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飛抵上海,再從上?;氐芥?zhèn)江,那些迷離的璀璨繁華,經(jīng)歷了20多個小時的時空轉(zhuǎn)換,眼底,已經(jīng)鋪滿了江南獨有的青綠婉約。
沐浴著和煦的陽光踽而行,這里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此刻,站在京畿路的春天里,有一種穿越之后的恍惚。
京畿路位于云臺山和寶蓋山之間,僅僅500米長,街道并不寬敞。明朝時這條路叫“金雞嶺”,到了清朝改名“京畿嶺”,曾是鎮(zhèn)江通往南京的交通要道。民國時期,鎮(zhèn)江成為省會,京畿嶺被拓寬,正式更名為\"京畿路”。
民國時期的京畿路是繁華的,有300多家商鋪,道路兩側(cè)多為騎樓風(fēng)格的建筑,中式傳統(tǒng)風(fēng)格和歐洲古典風(fēng)格交融錯落,仿佛一條時光的綢帶,鑲嵌著歲月的痕跡。
如今的京畿路,依舊保存著吉慶里的江南三合院式民居、鎮(zhèn)江大清郵政局舊址、世界紅卍字會省會舊址等20多處古建筑,見證了小城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
一條路想要吸引游客駐足,除了好看,還得好吃。
104路公交站旁的潤江春花園茶樓,是京畿路上最早的網(wǎng)紅早茶店。軟糯的三丁包,一口爆汁的蟹黃湯包,招牌的揚州燙干絲,都是經(jīng)典。
我喜歡她家的紅湯小餛飩,熬煉過的蝦子醬油里,漂著豬油花,還有韭菜碎和少許胡椒粉,9元一碗的親民價格,妥妥吃出老鎮(zhèn)江的情懷。
坐在茶樓的二層,一眼瞥見“大興池”浴室。這家老字號的浴室在京畿路4號,曾是當?shù)鼐用裣丛桡逶閿?shù)不多的選擇之一,距今已有70多年歷史。正門為一牌坊式建筑,嵌有一方匾額,上書“大興池”。大興池不僅僅是澡堂子,更是一處充滿文化價值的建筑遺產(chǎn),它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承載著老一輩鎮(zhèn)江人的回憶。
京畿路上小吃眾多。有一家傳統(tǒng)的燒餅店叫“紐記酥餅”,有甜口的、咸口的,還有蘿卜絲餡的。母親經(jīng)常買幾塊燒餅回家當下午茶點心,我喜歡加酥的燒餅,色澤金黃,有嚼勁兒,口齒留香。
每天下午兩三點鐘,這家小店鋪就成了京畿路上排隊人流最多的地方,也是燒餅店生意最好的時候。4元錢一個,價格雖然被吐槽小貴,但味道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剛出爐的熱燒餅,搭配隔壁老荊鋪的子,一口下去,酥酥脆脆,美滋滋的。
張維鳳糖水鋪”的門頭比較顯眼,裝修風(fēng)格復(fù)古,市井氣息濃郁。小吊梨湯挺好,一碗糖水下肚,愉悅的心情便蕩漾開來。
午后的時光最適合約會。坐在充滿文藝風(fēng)情的“樹咖啡”或者“87而遇”,來一杯香濃的拿鐵,等一個久違的朋友。
我還喜歡一家“山山里咖啡”,位于京畿路92號,并不在京畿路主路上,而是設(shè)在半山腰,從雅閣璞邸酒店旁的一條小路慢悠悠走上去即可抵達。周末,咖啡館里人滿為患。大人們閑坐聊天,孩子們在半山坡上摘野花放風(fēng)箏逗貓撒歡。石階兩旁,粉粉綠綠黃黃。海棠花綻放于枝頭,油菜花絢爛于山野。這家咖啡館有一種大隱于世的靜謐我想,如果是雨天過來,應(yīng)該別有一番味道吧。
驚蟄已過,正是春風(fēng)拂面的時節(jié)。伸展的法桐新葉,灑下斑駁的光影。色彩斑斕的店鋪門臉,“街巷記憶”的墻繪,獨特的坡度景觀,述說著老城區(qū)獨享的浪漫。
年少時,我常和發(fā)小去逛京畿路,京畿路的一頭連著伯先路,書包里放一瓶汽水,你一口我一口分著喝,外加兩個金剛濟,就能夠奢侈地在伯先公園玩上大半天。金剛濟是鎮(zhèn)江的一種特色面食,也叫京江,面粉經(jīng)過發(fā)酵、烘烤制作而成,長得像老虎腳爪,味道比烤饅頭還香。
年少時,我們喜歡在伯先公園的假山玩捉迷藏。那時公園里有一間屋擺滿了哈哈鏡,這在當時是個神奇的東西,每次進去照鏡子我們都捧腹大笑。而百年楓香樹旁,那架退役的殲-5甲型戰(zhàn)斗機,更讓我們流連忘返。我們還喜歡悄悄跟在年輕的情侶后面,想偷聽戀愛中的男女都聊些啥,等人家一回頭發(fā)現(xiàn)我們,我們立刻嬉笑著跑開。讀高中那年夏天,一個男生約我去逛伯先公園,因為緊張和羞澀,手心里都是汗,走了一大圈,為了打發(fā)尷尬,我們居然互相背誦了幾篇文言文,而后草草結(jié)束了游園。
再后來,我嫁為人妻做了母親,也曾抱著兒子來伯先公園散心。彼時,兒子正是牙牙學(xué)語的年齡,看到動物興奮不已,和其他小朋友一道揮舞著小手對著孔雀喊“漂亮”,竟引得孔雀開屏,場面驚艷。
時光流轉(zhuǎn),物是人非。如今伯先公園內(nèi)早已沒有了動物園和哈哈鏡,然而那些陪伴我一路走來的歡樂時光,卻永遠定格在記憶的深處。
走走逛逛,便來到始建于光緒年間的鎮(zhèn)江博物館。此刻,博物館正在舉行“數(shù)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活動,展出一批“頂流”文物珍寶,匯聚了南京博物院、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的3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南京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小粉爐”首次在鎮(zhèn)江博物館亮相,很多游客就是沖著“小粉爐”來的。
“小粉爐”,全名“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是乾隆御用的小粉紅香爐。巴掌大小的器物,釉色溫潤如玉,細膩如絲。天然的紋理,古樸的造型,雕琢精細,美輪美奐。據(jù)說,這件寶貝是乾隆的心頭之好。沒想到九五至尊的皇帝,也有一顆“粉紅少女心”,哈哈。
南京有“小粉爐”,鎮(zhèn)江有“小粉瓶”。此次和小粉爐一同展出的小粉瓶,是清芙蓉石花鳥蓋瓶,也是整塊芙蓉石透雕。瓶身上刻有精美的花鳥紋圖案,花瓣和羽毛都雕琢得栩栩如生。圓潤嬌嫩,線條流暢,色澤柔和,隱含靈秀之氣。
沒想到家門口的文物展,竟是一場視覺的盛宴!珍貴的小粉爐和小粉瓶,靜靜地仁立在展廳里,透過歷史沉淀的幽香,將帝王與平民,過去與現(xiàn)在,融匯在這座城市的記憶里。
走出博物館,京畿路的老建筑在春日慵懶的陽光下顯得格外美麗。街角的法桐樹下,幾位老人正悠閑地攢蛋。
500米的京畿路,穿越了百年光陰。站在路的盡頭,回望這座古城:這里沒有上海的繁華,沒有蘇杭的溫婉,卻是悠閑自在的江南水鄉(xiāng)。曾經(jīng)頭也不回拼命逃離的小城,如今卻是心心念念想要回歸的家園。一碗熱氣騰騰的鍋蓋面,便安置了肉身,撫慰了鄉(xiāng)愁。
江南的蒙蒙煙雨,市井的煙火氣息,古街舊巷被時光打磨過的文化印記,還有那些顛沛流離之后的美好相聚,連同這一抹誘人的春色,浸染于心,氤氳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