭拜,寄托永遠的思念,給焦書記說說蘭考的新變化,告訴他無盡的喜悅。
“如今,群眾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蘭考也是一天一變樣,生活越來越美,焦書記的理想實現(xiàn)了。”張根群說。肖亮臣點點頭:“黨和政府的陽光如此溫暖明媚。你別說,焦書記看著咱們都過上了好日子得多高興?!?/p>
二位老人當即表示,在泡桐林里,給焦書記朗讀習近平總書記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以寄托深深的思念:
張根群: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
肖亮臣: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
張根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肖亮臣: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張根群: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
肖亮臣: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
張根群: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二人合: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連續(xù)三遍)
聲音洪亮卻沙啞,淚水再次滑過他們的臉龐,遠處泡桐花香陣陣飄送,隱約傳來叮當?shù)娘L鈴。我相信,焦書記沒有離開,也不會離開,那一定是他騎著自行車,搖著清脆的車鈴,穿梭在蘭考富饒的沃田上、群眾的歡笑里。
作者簡介:
歐陽華,系中國作協(xié)會員,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河南大學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 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