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閶門城門并不深邃的門洞,夏天似乎消失了。七月的風穿過門洞,不帶一絲燠熱,陣陣清涼讓人頓感愜意。陽光在穿過門洞的黑色柏油路上閃爍著金色光芒,光影跳躍著,攀上長滿墨綠藤蔓的高大城墻和巍峨城樓,給閶門披上層層耀眼亮光,
第一次來閶門,我沒有感到陌生。這片夢中的天地,在爺爺?shù)闹v述中,在野史的流傳中,在隱約可憶的夢中,出現(xiàn)過很多回。
“我們的祖先來自泰州安豐場,是從蘇州閶門遷徙到安豐的?!睜敔敽芏啻胃嬖V我,“我們的家祠,現(xiàn)在也在安豐?!弊≡诤_呅〕堑奈覐奈慈ミ^幾十公里外的安豐古鎮(zhèn)探訪過我的家祠,卻來到二百多公里外的閶門尋找先人留下的痕跡。
我的腦海中,不知道何時刻上了“洪武趕散”四個字。我查找了很多“洪武趕散\"的資料。元朝末年,官逼民反,天下大亂,1353年,江蘇沿海鹽場白駒場鹽民張士誠揭竿而起,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季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窯工起兵反元。最早參加張士誠義軍的一批人,是今日興化市戴窯鎮(zhèn)的近萬窯工。張士誠義軍巔峰時,占據(jù)著南到浙江紹興、湖州、嘉興,北到江蘇徐州,西至河南汝南、安徽鳳陽、江蘇盱眙,東臨大海的廣闊地域,有兵士數(shù)十萬。都姑蘇,自稱“吳王”。后占據(jù)南京的朱元璋伐張吳,張士誠率領姑蘇軍民苦戰(zhàn)十余月后兵敗被俘,1367年10月在南京自殺身亡,從起事到覆亡,凡十四年。
據(jù)說朱元璋為懲罰支持張士誠的江南人,將蘇州府、松江府及附近居民,強制遷徙至張士誠的老家江蘇沿海地區(qū)生活,民間稱為“洪武趕散”。江蘇沿海地區(qū)很多縣市的居民,都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因為“洪武趕散”,從蘇州閶門遷徙至當年海邊鹽堿地的。
“洪武趕散”在《明史》中并無記載。史載洪武徙民,主要為三處:一為徙蘇、松、嘉、湖、杭民之無田者四千余戶往耕臨濠,一為徙江南民十四萬于鳳陽,一為屢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山東、河南。并未言及移徙蘇南、浙北之民至蘇北沿海一帶。
但今日江蘇沿海一帶,流傳著很多與“洪武趕散”有關的傳說,連當?shù)胤窖灾校灿信c此有關的詞語。如東臺一帶,把“如廁”,稱為“解手”,據(jù)說是因為遷徙路上,雙手被縛,軍士解押,如要如廁,需高喊“解手”,解押人員來解開雙手,故“解手”成為“如廁\"的另一說法;如興化、高郵一帶,把\"睡覺\"稱為“上蘇州”,意為雖然被趕到了異鄉(xiāng),但睡覺做夢,也要回到故鄉(xiāng)?!督K省志·方言志》中記載,現(xiàn)江蘇沿海中部一帶居民的方言,一般為江淮官話中的通泰方言,有吳語的底色。
當年蘇州閶門城門向北,靠近京杭大運河,水運便利,附近廟宇眾多,成為數(shù)十萬移民集中、出發(fā)之地。600多年前,交通不便,食物粗鄙,去往未知的北方,那些被迫離開故鄉(xiāng)的人們,一定面有戚色,心中惶然。在遷往北方的路上,要經(jīng)過河道阻塞的運河和濁浪滔天的長江,要徒步走過海邊的堤岸和鹽堿地,400多里的路程,悲苦和艱辛可想而知。遷徙的路上,留下多少移民痛苦的淚水。
無論“洪武趕散”是否見諸正史,江蘇沿海地區(qū)的很多居民,都到蘇州閶門尋根問祖。在閶門,我見到一塊后人樹立的記載“洪武趕散\"故事紀念碑。此碑黑底白字,字為楷書豎刻,碑文全文如下:閶門尋根紀念地碑記。元末群雄紛爭,吳王張士誠據(jù)姑蘇,常遇春溺吳軍精兵於閶門外護城河之沙盆潭,破閶門而入,吳王遂天敗。及洪武改元,明太祖先后徙蘇、松、嘉、湖、杭五府數(shù)十萬戶於江淮,朝代更迭而移民不斷,遍及淮、揚兩郡所屬各州縣。姑蘇為東南都會,聞門居水陸要沖,于是江南移民多自此出發(fā),沿運河北上。從此,別夢依稀,故土難忘,口耳相傳或見諸文獻者,皆以閶門為記認,遂成為中國尋根問祖朝宗圣地之一。歲次庚寅,政府順應民意,以閶門尋根為題,發(fā)起尋訪移民后裔之行動,行程上萬里,踏訪近百處,匯集資料,發(fā)掘文史而外,旨在闡明中華同宗同源之理,大江南北無分畛域也。更就閶門外沙盆潭舊址建閶門尋根紀念地,以慰移民后裔問祖之心,亦可圓其追本溯源之愿也。
現(xiàn)在閶門一帶修建了很多尋根問祖建筑,以慰移民后代。一為“望蘇埠”:由閶門水碼頭、“閶門尋根紀念地\"石碑、思鄉(xiāng)樹等組成。二為“朝宗閣”:此閣共二層,八角飛檐,氣勢恢宏,一層為線雕石刻的閶門尋根組圖二十多幅和移民后裔們捐贈的族譜、實物;二層有大型磨漆畫“洪武趕散圖”“遷徙路線圖”各一幅。三為“尋根驛站”,設在朝宗閣南側(cè)的兩層小樓內(nèi),一樓布展有尋根概述、尋根族譜;二樓為以蘇州、嘉興、松江等移民祖籍地命名的餐飲包廂,方便移民后裔憩息、交流。
炎夏里的蟬鳴聲中,“閶門尋根石碑”邊,我想到我的祖先。據(jù)稱是王良后代的王舒然先生曾告訴我,我亦是王艮后代,王良先祖明初從蘇州閶門被趕到安豐鹽場,從此定居于安豐。他師從王陽明,承襲陽明心學,主張\"百姓日用即道”,創(chuàng)立“泰州學派”。泰州學派\"的主要人物有王良次子王襞和季贅、湯顯祖、袁宏道、徐光啟等,其學說對古代和近代思想解放、民本主義有極大影響,如今仍有“泰州學派研究會\"開展“泰州學派\"理論研討、學術(shù)交流等活動。
從閶門遷徙至江蘇沿海地區(qū)的居民中,除了誕生了天名鼎鼎的“泰州學派”王良及其子弟外,還誕生了《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等名士,這些名士對沿海地區(qū)早期開發(fā)建設和文化傳播起到了巨天作用。至今沿海地區(qū)的百姓依然像先民一樣勤勞勇敢,篤學上進,用汗水和智慧創(chuàng)造著美好生活。
古老的閶門門樓高大雄偉,登上閶門城樓,城墻上建有高大箭樓,倘若在古代,向下射箭,不知道多少攻城的軍士會成為“刺猬\"撲倒在樓下。俯瞰城門內(nèi)外,曾經(jīng)的古戰(zhàn)場已經(jīng)成為車水馬龍的通衢和街市,車流如織,行人如梭,市聲喧囂。曾經(jīng)排著長長隊伍的北上人群似乎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人們帶著簡單家當,在閶門邊的運河河岸上相互作揖告別,如此一別,也許再不會相見。他們身旁,傳來兵士呵斥催促趕緊登船上路的暴吼聲。
600多年后,我來到閶門,尋覓祖先留在時空里的幻影。歷史,已經(jīng)翻到了新的一頁,閶門在時光的長河中更加璀璨多姿。
透明的陽光照射在閶門外,射在夏日午后漫行的我裸露的手臂上,灼熱,似有輕微壓力。閶門門洞里已成通衢,車流不息,行人如梭。
很多游客,正在閶門和我一樣,手撫墻磚,遙想先人走過聞門的歲月…
古色古香的游船在閶門西古運河里穿行,游船在水上拍激起黃白色浪花,游船甲板上游客歡聲笑語,飽覽沿河秀色。
我輕輕揮動手臂,向閶門,向這片祖先走過的土地和河流告別。
王惠:江蘇東臺人,現(xiàn)居蘇州,作品散見于多家報刊。編輯沈不言786559681@qq.com