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法律文化在東亞之影響》
何勤華、魏敏、孫曉鳴、廖曉穎
上海人民出版社
毋庸置疑,對中華法系的研究,對于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具有重要的智識意義。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對于中華法系的研究可謂方興未艾,但當下的研究還存在誤區(qū),對中華法系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對中華法律文化的研究,而忽略了對“法系”的整體性研究。
“法系”(legal system或legal genealogy)一詞,或稱“法族”(legal family)“法圈”(legal circle),由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教授穗積陳重(1855―1926)于1884年提出,中華法系便是在他的文章中首次出現(xiàn)。“中華法系”概念在中國的傳播,得益于一位署名為“攻法子”的赴日留學生,其《世界五大法系比較論》率先在中國學界提出了“中華法系”的概念。
所謂“中華法系”是一個復數(shù)概念,是許多有著古代中國法律特征的不同國家法律的總稱,其不僅包含了作為“母法”的中國古代法律,也包括了模仿借鑒中國古代法律的“子法”。由何勤華、魏敏、孫曉鳴、廖曉穎四位學者合著的《中華法律文化在東亞之影響》在當下研究“中華法系”的熱潮中是一部正當其時的學術著作,彌補了國內缺少關于中華法律文化在東亞其他國家影響之著作的遺憾。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導論以及中華法律文化對日本、越南、朝鮮之影響。這三個國家的古代法律也是中華法系最重要的三個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參與本書撰稿的作者都是在相關領域耕耘多年的專家和學者,個個功底深厚。書中,他們分別就上述三個國家從法制理念、法律制度、司法機構以及法律智慧藝術四個方面展開論述,既有形而上的“道”——法制理念和智慧、藝術等,也有形而下的“器”——制度和機構,對這些國家法律中的“中華”元素進行了相當全面的展示。
在導論部分,何勤華為全書提綱挈領,厘清了本書基礎性概念的范疇,并且對“中華法律文化”與“中華法系”這對概念進行了區(qū)分,為當下的研究正本清源;同時,何勤華梳理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中華法律文化研究的學術史,有利于讀者綜合把握相關研究的發(fā)展脈絡。法學家何勤華作為這一段學術史的引領者與親歷者,對學術史的梳理尤為全面而清晰。不僅如此,他還以深厚的學術功底概括了中華法律文化對東亞之影響的形成發(fā)展及特點,并進一步指出了中華法律文化在世界法律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本書第一章為“中華法律文化對日本之影響”,作者為魏敏。魏敏留學日本多年,師承日本中國法制史大家寺田浩明教授,可以說身兼兩國法制史之長,對于這個命題的駕馭自然是信手拈來。在這一部分,魏敏并非直接從法律交流開始寫起,而是從佛教傳入日本入手,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中日兩國在古代的法律交流以及日本法律文化的源流。日本的飛鳥時代與奈良時代是日本吸收中華法律文化的巔峰,日本向中國派遣大量遣隋使、遣唐使,他們將中華先進的文明成果帶入日本,開啟了日本法律借鑒中國的序章。日本在“大化改新”中模仿《唐律疏議》進行律令編纂,最終確立了著名的“律令時代”。日本法律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外來的法律文化不是作為一個與固有文化截然不同的獨立個體與之并存,而是相互糅合后形成新的形態(tài)”。由于這一特性,日本對中國法律文化的吸收呈現(xiàn)了少見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這一觀點為我們研究中日古代法律文化的互動提供了新的視角。
本書第二章為“中華法律文化對朝鮮之影響”,作者為孫曉鳴。孫曉鳴近年來十分關注15世紀時遭海難漂流到中國的朝鮮人崔溥,因為崔溥的漂流日記(《漂海記》)中記錄了一名朝鮮人眼中的中國法律。這種對中國與朝鮮兩國古代法律之間鏡像關系的關注也體現(xiàn)在本章的論述之中。朝鮮半島是古代東亞地區(qū)受中華影響較為深遠的地區(qū),其對中華法律文化的吸收借鑒也十分全面。公元7世紀,朝鮮半島進入統(tǒng)一新羅時期,中華儒家文化在新羅備受尊崇,儒學對新羅法律的影響便逐步深化。高麗時期,借鑒了《唐律疏議》的高麗律就呈現(xiàn)出儒教與佛教并重的特征。朝鮮半島對中華法律文化的繼承不僅具有同步性,而且順利實現(xiàn)了本土化,在宗藩秩序內繼受中華法制。不僅古代中華法律文化是朝鮮法律文化的鏡像,朝鮮法律文化也是中華法律文化的鏡像。在本章最后,孫曉鳴寫道:“對中國來說,考察朝鮮古代法律史的過程就猶如攬鏡自照?!边@種反觀自身的比較法的考察方法體現(xiàn)出了新時代中國學者的學術自覺。
本書第三章為“中華法律文化對越南之影響”,作者為廖曉穎。廖曉穎長期研究越南法律。越南法研究當前在國內尚屬冷門領域,而廖曉穎甘坐學術的“冷板凳”,為了彌補國內相關研究成果的闕如,廖曉穎不僅赴越南的河內國家大學進行為期近兩年的訪學,這一期間,還前往法國的巴黎第二大學比較法研究所訪學,獲取了許多珍貴文獻,這也使得其研究具有前沿性以及顛覆性。她認為,越南在北屬時期受中國管轄,由于地處王朝疆域的邊遠地區(qū),中原文明對其控制力有限,因此中華法律文化對于越南的影響也是局部而被動的,法律吸收也是十分緩慢,法律較多保留了地方特色。15世紀黎朝建立,越南成為獨立國家之際,王朝的統(tǒng)治者開始主動、大規(guī)模地學習中華的政治制度與法律文化。從北屬時期的抗拒到獨立建國后的主動,廖曉穎的研究向讀者展示了中原王朝與周邊地區(qū)法律文化互動的復雜性。
在當下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各國之間的交流進一步加深。而東亞地區(qū)各國之間由于種族、歷史、文化原因以及地緣上的接近,其聯(lián)系更加密切,并且各國之間的互動離不開對彼此法律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書對中華法律文化在東亞影響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不僅有助于提升東亞文化的凝聚力,更為我們提供了反觀自身、在更廣闊的視野中重新認識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途徑。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
何勤華" 著
法律出版社
這本法學文集收入了何勤華教授40多年來治學研究的代表性成果。這些成果相應代表了他在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中國法學史、西方法學史、法律文化史、法律文明史和比較法等研究領域的貢獻。何勤華教授在書中的序言中提到:出版文集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便于搜索、便于閱讀,二是保存史料、延續(xù)學術,三是紀念性目的。吳思遠副教授作為本書寫作計劃的倡議者,在編后記中表示,“透過本書所收錄的14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仍然得以窺見一位法學家對學術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感受他對法史學科的滿腔熱情與苦心孤詣,以及投身于新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悔決心與堅持不懈”。
——燕山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