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盛產(chǎn)漆的國家,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xiàn)漆,漆文化源遠流長。江西與貴州皆為漆的盛產(chǎn)地,其中,江西鄱陽脫胎漆器與貴州大方皮胎漆器是兩省較為聞名的漆器,兩地漆器髹飾技藝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大方皮胎漆器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向福州脫胎漆器學習,以皮胎為基礎發(fā)展脫胎制法,而鄱陽脫胎漆器制法歷來聲名遠揚。文章將兩地的脫胎漆器制作技藝進行異同比較,探析兩地制作技藝的特色、發(fā)展、融合與傳承。
關鍵詞:漆器制作技藝;鄱陽脫胎漆器;大方皮胎漆器
漆文化是中華文明璀璨星河中一顆閃耀的星星,伴隨著人類從新石器時代至今,擁有悠久的歷史,其文化構成少不了漆器和漆藝,漆器髹飾技藝如今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深受重視。脫胎漆器最初源于漆器中的“重布胎”,即采用“夾纻法”,“以漆糊麻布為胎”制作而成。目前已知“夾纻法”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如安徽阜陽和貴州清鎮(zhèn)皆有出土西漢時期的夾纻胎漆器。脫胎漆器作為漆器工藝發(fā)展進步的表現(xiàn),其具有胎質輕便且造型自由靈活的獨特性質,在20世紀仍廣為使用。江西與貴州兩省自古皆為漆器盛產(chǎn)之地,其中江西鄱陽脫胎漆器與貴州大方皮胎漆器是兩省漆器的重要代表。大方皮胎漆器在發(fā)展過程中向福州脫胎漆器學習,以皮胎為基礎發(fā)展出脫胎制法,而鄱陽脫胎漆器在自身典型布胎脫胎漆器的基礎上,也與皮胎漆器制作有所類似,因而開展相關探討。
一、鄱陽與大方漆器的歷史淵源
1.鄱陽漆器的歷史淵源
江西宜春靖安東周墓葬群出土的一批漆器用具顯示,江西地區(qū)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出現(xiàn)漆器。鄱陽縣位于江西東北部、鄱陽湖東岸,是江西最早建立并見諸史冊的縣之一,縣城地理位置優(yōu)越,東晉以后成為古饒州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宋時,漆藝流傳至鄱陽,主要表現(xiàn)在牌匾、繪畫屏風與寺廟貼金上。1911—1971年,鄱陽漆器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在清代,張宗琳到鄱陽學藝并開辦張氏第一家漆店“張洪順號”。其子張席珍在1911年首創(chuàng)采用鐵皮繞成圓筒再褙布髹漆,首次成品兩對漆帽筒均未變形,后該漆帽筒經(jīng)湖北商人輾轉送至1915年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獲得四等獎,表明鄱陽漆器行業(yè)的發(fā)展至少有百余年歷程。新中國成立后,鄱陽縣成立油漆生產(chǎn)合作社,所產(chǎn)脫胎漆器廣受好評。1972年以來,鄱陽脫胎技術出現(xiàn)新突破,發(fā)明硫磺脫胎成型法,該技術成為當?shù)刈钕冗M的脫胎技術,是鄱陽脫胎漆器的一大亮點。2011年,鄱陽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大方漆器的歷史淵源
有據(jù)可考,貴州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xiàn)漆器。1957年在貴州發(fā)現(xiàn)的漢代古墓葬中,出土漆耳杯、漆盤、漆片等。大方縣位于貴州西北部,該地生漆年產(chǎn)量高,漆器發(fā)展得到充足的原料支撐。大方彝族民眾早在蜀漢時期就有在皮革物品上髹漆的習慣,大方漆器上的漆畫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大方真正成體系地開展皮胎漆器生產(chǎn)還是從明洪武年間開始,隨奢香夫人進京而聞名。至清代,漆器制作技術愈發(fā)精進,與北京雕漆工藝一同載入史冊,所產(chǎn)高檔漆器成為貢品,同時也是中國五大名漆器之一。大方皮胎漆器在中國漆器集大成者《髹飾錄》中也赫赫有名。民國時期大方漆器作坊遍地開花,有“萬壽宮”“義森公”等十余家,漆器作品主要有仿古漆器和生活用具等。大方漆器也于1915年參加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獲得銀獎,后被民間與玉屏簫笛、茅臺酒等并稱為“貴州三寶”。1949年后,大方成立漆器廠,派人到福州學習漆器及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等,大方漆器的花色品種有所擴展。2008年,其髹飾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二、鄱陽與大方脫胎漆器制作技藝的相同點
1.生漆制作同為重點
生漆是一件漆器制作過程中最為基礎且關鍵的材料,需要熟練掌握生漆采割的人從漆樹上采集汁液,再經(jīng)由反復高溫熬漆過濾去除雜質,加入想要的漆皮顏色的對應礦物顏料,再把調和好的漆液經(jīng)過晾曬、細濾等步驟方可制成。優(yōu)質的生漆及其漆液在放置后與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反應,呈現(xiàn)油面、粉底和中間黃層次分明的效果,制成的漆皮也十分鮮亮,且彈性、韌性都很好。品質稍欠的生漆放置后會層次不清,有些摻假的假漆聞起來還有酸臭味,不利于一件漆器的制作。
無論是鄱陽漆器還是大方漆器,兩地漆器制作基本都要經(jīng)歷采漆、制漆、制胎、髹漆、裝飾等步驟,制作程序基本相同。鄱陽脫胎漆器制作工序主要為采漆—制漆—制坯—裱布—髹涂—打埝—裝飾等步驟,大方皮胎漆器制作工序主要為采漆—制漆—制坯—灰地—髹涂—打埝—裝飾等步驟。
2.裝飾手法中皆有“隱花”揚名
“隱花”技藝是將花紋、圖案等點綴隱藏在漆與漆或漆與坯胎之間,達到花紋、圖案在漆器上若隱若現(xiàn)的裝飾效果,主要工序有畫花、罩漆、推光等。鄱陽漆藝髹飾,古代運用鋁箔加赤、綠薄紗手法,如今運用閃光片加赤、綠薄紗對漆器進行裝飾。經(jīng)處理后,均勻地撒在涂漆的部位,再罩紅色或綠色的透明漆,經(jīng)過磨花、擦、推等工序實現(xiàn)漆中透出紋路且有光彩的獨特模樣。大方漆器的“隱花”工藝同樣要經(jīng)歷畫花或點綴其他裝飾、罩漆、推光等步驟,需要先制坯再脫胎,之后漆灰,反復多次進行涂漆與打磨步驟,將圖案畫于打磨后的坯胎上,再上大漆。既可以在上漆前于胎上貼金箔,作為髹飾圖案的外形,再在其上上色,最后上漆;也可以用色漆在底胎上繪制花紋圖案,傳統(tǒng)為黃色漆,髹涂完陰干后進行罩漆,之后進行打磨推光。打磨推光材料一般使用柳炭,柳炭為柳樹木與稻谷殼在砂鍋中加熱焐成,柳炭顆粒細小,用來打磨可使漆器表面光澤溫潤、不突兀。兩地漆器髹飾工藝種類繁多,但其中的“隱花”工藝皆為其最具特色的裝飾工藝之一。
3.兼具審美與實用需要
兩地漆器在髹飾的過程中兼具裝飾性與實用性,不僅能用來防止腐蝕、蟲蛀,還能在樸素的器具上增添色彩與紋樣,滿足多種需要。如罩漆這一步驟,不僅使漆器上的“隱花”工藝活靈活現(xiàn),對漆器的長久保護更為重要,既滿足漆器清透美觀的審美需求,運用多種多樣的裝飾手法對同一種類漆器進行不同的點綴,呈現(xiàn)多姿多彩的漆器,又在滿足審美需求的基礎上延長漆器的使用壽命,保護漆皮及其裝飾不輕易受到損壞。因而,漆器的耐用性也是漆器在漢代大受歡迎且廣泛使用的原因之一。有東漢時期墓葬出土西漢時期漆器之事,能夠表明其耐用程度。
三、鄱陽與大方脫胎漆器制作技藝的不同點
1.關鍵技法不一
鄱陽脫胎漆器中的核心技法為硫磺脫胎成型法,是在新中國成立后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在搭建龍骨后準備水調石膏澆注龍骨表面,石膏模做好后,開火將固態(tài)硫磺融化成液體,待其表面泡沫變少,再將熔化好的硫磺澆注在石膏模翻制而成的石膏陰模里。液態(tài)硫磺在常溫下迅速變干,多次澆注,制成底胎,把膩子粉稀釋后均勻涂在硫磺底胎上,脫胎時硫磺底胎則不會與布相粘。在禙布、刮灰完成后,運用有彈性的木槌輕輕地敲打布胎表面,直至內部硫磺完全脫落。因固體硫磺經(jīng)敲打容易破碎,所以在脫胎時也方便脫落,不易造成布胎變形。大方漆器如今雖也有脫胎制法的漆器,卻是向福州等地交流學習而來的,其自身并無獨特的脫胎方法,主要掌握福州脫胎方法中的陽脫法,陰脫法很少使用。大方漆器的關鍵技法在于皮胎的制作,在皮料選擇及加工方式上遠勝其他地區(qū)。
2.重點漆器胎制不一
鄱陽脫胎漆器以布胎為主,大方漆器則是以皮胎為主。鄱陽脫胎漆器的布胎以夏布為漆器坯胎建構的主要原料,江西是夏布生產(chǎn)大省,有2000多年的種植、生產(chǎn)、加工歷史,因而夏布的來源可以得到充足保障。也因胎制不同,在制胎時鄱陽脫胎漆器與大方皮胎漆器自然不一。在制作完底坯后,鄱陽漆器先經(jīng)歷裱布這一步驟,在夏布的兩面涂上生漆,裱禙在先前制作好的石膏龍骨上,根據(jù)需要選擇陽?;蜿幠6F布,平整壓實后上漆、批灰,待反復多次后陰干,挖去石膏模,布胎即可成型。大方漆器以大方皮胎漆器揚名,皮胎漆器是大方漆器的原生漆器。皮胎漆器自然是以皮革作為漆器的胎,制作過程中皮革的選料十分關鍵,將選擇好的馬皮或水牛皮、羊皮等經(jīng)過水浸、火烘、木張、沙覆、土窨、石礱后生長,再經(jīng)圈裁或整箍等兩種方法,把上述皮張裁剪成立體形狀加底、蓋或用模子沖壓皮張成型。
3.裝飾技法不一
雖然兩地漆器都有相同的髹飾技法,但鄱陽漆器仿窯變與陰刻陽堆的裝飾手法是大方漆器所沒有的。仿窯變是將稀釋后的漆涂在漆地上,再噴、潑、滴、灑其他色彩的漆在漆地上,移動漆板,使用筆刷等工具牽引各色彩相互融合,形成變化莫測的圖案。因顏色效果仿照景德鎮(zhèn)瓷器中的窯變,所以這一類裝飾也被稱為“仿窯變”或“流漆”,運用此裝飾手法的有江陵博物館大廳的大型漆壁畫《火中鳳凰》。
四、兩地漆器制作技藝的傳承情況
1.鄱陽漆器制作技藝傳承情況
目前鄱陽漆器髹飾技藝的傳承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家族傳承,二是師徒傳承,三是校企聯(lián)合。家族傳承主要以在鄱陽發(fā)展漆器行業(yè)至少有百年歷史的張宗琳家族與丁國坤家族為代表,代代傳承。因漆器髹飾技藝屬于手工技藝,漆藝家族的孩子從小就接受髹漆文化的熏陶,且古時手藝人技藝多為家族或師徒傳承,獨門秘方不會公開,導致鄱陽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中家族傳承仍占據(jù)較大比例。師徒傳承依托家族傳承進行,一些肯吃苦耐勞且對漆器感興趣、愿意傳承與保護漆器及其髹飾技藝的人,一般都拜在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世家中人門下。師徒傳承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外界對漆器髹飾的了解范圍,增加漆器的受眾人群,提高漆器及其髹飾技藝的知名度。校企聯(lián)合則是“高校+企業(yè)+非遺”的新興結合,在這一傳承路徑下,部分高校通過舉辦漆器髹飾技藝研習班,聯(lián)合相關漆器企業(yè),向外界廣泛招收愿意報名的學生學習鄱陽脫胎漆器髹飾技藝,提升大眾對鄱陽脫胎漆器的認識與關注度,完成從學到用的全過程,培養(yǎng)鄱陽漆器行業(yè)未來的接班人。但是,目前除關注這一行業(yè)人士知曉外,外界其他人士對漆器還知之甚少。
2.大方漆器制作技藝傳承情況
在政府方面,2008年大方縣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即以大方皮胎漆器髹飾技藝為主的髹飾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9年被列入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成立大方縣新時代漆器協(xié)會;2012年高光友、余孟益被官方認定為大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根據(jù)筆者掌握的數(shù)據(jù),截至2017年,大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共有省級2名、縣級9名,省級高級工藝美術大師5人。
在生產(chǎn)與技藝傳承方面,漆器的生產(chǎn)制作大多為家庭作坊式,以家族傳承、師徒傳承、雇傭傳承為主,如貴州省級傳承人余孟益,他的父親、祖父等上溯幾代人都是漆藝大師。家族傳承下的手工作坊大多規(guī)模不大,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chǎn),僅個別如楊永學一家成立大方縣永學漆器加工廠,生產(chǎn)規(guī)模相對較大,傳承不局限于家族、師徒傳承。在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漆器生產(chǎn)售賣不景氣的背景下,除非遺傳承人以外的手工藝人,大多投身其他行業(yè)。官方或民間雖有舉辦相關漆器髹飾技藝培訓班,但漆器手工髹飾技藝的學習非短時間內就能學會,它需要繪畫功底及穩(wěn)定的心態(tài),經(jīng)歷歲月的打磨,方能成就真正的技藝。當然,企業(yè)的加入讓漆器手藝人增加收入,相對來說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手藝人的流失,但漆器髹飾技藝的傳承仍需進一步關注。
五、總結與展望
鄱陽與大方兩地盡管相距較遠,但漆器髹飾技藝在總體上是相通的。兩地皆因自身環(huán)境與習俗原因發(fā)展出獨具特色的漆器髹飾技藝,在同樣與福州技藝學習交流的同時,保持自身獨有特色,和而不同、百花齊放,這也是中國漆文化相交相融卻依然色彩紛呈的重要因素。盡管鄱陽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與大方皮胎漆器髹飾技藝都是當?shù)厝嗣裨跁r代發(fā)展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優(yōu)秀產(chǎn)物,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因時代原因,人們對漆器的使用已經(jīng)較少,再加上漆器制作步驟多、制作時間長等問題導致漆器傳承面臨困境。因此,要解決傳統(tǒng)漆器髹飾技藝面臨的問題,需要政府、企業(yè)、傳承人、消費者等共同努力,加強政策支持、教育培訓、市場監(jiān)管和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工作,推動漆器髹飾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同時,也需要加強行業(yè)內部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環(huán)境,為漆器髹飾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陳默溪,牟應杭,陳恒安.貴州清鎮(zhèn)平壩漢墓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59(01):85-103+139-144.
[2][明]黃成著;[明]揚名注;長北譯注.髹飾錄圖說[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3]李南川.貴州大方漆器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4.
[4]嵇立琴.江西鄱陽脫胎漆器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19):48-49.
[5]徐丹蘋.江西鄱陽漆藝術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6.
[6]張升華.江西鄱陽脫胎漆器的工藝形式及脫胎漆器傳承分析[J].藝術品鑒,2021(35):20-22.
[7]杜心怡,周怡.彝族皮胎漆器髹飾圖案在革制品中的應用探究[J].皮革科學與工程,2022,32(01):92-97.
[8]徐麗丹.貴州大方與廣東陽江皮胎漆器比較研究[J].中國生漆,2023,42(01):34-38+47.
作者簡介:
胡瀚文(2000—),女,漢族,江西鄱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漆器髹飾、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