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A811;B0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1-0064-04
An AnalysisofHuman Essence in the Theses on Feuerbach
Zhang Jialin
(SchoolofPhilosophyand Sociology,HebeiUniversity,BaodingO50224)
Abstract:AsMarx’sclasicwork,theThesesonFeuerbachhasalwaysfocusedonthehumanissue.Marx’sthoughtsonhumanessenceintheTesfdduringthperiodofitesifdassflictsigaleapitalistustralprductioteatigis philosophicalpursuitsevolutioarypratics,ndcitiqueofGanclasialplosoharticularlyteumanistplosooHel andFeuerbachInthTses,Marxproposedthatumanessenceistesumofsocialelatios,hichtranscendsteabstractuderstandingofhumanatureraditioalplosophyymhasigmanalityocialityndpracticalnature.ereforeteinthaly sisandsystematicsearchonthetheoryofhumaessnceintheTeseswilldeepentheunderstandingofhumannature,threbyproviding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ses on Feuerbach; Marx; human essence
在人類哲學思想的發(fā)展歷程中,人的本質問題始終占據(jù)著核心地位。自古希臘時代起,人類便致力于深入認識自我,將探究人的本質作為追尋真理的重要途徑,并將其視為解開歷史之謎的關鍵起點。要真正理解并把握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我們就要對馬克思的主要著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這篇文章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深入的解讀。
一、《提綱》中人的本質思想的產生背景與理論前提
“思想的‘前提’,實際上就是思想構建自身所依賴的邏輯支撐點。”[1]馬克思提出的關于人的本質思想,不僅在資本主義時代大工業(yè)生產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了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揭示了人的本質在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具體表現(xiàn),而且該思想還融合了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以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對人的理解。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
任何真正的哲學思想都與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同樣,馬克思正是在對當代社會人們現(xiàn)實生活深人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人的本質思想。
首先,在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生產時代,人類的主體性逐漸增強,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愈發(fā)顯著。隨著工業(yè)革命的推進,機械化生產取代了傳統(tǒng)的手工勞動,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2]405大工業(yè)生產極大地提升了生產力水平,創(chuàng)造了巨額的物質財富。此外,交通的便捷促進了商品流通和全球聯(lián)系,推動人類社會從自然共同體向物質依賴的獨立性發(fā)展階段轉變。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意味著人在生產領域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增強,同時建立世界范圍內的交往聯(lián)系也增強了人的自主性。
其次,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內部的階級矛盾不斷加劇,富有的資產階級和貧困的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愈發(fā)明顯。機器大工業(yè)生產推動社會結構轉型和變化,降低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受利益驅動,擁有財富的階級擴建廠房組織生產,工業(yè)比重增大,小農階級和流民轉為工廠工人,社會階層構成持續(xù)變化,形成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馬克思指出,“至今一切社會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2]400,資本主義社會兩大階級對立和矛盾是歷史必然。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導致經濟危機頻發(fā),加深社會矛盾,無產階級自覺對抗資產階級的社會運動愈演愈烈。
最后,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戰(zhàn)士,馬克思自青年時代起就追求為人民謀幸福,通過《萊茵報》為自由和平等而戰(zhàn),關注思想辯論和農民利益。盡管馬克思在與普魯士政府的思想辯論中取得勝利,但人民的苦難并未改變,他意識到國家和法律實為統(tǒng)治工具。隨著十九世紀中期工人運動的興起,馬克思認識到工人階級所蘊含的力量以及空想社會主義的局限,開始致力于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深人研究。移居巴黎后,他深入工人生活,參與工人集會,看到工人組織的革命性,也注意到各流派之間的理論紛爭。因此,他將理論研究與革命實踐結合,強調無產階級與哲學的結合是實現(xiàn)解放的關鍵。
(二)《提綱》中人的本質思想的理論來源
馬克思在《提綱》中所闡述的人的本質理論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逐步的發(fā)展與演變,該理論主要是在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批判基礎上形成的。
首先是黑格爾的人的本質思想。黑格爾認為人的本質基于絕對理念的運動,真理是具有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它超越單一性,達到普遍的同一性。人運用理性認識理念,生成精神并外化和實現(xiàn)于社會,形成人、人的本質及人類社會。在黑格爾那里,“直接的理念就是生命”,人的生命特性在于思維[3],生命的本質可以直接理解為理念的直接體現(xiàn)。生命的特性不僅僅在于其生理和物質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于其思維能力,具有發(fā)展環(huán)節(jié)和過程。人作為類屬分化環(huán)節(jié)的個體,具有意識并能思考,從而獲得外界知識,實現(xiàn)自由。自我意識是精神實體,脫離外在形式。黑格爾認為,人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載體。人的本質不僅僅局限于其物質形態(tài),而是通過精神活動來實現(xiàn)自我認識和自我超越,“行動正是作為意識的精神的生成過程”[4]。由此,黑格爾認為人的本質實現(xiàn)體現(xiàn)在精神運動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確證存在,人們確認自己的存在,精神為直接本質;第二環(huán)節(jié)認識個別性,但普遍精神是異己本質;第三環(huán)節(jié)在對方身上直觀自身,實現(xiàn)目的,揚棄異己晦暗面,人的本質得以真正實現(xiàn),成為自由人。通過對黑格爾人的本質思想的分析與批判,馬克思不再僅僅關注精神和思維層面的活動,而是將目光轉向了人的物質性勞動。
其次是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思想。費爾巴哈的哲學體系建立在對唯心主義以及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批判之上,他致力于構建一種現(xiàn)實和具體的人本主義哲學,以替代唯心主義的抽象思辨。費爾巴哈認為,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尤其是在邏輯學方面。他指出,黑格爾的邏輯學缺乏時空的維度,僅僅是一種純粹的思想運動,而沒有涉及現(xiàn)實世界的實際存在。費爾巴哈進一步批判了黑格爾的現(xiàn)象學,認為黑格爾的哲學忽視了人的感性存在和具體生活,從而無法真正理解人的本質?!安皇菑乃枷氲膶Ψ介_始,而是從關于思想的對方的思想開始?!盵5]他將黑格爾哲學視為近代哲學的完成,主張建立摒棄神學殘余的新哲學,強調人的本質應回歸人自身。費爾巴哈認為人的本質是“類本質”,“理性、愛、意志力,就是完善性,這就是最高的力,這就是作為人的絕對本質,就是人生存的目的”[6]。即人具有團體性生活和意識領域的特征,通過理性、愛、意志力等人性因素形成類。他強調自然對人的影響,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而非神創(chuàng)。費爾巴哈認為宗教產生于人的本質異化,即人將自己的類本質對象化為異己對象并接受其統(tǒng)治。他揭示了神學的秘密是人本學,并通過對黑格爾思辨神學的深刻批判,揭示了其理論內在的矛盾和局限性,進一步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地位。費爾巴哈關于人的類本質的理論促使馬克思從現(xiàn)實的社會聯(lián)系和社會關系角度出發(fā),深入探究人的本質內涵。
二、《提綱》中人的本質思想的含義
馬克思基于實踐的視角,批判性地繼承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從人的現(xiàn)實性、社會性以及實踐性三個層面著手,進一步深化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從而形成關于人的本質的新見解。
(一)人是具有現(xiàn)實性的
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在理解人的本質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7]“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一—孤立的一人的個體。因此,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的普遍性”[2]135。他認為,將宗教情感視為獨立存在會導致錯誤理解,即認為存在抽象、孤立的個體。這種觀點將人的本質視為普遍性,即“類”的概念,認為這種普遍性是內在的、無聲的聯(lián)系,自然地將個人聯(lián)系起來。他批評費爾巴哈將人的本質等同于“類”概念,并混淆了宗教本質與人的本質,忽略了人的社會性和歷史條件。馬克思指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8]299,“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501,若要超越對人的抽象和孤立理解,必須基于人的社會屬性來探究其共性。他認為人不是抽象存在的,是具體的、現(xiàn)實的。要真正探究人的本質,就必須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批判并深人理解人的現(xiàn)實狀態(tài)。他強調,只有通過革命的方式,才能實現(xiàn)人的解放和自由。因此,馬克思在研究人的本質時,認為只有以現(xiàn)實的人為起點,結合特定歷史時期的人和環(huán)境,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只有真正理解人的本質,揭示人的現(xiàn)實狀態(tài),才能找到實現(xiàn)人的解放和自由的途徑。
(二)人是具有社會性的
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501,這里的“社會關系的總和”是理解人的本質在于歷史性的前提,馬克思以歷史性的思維方式和原則對人的本質進行了考察[9。人的本質不是固定不變的,不是由個體的內在屬性所決定的,而是由個體在社會中所處的各種關系所決定的,強調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本質形成的重要性,這意味著人的本質是動態(tài)的、歷史的,隨著社會關系的發(fā)展和變化而變化。鑒于人類所具有的社會性特征,社會實踐勞動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活動,由此產生基于生產關系之上的多樣化社會關系。這些關系因個體所處環(huán)境的差異而顯得錯綜復雜,涵蓋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等多個層面。在強調人類社會屬性的同時,我們應當以科學的視角審視社會性與人類本質之間的聯(lián)系。盡管人類的社會屬性是區(qū)分人類與動物的關鍵特征,但這并非唯一決定性因素。人類的情感與意識具有其獨特性,但這些特性并不足以完全區(qū)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差異。實際上,社會性才是兩者之間根本的區(qū)別所在。相較于費爾巴哈的觀點,馬克思以實踐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運用科學的方法論,緊密地將人的本質與社會關系聯(lián)系起來,深人地分析了人的社會屬性,從而更深入地闡釋了人的本質問題。
(三)人是具有實踐性的
《提綱》以批判舊唯物主義和舊唯心主義開宗明義,確立起全面的實踐觀點[10]。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8]50“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8]499。因此,對人的本質問題的精準把握,必須深植于實踐的層面。一方面,實踐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方式。正是通過實踐,人類創(chuàng)造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不僅保障了自身的生存,更使得個體能夠融入社會大家庭之中。另一方面,人的社會性本質亦需通過實踐得以彰顯。一旦脫離生產實踐,人便無法立足于現(xiàn)實世界。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離開了生產實踐,人們將失去與現(xiàn)實世界緊密聯(lián)系的紐帶,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在實踐過程中,人們不可避免地與周遭條件產生互動,與周圍環(huán)境中的其他個體建立聯(lián)系。這種以實踐為基礎的聯(lián)系,進而催生出復雜多樣的社會關系。人作為實踐的主體,只有從實踐出發(fā),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才能成為社會的主體。
三、《提綱》中人的本質思想的意義
馬克思在《提綱》中探討了人的本質,提出了基于實踐唯物主義的人的本質思想。深人理解這一思想有助于加深人們對于人的本質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一)有助于正確認識人的本質
《提綱》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指出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者是社會化的人類[]。以未來“社會的人類”表明了新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12],這一觀點強調在研究社會關系時,我們應將視野擴展到整個人類社會,通過對社會關系的深入分析,更好地理解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角色以及與其他個體之間的互動方式,從而揭示出人的本質特征。同樣,在《提綱》中,“實踐”這一概念被反復強調,成為一個核心觀點,是人們實現(xiàn)人生意義和價值的主要途徑。實踐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人類,加深對人性的理解和認同。人們不僅能夠更加深人地認識自身和整個人類社會,還能夠深化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和認同。這種理解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認知,更是通過實踐中的具體行動和體驗,進而構建起正確的人的本質思想。
(二)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提綱》深刻揭示了人類本質問題的復雜性,從現(xiàn)實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的多個維度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討。它明確指出,人作為現(xiàn)實的存在,處于特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并需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本質。這為深入理解人的本質提供了明確的思維框架與理論指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與個體的成長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個體價值的充分實現(xiàn)與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人們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實踐活動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另一方面,社會的繁榮與進步為個體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在馬克思的理論視野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并非局限于個體層面,而是著眼于全體人民的共同發(fā)展。
(三)有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環(huán)境問題愈發(fā)嚴峻,諸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的削減以及資源的枯竭等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這些問題緣于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fā)和不合理利用。因此,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強調和諧共存的重要性,變得極為迫切。馬克思的人的本質思想指出,人具有社會和自然雙重屬性,必須遵守自然規(guī)律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離不開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合理利用。人類只有尊重自然法則,才能達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與環(huán)境實現(xiàn)和諧共生。因此,通過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來闡釋人的本質含義,是深化人們對人本質理解的關鍵路徑。深刻理解這一關系,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保障。這不僅是對人的本質的深刻闡釋,也是人未來發(fā)展的明智選擇。
四、結語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應與社會關系相結合考察,批判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觀念,并強調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具有現(xiàn)實性、社會性和實踐性。這一觀點在《提綱》中得到體現(xiàn),該著作對理解人的本質提供了新方法,并為社會科學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深入研究人的本質有助于理解社會現(xiàn)象和揭示發(fā)展規(guī)律,為社會進步提供指導。因此,研究《提綱》中人的本質思想不僅具有歷史意義,還具有現(xiàn)實意義,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工具。
參考文獻:
[1]孫正聿.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論辯證法的批判本性[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6.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王玖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367.
[4]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上[M].賀麟,王玖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29.
[5]路德維?!べM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M].榮震華,李金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70.
[6]路德維?!べM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M].榮震華,李金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8.
[7]楊河,于品海.歷史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歷史創(chuàng)造思想研究[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3):39-59,157.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劉杰.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看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及其時代價值[J].理論界,2023(8):15-22.
[10]邢瑞敏,樊小賢.自然一人—社會: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看馬克思實踐觀的生態(tài)視角[J].延邊黨校學報,2021(6) :29-33.
[11]蘇琦童.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解讀人的本質[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1(5):78-81.
[12]孫厚權.批判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構建馬克思主義實踐觀[J].理論月刊,2003(7):29-31.
作者簡介:張佳琳(1998—),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單位為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