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人們聽到的大多是官勒索民,而鮮有民勒索官的。但凡事總有例外,歷史上還真有民勒索官的事,被記載于清代著名紹興師爺汪輝祖的自傳《病榻夢痕錄》里。
浙江湖州有一個叫吳青華的人,舉人出身。這舉人嘛,擁有做官的資格,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并無實際官職。既然沒有做官,又無法脫下文人的長衫,總得有個生計,于是他便動了個歪心思——靠“吃漕飯”為生。
說起“漕飯”就要說說“漕米”?!颁蠲住笔墙系貐^(qū)征收的糧食,有相當一部分要通過水路被運到北京,即:供應(yīng)當時的帝都,用于士兵的軍糧、官吏的祿米以及宮中的食用等。因為這類糧食是通過漕運的方式被運到北京,便被稱為“漕米”或“漕糧”。這其實就是一種稅收方式。
地方政府征稅收上繳中央,是很正常的政務(wù)。除了規(guī)定的征收數(shù)量,地方官員還額外多收一部分,或者作為彌補地方財政虧空之用,或者作為地方公務(wù)各種花費之用。于是,一些地方官員便把這當成從中“漁利”的大好機會,甚至將之作為“慣例”。雖然是“慣例”,畢竟是貪污腐敗的行為,一旦被揭發(fā)檢舉,被上面知道了,尤其若是被皇帝知道,地方官員不僅烏紗帽不保還會有“牢獄之災(zāi)”。
讀了不少書的吳青華,當然知道這些內(nèi)幕,也或許掌握了些許證據(jù)。于是,他揚言要向上級舉報這類行為,令當?shù)毓賳T心生恐懼。為了息事寧人,貪官們便只好從貪污腐敗的違法所得中拿出一部分來打發(fā)吳青華這類人,算是一種封口費。于是,吳青華等人便以此維持生計,俗稱“吃漕飯”。
本來,當?shù)毓賳T可以完完整整地吞下貪污腐敗所得,卻因為懼怕吳青華等人告發(fā),只好忍氣吞聲分一部分贓款給他們,內(nèi)心肯定是很不爽的。吳青華自然就成了官員們的“眼中釘”。烏程縣知縣想除掉他,便與擔任訴訟公務(wù)的幕友汪輝祖多次商議。汪輝祖認為吳青華僅僅“吃漕飯”而已,沒有其他什么把柄可拿捏,而且“吃漕飯”是地方官吏違法在前,吳青華勒索在后,萬一弄出什么幺蛾子,偷雞不成蝕把米,反把自己搭進去,那就太不劃算了!考慮到事情的利害關(guān)系,烏程縣知縣只得作罷……
然而,當汪輝祖離開湖州府赴杭州另任幕友后,乾隆三十四年(1769)湖州府縣吏便設(shè)計圈套陷害吳青華。他們將吳青華灌醉,騙到妓女家中,指使妓女高喊被強奸??h吏手下的走卒們便一擁而上,把他抓了起來,扭送衙門。湖州知府親自提訊并對其刑訊逼供。吳青華終于被屈打成招,被定了罪,算是出了當?shù)毓賳T心中的一股惡氣。
汪輝祖聽說此事后,堅持認為上述做法不妥,他在《病榻夢痕錄》中寫道:“青華恃符貪玩,法應(yīng)嚴治,而以文致坐之,轉(zhuǎn)非信讞,臬司提鞠,未嘗不衰?!?/p>
筆者以為,諸如此類的事情最值得反省的,恐怕并非汪輝祖所說的司法不公,而是官被民勒索,十分耐人尋味。所謂“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官員清正廉潔,自然不怕自己有把柄落在別人手里。而吳青華等人敢靠“吃漕飯”為生,就是因為地方官員違法行事,被人抓了把柄。正如汪輝祖所感慨的:“官既自決其藩,民遂敢越其畔……官肆民驕,習為故常?!?/p>
以史為鑒,今日的黨員干部當謹記“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始終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火墻。
圖:付業(yè)興" "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