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省博物館館藏《洛神輕舟圖軸》描繪《洛神賦》中洛神離去后曹植乘舟追趕的畫面,這一畫面與現(xiàn)存?zhèn)魇蓝嗉堵迳褓x圖卷》中曹植御舟追趕洛神的畫面有相似之處。文章通過《洛神輕舟圖軸》與現(xiàn)存多件《洛神賦圖卷》的對比,發(fā)現(xiàn)其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摹本《洛神賦圖卷》(北京乙本)中的一段畫面基本一樣,推測《洛神輕舟圖軸》應(yīng)是從一個長卷中截取出來的,原長卷或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摹本《洛神賦圖卷》(北京乙本)為“母本”。
關(guān)鍵詞:洛神輕舟圖軸;洛神賦;顧愷之;摹本
一、《洛神輕舟圖軸》基本情況
貴州省博物館館藏《洛神輕舟圖軸》(圖1),一級文物,無名無款,絹本。畫心長76、寬52厘米,1974年入藏。1975年經(jīng)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重新裝裱為立軸,立軸寬91.5、長259厘米。該圖軸畫面橫廣,設(shè)色工筆,繪多重遠山與奔涌大江,一條靈魚躍出水面,一艘兩層樓船駛于江面,一位帝王坐在樓船上層,兩名宮女侍奉左右,下層船側(cè)坐四人搖櫓,大船后有兩艘小船衛(wèi)從,一船六人搖櫓,另一船為三人。樓船右上角畫方框,內(nèi)有楷書《洛神賦》的“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fù)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畫面右下角繪山石、樹木。此圖描繪洛神離去后曹植于洛水御舟追趕、追思洛神的情景,人物、景色筆法生動,描繪細致,皴勾染技法全面豐富,氣韻生動,敷色艷麗,有南宋宮廷畫風(fēng)。
1991年經(jīng)北京故宮博物院徐邦達、王連起等專家鑒定,認為《洛神輕舟圖軸》“系仇英一路畫,絹好,字非趙孟頫、董其昌、文徵明派系,近故宮洛神賦圖,年代近南宋,水弱一點,明人不好此法,可到南宋后期,字顏真卿、歐陽修之間,年代應(yīng)是南宋,可定為一級文物”。
二、現(xiàn)存諸卷《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相傳為東晉畫家顧愷之以曹植《洛神賦》為題創(chuàng)作的畫作。《洛神賦》描寫黃初三年(222)曹植京都覲見魏文帝,在還濟洛水之時,邂逅洛水女神宓妃并與之相戀,但由于人神道殊只能抒發(fā)無限悲傷悵惘之情。顧愷之《洛神賦圖》是中國古代以繪畫方式再現(xiàn)文學(xué)作品的杰作,原本已失,現(xiàn)存九卷后人摹本,多為宋人摹本。這九卷分別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三卷)、遼寧省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卷)、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兩卷)和大英博物館,除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所藏一卷為白描本之外,其余皆為設(shè)色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三卷簡稱為北京甲本、北京乙本和北京丙本。北京甲本名《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宋?。罚▓D2),被乾隆帝題為“洛神賦第一卷”,縱27.1、橫572.8厘米。其卷分段描繪《洛神賦》內(nèi)容,有洛水休整、洛神初現(xiàn)、洛神風(fēng)姿、人神邂逅、贈佩相邀、洛神離別、御舟追趕、思念難寐、惜別洛水等場景,構(gòu)圖連貫,主要人物隨著賦意反復(fù)出現(xiàn)。此卷原本傳為顧愷之所作,整卷無名無款,從畫法、絹、色等來看,當(dāng)為宋人摹本,但畫風(fēng)仍存六朝遺韻。畫卷引首有乾隆帝行書“妙入毫巔”,卷后有趙孟頫行書《洛神賦》、乾隆帝詩題以及多位名家題跋,鈐“明昌”“御府寶繪”“群玉中秘”“明昌御鑒”及清內(nèi)府乾隆、嘉慶、宣統(tǒng)諸藏印。此卷不書《洛神賦》文。
北京乙本名《宋人洛神賦圖卷》,絹本設(shè)色,縱28.1、橫587.5厘米,是流傳下來的歷代《洛神賦圖》中最完整的一本(圖3)。與北京甲本相比,乙本多了賦文和邊框,所繪曹植與洛神相遇的場景更豐富。畫卷內(nèi)容有東歸鄄城、過伊闕軒轅、停車休整、洛神初現(xiàn)、人神邂逅、身采玄芝、贈佩相邀、眾神紛至、華容忘饗、眾神離去、神獸護衛(wèi)、御舟追趕、思念難寐、惜別洛水等場景,每一個場景都有帶邊框的《洛神賦》賦文。圖文并茂的方式既方便觀者的閱讀,又使畫面之間呈現(xiàn)出連環(huán)畫式的情節(jié)連續(xù)性。
北京丙本名《宋人畫洛神圖卷》,絹本設(shè)色,縱26、橫253厘米,無款無賦文,只有曹植于洛水之畔初見洛神的畫面。卷后有“朱昇”“士奇”題跋,左下角鈐三印不可辨。
遼寧省博物館館藏《宋佚名仿顧愷之洛神賦圖卷》,為宋摹本,簡稱遼寧本(圖4)??v26.3、橫641.6厘米,被乾隆題為“洛神賦第二卷”,該卷在引首、題字等方面與北京甲本有諸多相同之處,但畫面較北京甲本少了“洛水休整”的內(nèi)容。與北京乙本圖文融合的方式一樣,遼寧本用小楷書寫《洛神賦》全文于畫面之上,呈現(xiàn)連環(huán)畫式的情節(jié)連續(xù)性,但所書賦文未加方框。此卷鈐歷代鑒藏印數(shù)十方,卷后有多人題跋。
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館藏兩卷《洛神賦圖卷》,簡稱弗利爾甲本、乙本。弗利爾甲本(圖5),絹本設(shè)色,宋摹本,縱24.2、橫310.9厘米,無名無款。該卷畫面從人神邂逅開始,缺洛水休整、洛神初現(xiàn)等內(nèi)容,卷中缺損更多,不書賦文。卷后有董其昌等人的題跋。弗利爾乙本為白描本(圖6),年代為明代,據(jù)學(xué)者考證為李公麟臨摹,其畫面內(nèi)容場景與北京甲本大體一致,卷首多了停下來的車、傘蓋、馬、隨從,中間缺少思念難寐的內(nèi)容。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顧長康洛神圖》(圖7),簡稱臺北甲本,是諸多傳世摹本中唯一以冊頁形式出現(xiàn)的,也是最短的一本??v43.4、長122厘米,無名無款。臺北甲本僅描繪《洛神賦》中“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wèi)”的場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為臺北乙本,縱28.1、橫597.5厘米。該卷“初試西法”,與古典畫樣不同,但場景內(nèi)容與北京甲本幾乎一致。
大英博物館館藏《洛神賦圖卷》(圖8),簡稱大英本,縱54.7、橫超1190厘米,其官網(wǎng)對圖卷年代的介紹為“宋—明”。該卷無款無印,分十段書《洛神賦》賦文于畫面,賦文加方框。畫卷內(nèi)容有人神邂逅、身采玄芝、贈佩相邀、眾神紛至、華容忘饗、眾神離去、神獸護衛(wèi)、御舟追趕、思念難寐、惜別洛水,與北京乙本有諸多相同之處。
三、《洛神輕舟圖軸》與諸卷《洛神賦圖》
觀諸卷《洛神賦圖》,內(nèi)容完整程度不一,除北京丙本、臺北甲本所繪僅《洛神賦》單個畫面外,其余七卷大都有曹植與洛神初遇、相戀、離別過程中的諸多連續(xù)性畫面,而貴州省博物館藏《洛神輕舟圖軸》僅有“御舟追趕”這一段畫面。就“御舟追趕”這一畫面而言,七卷可分為兩大類:一類以北京乙本為代表,有帶框賦文和遠山,還有兩船衛(wèi)從,一船衛(wèi)從三人、一船衛(wèi)從六人,大船上為亭,下有侍從四位,水有靈魚,大英本也屬此類。另一類以北京甲本為代表,無遠山和船衛(wèi)從,大船上為遮陽棚,下有侍從兩位,水無靈魚。除遼寧本外,皆無賦文??傮w而言,貴州省博物館所藏《洛神輕舟圖軸》與北京乙本和大英本更相似,卻又略有區(qū)別。
就賦文而言,《洛神輕舟圖軸》、遼寧本、北京乙本、大英本均有楷書《洛神賦》賦文。遼寧本無方框,賦文位于樓船右側(cè)上方。其余皆有方框,大英本位于船右角上方,《洛神輕舟圖軸》、北京乙本賦文位于船右側(cè)燈上方。遼寧本所書內(nèi)容為“冀靈體之復(fù)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與《洛神輕舟圖軸》、北京乙本、大英本相比,其“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等賦文寫于前一畫面?!堵迳褫p舟圖軸》、北京乙本、大英本賦文內(nèi)容和方框一樣,但也略有區(qū)別。大英本排列為每列8字的五列,《洛神輕舟圖軸》、北京乙本排列為每列7字的五列加半列。大英本“思綿綿而增慕”的第二個“綿”字用兩點代替,《洛神輕舟圖軸》、北京乙本仍寫為“思綿綿而增慕”??梢姟堵迳褫p舟圖軸》的賦文內(nèi)容、方框、排列、賦文位置等與北京乙本完全一樣。
洛神駕六龍云車而去,曹植急命隨從御舟追趕,波濤奔涌,一如曹植心中之急切。綜觀各卷曹植所乘之舟船,雖全是樓船,但船身裝飾略有區(qū)別?!堵迳褫p舟圖軸》之船與北京乙本、大英本所繪之船均為上下兩層,下層為暖閣類的房屋,上層為亭(樓船上層亦叫雀室),有寶頂、垂脊、闌額、斗栱等,但《洛神輕舟圖軸》之船更短、更寬一些。其余卷所繪之船下層亦為暖閣,但船頭、尾裝飾略為夸張,上層為遮陽的涼棚類,所覆之物為紡織品,船體也略短、寬一些。
從畫風(fēng)來看,《洛神輕舟圖軸》的山水、樹木與北京乙本、大英本更接近,偏寫實一些,但三者各有形態(tài)。而以北京甲本為代表的一類,在山水、樹木的畫法上如出一轍,有的樹木、山石甚至一模一樣,風(fēng)格與北京乙本相差較大,北京甲本也更似顧愷之的繪畫風(fēng)格。
總體而言,《洛神輕舟圖軸》與北京乙本、大英本除在舟船、山水等方面略有區(qū)別外,其余幾乎別無二致,但更似北京乙本。《洛神輕舟圖軸》現(xiàn)雖被裝裱為立軸,但其原應(yīng)該為某版本《洛神賦圖》長卷中的一段,具體被誰人截出,何時被截出,因材料有限已不得而知。
四、《洛神輕舟圖軸》與北京乙本
《洛神輕舟圖軸》雖與北京乙本幾乎一樣,但也存在細微區(qū)別,說明二者可能臨摹同一個“母本”,或其中一個是另一個的“母本”。若二者臨摹自同一“母本”,那“母本”何在?現(xiàn)存九卷中,大英本與北京乙本最為相似,但從二者的線條、設(shè)色、構(gòu)圖、構(gòu)思等比較,大英本可能時間較北京乙本更晚,大英本或以北京乙本為“母本”?,F(xiàn)存九卷中,顯然沒有北京乙本的“母本”。
就內(nèi)容而言,北京乙本較其余八卷有相同之處,但更為豐富,所繪《洛神賦》的畫面多達十余個,而其他任何一卷都沒有那么多畫面,所以故事更連貫、情節(jié)更完整。就風(fēng)格而言,用筆更寫實,特別是山水、樹木、人物、樓船的畫法與以北京甲本為代表的一類完全不同。另外,北京乙本所繪多數(shù)畫面無論人物數(shù)量、衣著裝飾、站位排列等也與北京甲本一類完全不同。由此可見,北京乙本不是宋人的簡單臨摹,更像是宋人對《洛神賦》的原創(chuàng)。如東歸鄄城、過伊闕軒轅等畫面就是北京甲本沒有的,初見洛神、惜別洛神、思念難寐等畫面與北京甲本也完全不一樣。古人多愛臨摹名家字畫,若北京乙本為顧愷之所畫,那么臨摹的人可能會更多一些。但現(xiàn)存后人摹中本中除大英本外,其他卷無論是畫風(fēng)還是畫面內(nèi)容皆像北京甲本,有的畫面甚至一模一樣,應(yīng)臨摹自同一“母本”,即顧愷之《洛神賦圖卷》,這也從側(cè)面印證北京乙本或為宋人原創(chuàng)。
《洛神輕舟圖軸》原長卷的原貌已不得而知,但從其山水、樹木、比例、構(gòu)圖、設(shè)色等來看,其年代應(yīng)為南宋,與北京乙本年代相近。因北京乙本的山水、樹木等背景較《洛神輕舟圖軸》更為生動,很大可能《洛神輕舟圖軸》以北京乙本為“母本”。
貴州省博物館館藏《洛神輕舟圖軸》,雖僅為《洛神賦》中曹植御舟追趕洛神的單個畫面,但其能從南宋流傳下來,已屬十分珍貴。盡管無法觀其長卷原貌,但從現(xiàn)存的其余九卷《洛神賦圖卷》中亦能想象一二,特別是北京乙本,讓我們對《洛神輕舟圖軸》原長卷有了更多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潘天壽.顧愷之[A]//潘天壽等.中國歷代畫家大觀——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7:1-34.
[2]郝文杰,黃中.顧愷之畫論的審美旨趣與藝術(shù)價值[J].人民論壇,2021(35):114-116.
[3]王魯閩.歷代“洛神圖”中洛神形象演變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xué),2021.
作者簡介:
楊菊(1989—),女,漢族,貴州貴陽人。碩士研究生,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館藏宋元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